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对于利益是永无止境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的欲望是无尽的,当自己取得一定的好处之后,就会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这时面对的就会有三个结果。第一个结果,一次次的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自己都有能力得到,这就是强者一步步便成功的历程。第二个结果,自己得到了自己愿望的东西,于是一直停留在原地。第三个结果,自己获得了一定的甜头,于是想要更多的甜头,于是孤注一掷,最后什么都没给自己留下来,这次我们要说的就是第三个结果。
《战国策在《战国策》中记录过这样一段对话:“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客曰,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弃。今公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公之功甚多,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这句话是苏厉对白起说的。苏厉是战国时期东周有名的谋士,白起是继孙子,吴起之后,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位军事家,他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白起这段话的意思是,苏厉对白起说:“楚国有一位很厉害的射手,名字叫做养由基,这个人可以在一百步之外射中一片柳叶,不仅如此,他的箭还能百发百中。于是有次有个人对他说:既然你的箭法已经是百发百中的了,为什么不在众人称赞自己的时候休息一下,不然待会七里不足,连操控弓箭都不灵活了,只要有其中的一次没有命中目标,前面建立的那些功绩都会没用了。阁下接连击败了韩国和魏国,还杀了魏国的名将犀武,之后还继续往北攻击,这时已经建立了太多的功劳了,现在又率领着军队出关,整个大军经过东西周,踏过了韩国的土地,攻占了魏国,之后只要失败一次,之前的功绩都没用了。阁下为什么这次不能称自己生病了而不出站呢?”
白起这段话发生的背景是,白起作为秦国灭六个国家的第一名将,战功赫赫,但是他非常的心狠手辣。曾经击破了韩军,并斩首了24万韩军;击败了魏军,并将魏军斩首了30万;击败了赵军,坑杀了投降的赵军40万。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都是白起造成的,白起这样的性格,在受到这么大的胜利之后,当然不会随便收手了,也不会给比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和余地。苏厉就是在劝白起的时候,说出了上面的那段话。结果就是苏厉的话并没有说动白起,后来苏代为赵国向秦国范雎说:“赵国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马上就会灭亡,秦王最后肯定会统一整个国家,整个天下。而白起作为秦国的第一功劳者,他到时候的地位一定会非常高,到了那个时候,阁下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为什么阁下不去劝秦王,接受韩国和赵国的割地求和,让秦国的军队休息一下。”
范雎范雎听完了苏代的话,觉得有着一定的道理,于是想苏代说的那样前去劝秦王,秦王也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同意赵国和韩国的割地求和。到这时,作为秦国的大将白起,自然也停止了自己的攻占脚步。因为白起的性格,所以白起并不懂什么是休兵再战,但是秦王已经决定了,自己也没有办法随便的发动战争,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休息。这次的休息,居然变成了白起一生命运的转折点,白起真的应了苏厉的那句话——“称病不出”,白起在这次的休息这种真的生病了。
范雎在休息之后,秦王决定再次向东发起攻击,这时白起生病,并不能率兵出征,于是秦王换成了秦国的另外一个将领王陵,王陵在前线一直失利。于是秦王等到白起痊愈之后叫他上前线。可是白起却说,目前的形势并不利于开战。秦王却不听白起的话,便叫范雎前去劝解白起,但是白起依然还是称病不出。这时的前线接连失利,而白起却说:“不听我的话,现在的情形就是这样了。”秦王听到了白起的话非常的生气,于是强制的命令白起出战,但是白起依然称病不战。于是秦王赐了白起一把剑,让他自己自尽。白起在临死之前说:“我曾经坑杀了投降的十万士兵,真的是该死。”
白起在白起生命的最后一刻,白起才明白了,后悔自己当时不给那些投降的士兵一点余地。但是历史并不能改变,时间也不可能倒退,所以白起在最终才会这么的后悔。如果当时范雎没有同意苏代的建议,让白起继续攻打,可能那时候就已经将这些事情解决了,秦国有可能就更快的统一天下。但是事情已经发生,在后人看来这段历史,除了对白起的可惜之心,我们还能从中受到一定的道理。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或者是给对方要留下余地。直接将事情做死,对自己或者是对他人都是不好的。又是为自己和他人留下一点点余地,说不定会获得意外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