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时人,一名潜,字元亮,后称靖节先生。青年曾怀壮志,先后做了几次小官,最终还是因不得志而辞官归隐,从四十一岁起过着田园生活。留下的诗文有一百多篇,如我们熟知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篇佳作。
陶渊明荆轲也是我国的历史名人,战国时期人,之所以有名,当然缘于他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其英雄气概被历代所称颂。详细故事记载于《战国策燕策》与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基本情节相差无几。历代文人关于这个人物故事有许多感慨,有不少关于荆轲的诗作,但陶渊明有首《咏荆轲》写得尤为生动,慷慨有侠气,现在我们欣赏这首诗,同时可重温荆轲的故事。
此诗句句看似叙事,实则全是抒情,陶渊明的对荆轲的敬爱跃然纸上。头四句,很简练地写出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引出荆轲。燕太子丹结识荆轲中间还经过几个人的引荐,这里当简则简,快速进入主角。“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这四句把故事背景、人物的位置,及肩负的重任都写出来,矛盾的发展和人物命运会怎样,不由让读者往下看。
接着写到荆轲出发,众人送行,这段也是有简略,史书的记载,燕太子丹跟荆轲商量妥当后,荆轲并没有马上就走,先有去说服一位得罪于秦王的秦将樊於期,希望用他的头来赢得秦王的信任,最后此人甘愿自刎。
此时荆轲还是没有出发,太子丹已为他找来很棒的匕首,并用毒药粹过。还为荆轲找了个副手小混混秦舞阳,荆轲的意思是要等他的伙伴一起去,但他们一直没来。燕太子丹这时有点担心“太子迟之,疑其改悔”,荆轲也很不高兴,一怒之下就只带着秦舞阳走了。
陶渊明的诗省去这些,直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非常好,流畅,突出荆轲的侠义爽快,且与第一句“燕丹善养士”有呼应,不然啰里八嗦写其中曲折,主旨容易模糊。接下来的易水饯行是名场面: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司马迁《史记》是这么写:
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司马迁的文笔当然是一级棒,他这段的写法是平缓渐至激昂,陶渊明而是直接激昂,或是整段都是此情绪。“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尤如此,人就更不必言了。情绪一下就起来了,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
“商音”、“羽奏”: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商声表哀,羽声慷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转折到荆轲,展现出他的决心与气概,是这幕戏的效果与目的所在。
下面八句,叙述荆轲入秦、刺秦以及事败的过程: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写得何其流畅,使上文荆轲的决心与气概有更具体的表现,这几句特别有镜头感,“登车”、“飞盖”(飞车驰行)、“凌厉”、“逶迤”,感觉这位侠客迅速逼近秦王,将情节推向高潮,下面这几句很妙: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前面的易水送荆轲,和荆轲入秦,作者都描述的酣畅淋漓,而到故事的正面行刺,却惜墨如金,两句带过。一句是有名的图穷匕首见,一句写秦始皇当时的状态,怔营,受惊的样子。然后“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失败。
作者对荆轲失败的样子只字不提,可见其爱憎之强烈,倾向之鲜明。正史的记载,荆轲拿地图至秦始皇面前,“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拽住秦始皇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但是没刺中,秦始皇惊起,要拔剑,拔不出来,绕柱跑,最终在下面人的提醒下拔出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动不了,还拿匕首仍向秦始皇,也没中,秦王又击斩荆轲,最终左右人上来杀掉荆轲。
陶渊明不叙述这些是对的,这场故事里,人们的心只在荆轲的气概,勇气,侠义这方面,失败又如何。所以作者说道: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最后这几句精彩而有分量,直接的评述,荆轲虽然“奇功”未成,但他的精神犹在,必定千古传颂。在惋惜与赞叹中,使荆轲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不灭的光辉。
龚自珍有几句诗评价到: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陶渊明借历史旧事抒发自己的爱憎,他的志趣性格中定有这种豪放侠义的色彩,英雄惜英雄。《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有句歌词不错: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