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有功于国,为何结局不好只因他犯的忌

信陵君有功于魏国不假,但是他接连犯了君王大忌,在任何时代都是必死之臣!

一,威信过高

战国四公子都豢养门客,势力庞大,而且都很注重自己的名声,至少表面上都是正人君子礼贤下士的做派!

战国民风淳朴,士人相对比较自由,且比较傲娇,合则留不合则去已成常态,且社会多游侠,游侠势力错综复杂,他们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士人与游侠组成了除贵族之外的另一个庞大阶层,影响力非同小可,这也是四公子礼贤下士,注重名声的目的,为了拉拢这些掌握舆论力量的人群!

比如孟尝君吃穿都和门客一样,信陵君在街市上等侯赢,平原君令妻妾缝补于行伍等等!

但是威信过重则势必威胁王权!

比如田氏代齐,田氏代齐之所以没人反对,就是田氏争取到了士人之心以及民心,威望太高,所以田氏篡权无人有异议,最著名的就是灾年打斗借给百姓粮食,封年百姓还的时候用小斗!

比如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尽得民心,他们篡权自然大家无意义!

这都是赤裸裸的教训!信陵君平日豢养门客甚众,且礼贤下士,有侠义之名,他的威望不下于国君,且信陵君窃符救赵威望大增,威视远超威望,国君能不忌惮吗?

国君和皇帝一样,是高危职业,因此历代皇帝都是多疑的,这是常态!

比如人人称道的汉景帝,为何要逼死周亚夫?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有造反的实力,对君王已经有威胁了,单凭这一点就够了,君王是不管你有没有这个野心的,你的威望与实力足够造反的时候,就必须消灭你,防患于未然!

反观信陵君,他有这个实力也有这个威望,对魏王是赤裸裸的威胁,他不死谁死?

二,勾结内宫

窃符,勾结后宫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君王不允许的!

宦官,后宫以及皇宫宿卫都是君王最近之人,作为外臣应该避嫌,没事跟他们瞎掺和是几个意思?

君王高高在上,喜怒不形于色,最忌讳大臣揣摩上意,外臣接触国君亲近之人动机必然不纯,国君能不生气?带绿帽子还算小事,内外勾结威胁君王这就犯忌讳了!

三,假传圣旨

晋鄙援赵是奉国君之命的国家级战略,虽然只是名义上的援助,作壁上观而已,但那是国家战略,你假传国君旨意,临阵换将,私自更改国家战略不是死罪吗?任何时代假传圣旨冒犯君王都是死罪,君权不容许挑战!

四,擅杀大将

信陵君私自斩杀大将,成就了信陵君大义之名,却使国君颜面扫地!

晋鄙是执行国家战略的国家大将,不经国君允许私自斩杀,这不是造反吗?

任何时代都绝不允许私自斩杀朝廷命官!

即使后世有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可以有先斩后奏之权,那也是有限度的,都是有级别限制的,大将级别的即使有尚方宝剑也是不允许先斩后奏的!

总结语:信陵君窃符救赵名声大增,以当时的情形看,社会舆论掌握在他手里,因为士人游侠都是跟着他吃饭的,所以信陵君占据舆论高地,自然收获众多好评!另一方面儒家忠君思想没有占据高地,这些都让信陵君的行为占据了很高的地位!然而后世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信陵君的抨击才逐渐出现,毁誉参半!而今天,我们是站在整个大历史观去看待此事,当时的历史形势是国家即将统一,历史大势已无法阻挡,所以才有了信陵君之举是逆历史潮流的说法!不管怎样,抗秦也是当时的主流,至于其功过是非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