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史记》中最值得传颂的名篇,信陵君为诚信放弃在魏国的地位,甘愿冒险的行为,成为史家称颂的对象。信陵君诚信的美名由此传开,并成为战国四大公子之首。但他的品行真有史书评价的那么高吗?
信陵君有志王位,并不甘心为臣子
(信陵君礼贤下士)在《史记》中,对信陵君的评价是“谦而礼交之”,这就使得他帐下聚集了各类人才,导致其他诸侯国“不敢加兵伐魏十余年”。看起来信陵君的确是战国时期的一股清流,但考究起来,他的所作所为其实远不那么高尚。
(信陵君文武双全,能力强)信陵君是魏国国君的兄弟,只因为不是嫡子,所以虽然有能力,但也与国君之位无缘。但作为公子,他并没有打算就此荒废下去,而是利用自己的地位,招揽门客,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信陵君答应救赵)信陵君有志王位,并不甘心为臣子
因为与“士”打交道多了,信陵君对士人的脾气非常了解,他知道越是脾气大的士人,本领越高。所以,在遇到看门人侯嬴时,对方越是对自己傲慢无礼,信陵君越是对对方恭敬有加。信陵君在家里大摆宴席,把尊贵的客人晾在一边,自己亲自赶着马车去接侯赢,还把上位空着。而侯赢也不客气,直接就坐在上位。《史记》这里记载信陵君的表现是“执鞭愈恭”。这表明,信陵君其实知道侯赢在偷偷观察自己。作为一个政客,信陵君自然知道侯赢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他演戏就演得更加逼真。等到两人出发后,侯赢还要信陵君赶着车先去见自己的朋友朱亥,而且还故意拖延时间。再看信陵君,站在原地,“颜色愈和”,给旁边人的印象就是谦谦君子,没有贵族的架子。而侯赢也满意信陵君的态度,也就跟着他来参加宴会。其实,侯赢以为信陵君是尊敬自己,却不知道信陵君是借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世人知道自己礼贤下士。
(信陵君和侯赢)信陵君最为世人推崇的行为就是窃符救赵,但细究起来,这个行为也不那么高尚。在为赵国套救兵的要求被魏王拒绝后,信陵君宣布自己要亲赴赵国,和赵国居民一起牺牲。看起来理由很高大上,但却磨磨蹭蹭,还以看侯赢的理由绕道,哪里像赴死的样子?见到侯赢后,又“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既然是做一项不怕牺牲的义举,又何必和一位老人在那里啰嗦。其实,信陵君是不想死,是想让侯赢告诉他一个万全的法子。信陵君的计策得逞了,侯赢果然告诉他窃符救赵的计策,但信陵君得知要以杀死老将晋鄙为代价时,又觉得下不了手。于是,又请求侯赢再想个好办法。不想,侯赢以为他贪生怕死,就提出自己会面向北方而自杀来报答他时,以仁义自居的信陵君竟然没有阻拦。这就暴露出信陵君的心理阴暗的一面。因为他知道魏王日后肯定要追究这件事,到那时只要自己把一切责任往侯赢身上推,就可以脱难了,反正死无对证,魏王是自己的兄弟,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
(信陵君出兵)信陵君并不是道德楷模
由此可以看出,信陵君其实不是一个真丈夫,而是一个真小人了。
(信陵君功德圆满)信陵君的名号也很有意思,信是诚信,而陵是陵墓的意思,信陵君的名号其实就是诚信的坟墓的意思。因此,这个封号其实就是信陵君一生的真实的写照。《史记》对信陵君经历的几件事情的描述,其实已经很好地概括了他的为人,只是我们被表象所迷惑,理解错了。
文献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