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河畔谁高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易水歌》是家喻户晓的,讲的是荆轲刺秦的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强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壮士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心不辞艰险去刺杀秦王。
临行之日,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挥泪送行。然而这《易水歌》究竟是谁唱的,却未必人人知晓。钱文忠先生在《百家讲坛》上说是高渐离唱的,“读者之家”论坛上的韩乐悠网友说是宋意唱的。后者用陶渊明《咏荆轲》诗中的“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作为书证。
那么这《易水歌》究竟是谁的作品呢?我们只能从古籍中去寻找答案。
《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描述与《史记》相同。可见,这两部史书都讲了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的事情。其实荆轲和高渐离的“歌筑合作”自荆轲入燕就有了。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
另外,《燕丹子》中也记载了相关内容:“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意和之。”这里就很清楚了,宋意是和荆轲的歌。
到了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中,《易水歌》的作者是谁的问题就更清楚了。《文选-卷第二十八》中就明确把荆轲定为作者,歌前有小序云:“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丹祖送于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歌,宋如意和之。”
易水河畔,群英饮饯,悲风萧萧,寒波淡淡,渐离击筑,荆轲高歌,宋意和之,其情之悲,不言而喻。但行者决心已定,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后悔,这正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庚寅九月初七
于西郊阁
补记:
最近很少看书,这几天正值上海书展举办期间,由于天气太热了,人也多,不高兴去。在家翻翻书,也算是应和书展了。正巧翻到《淮南子-泰族训》有一条书证: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值穿冠。
当年论坛探讨精选:
嵗寒莊主
-10-:09:50
补充说明
根据中国图书馆编目图书分类法,《史记》和《战国策》是分在K历史、地理一类的。可见这两部书是不失文学性的历史著作,而不是纯文学作品。再说,历史细节谁说不能细细研究,查考详情呢?如果文艺作品都不尊重历史,尤其是细节问题出差错被指出后,还文过饰非,那就很不好了。被普及者不知详情,往往误人子弟,贻害无穷。陶渊明说不是荆轲唱的吗?陶渊明只是说宋意唱高声,宋意是唱的,不过是和荆轲的歌,也就是类似我们现在的2声部合唱,荆轲先唱,唱好后,宋意再唱,而且可能唱的比荆轲好,比荆轲响亮。看来大家还是没有明白“和”的意思。请再看看原文。
板凳心愿
-10-:31:36
_陶渊明只是说宋意唱高声,宋意是唱的,不过是和荆轲的歌,——————————————————————————————————文艺创作是要尊重史实的,而且艺术虚构也是在尊重其真实性而展开的想象。理解这里“和”的意思,之前的回复也是因诗词版一帖而来,那么意思就是说,在此诗里可以理解为“宋意是唱的,是和荆轲的歌。”那么在诗词版一帖里:宋意和着音律,哀唱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不可以理解为是“宋意是唱的,是和荆轲的歌”吗?“宋意唱高声”与“宋意和着音律,哀唱高歌”的区别请庄主分析下吧。就我个人的观点是:若《易水歌》的作者经历史资料查证的确是荆轲,那么不但宋意是和之,而且众人也可以和之。反之,就可以展开遐想的空间。
地板嵗寒莊主
-10-:19:42
应心愿之邀作分析
若《易水歌》的作者经历史资料查证的确是荆轲,那么不但宋意是和之,而且众人也可以和之。反之,就可以展开遐想的空间。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是查看我们的韩乐悠先生的原话,他的意思是这《易水歌》是宋意唱的,这不是侵犯了荆轲的“著作权”吗?我提出的是《易水歌》的作者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谁先唱的问题。写剧本,至少在宋意唱之前,要让我们的荆轲先生先唱一唱。你想,原先在酒市里,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唱了,现在大家送他上路,高渐离兄弟又不自觉地击起了筑,荆轲也就很自然地唱起了歌,宋意又是好兄弟,也跟着一起唱,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没有那么搞。另外,如果单写宋意和着音律唱,不引出《易水歌》原文也是可以的,因为宋意确实唱了。但是要引出原文,就必须要先荆轲,后宋意,不然就会认为是宋意先唱出的易水歌了。这是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你看,不是很多人都误解了。幸好大量史书和昭明太子的《文选》为荆轲提供了“著作权”的“法律依据”。不然,我们的荆轲壮士就死不瞑目了,刺秦不成,连自己唱的歌也剥夺了署名权。希望大家的讨论不要偏离主题,不要喊“文艺创作”之类的大空话。不管你再怎么文艺创作,你不能说《史记》是司马相如写的呀,道理是一样的。以上就是我的分析,不知大家看明白了吗?呵呵,大家再看看《史记》,看看完整的一篇内容,就清楚了。当然可以再讨论讨论,正常的文艺批评是很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