战国策苏秦说齐闵王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战国策中记载苏秦的地方很多,他多次见到过各国君王,这里就是苏秦去见齐闵王的故事。

一是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从燕回来到齐国,在华章南门拜见齐闵王。

齐闵王和是急切见到苏秦,问他秦国派魏冉送来帝号,您认为怎么样?

苏秦认为这个事不好做决定,如果不听从,就会使秦国憎恨我们;如果听从,这就要受到天下各国的憎恨。我们可以采取观望的态度,先让秦国称帝,我们不用称帝,以收取天下人心。

如果秦王称帝,天下各国又都听从,大王也称帝,如果秦王称帝,而天下各国不听从,大王因此也不称帝,以收取天下民心,这就是两步走的策略。

二是苏秦谓齐王。这一篇是苏秦劝齐闵王放弃称帝。

   看看苏秦是怎么劝说的。看看他两个人对话。

苏秦说:“齐国、秦国分别称帝后,你认为天下是尊重秦国还是齐国?”

齐王实话实说说:“尊重秦国。”

苏秦说:“如果放弃帝号,那天下人是爱戴秦国还是齐国呢?”

齐王说:“爱戴齐国而憎恨秦国。”齐王也是说的实情。

苏秦说:“齐、秦两国称帝,相约讨伐赵国,和讨伐宋国相哪个更有利?”

齐王说:“不如讨伐宋国。”

苏秦说:“我希望大王表面放弃帝号,来靠近天下诸侯;违背盟约排斥秦国,不让他们和我们争夺重权;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攻占宋国。占据了宋国,我们好处多多,希望齐闵王认真考虑这件事!”

三是苏秦说齐闵王。这是个一篇长文,内容很丰富,基本上表达了苏秦政治洞见和哲理,他还用实例证明他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要后发制人、顺应时势。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和领头攻打他国的人必然后患无穷、陷于孤立。后发制人会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可远离仇怨。举例子是 有干将、莫邪一类的宝剑和坚硬的箭矢,少了借力之物,怎么也体现出他们的能量。又举了卫国和赵国的战争等等。最后指出六种错误:自己军队弱小却喜欢挑斗强敌;国家疲惫偏要触犯众怒;败局一定却仍然一意孤行;没有相当实力,却不能屈志以居下位;自己地狭人少,却与大国抗衡为敌;事情失败却不改诈伪之心。

第二个观点是大国应该讨伐那些不讲道义的国家,以此可名利双收、完成霸业。小国应该谨慎从事,不轻信他人,逐渐增强实力。

第三个观点是不能把使用武力摆在首位,尽量避免战争,避免因为炫耀武功而成为众矢之的。苏秦说英明的君主和有远见卓识的相国,如果致力于霸业,就不要把使用武力摆在首位。战争既耗损国力,又扰乱百姓。国家的实力遭到损耗,便再也无力号令诸侯。。。。明君贤相图谋天下,并不把使用武力放在第一位。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举例是智伯攻灭范氏、中行氏,接着又麾兵西向,围攻晋阳,吞并两国,杀了国君,又逼得赵襄子走投无路,军威可以说盛极一时。然而后来智伯却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战争的弊端在史书上的记载是很多的。

 第四个观点是取胜的关键是在帷幄之中的策划和谋略,而非疆场上的厮杀。苏秦说,战争之道不在于士兵的多少’,即使有百万敌军,也能败之于朝堂之上帷幄之中;即使遭遇阖闾、吴起那样的将帅,也能通过室内的策划将其擒获;虽然有千丈深的城池,也可以在酒席之间摧毁它;虽然有百尺高的战车,也可以在坐卧之时摧折它。又用魏惠王和秦孝公的例子来说明。

苏秦告诉齐闵王的可以说都是至理名言,最终的说的是国家政治军事斗争中尽量要占有道义,尽量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绝对不能好战和强出头,这样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