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狐假虎威原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主要是因为它出现在了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老虎信以为真。其实他受骗了。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这是部编版(人教社新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第21课《狐假虎威》的原文。
但这小学课本里讲述的,并不是“狐假虎威”故事的全貌。
以下是《战国策·楚策一》中关于“狐假虎威”的原文:
荆宣王(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以……为首领)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不真实、不可靠),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在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经问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狐假虎威”的故事。
名叫江乙的大臣之后说,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江乙为什么要在楚宣王面前说昭奚恤是“狐狸”?江乙意欲何为?
(楚宣王(?-公元前年),芈姓,熊氏,名良夫,楚肃王弟,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肃王十一年(公元前年),楚肃王去世。因楚肃王无子,故由楚宣王继位。)
(江乙)
江乙,又名江一,生卒年不详。魏国人,仕于楚国,活动于楚宣王期间。《战国策》中的那篇千古流传的名篇《江乙说于安陵君》,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善谋”的江乙。
而昭奚恤则是纪郢(今江陵纪南城)人。战国时楚令尹、封君。封于江(今河南正阳西南),因称江君。继州侯掌握楚国军政大权。
据说,狐假虎威的故事就是江乙说来讽刺昭奚恤的。
昭奚恤位高禄重,敢于直言,在诸侯间颇有声望。而江乙向楚宣王屡进谗言。他不为所动,仍进谏如前。
江乙为什么“使昭奚恤恶于楚王”,为什么要离间昭奚恤与楚宣王的关系?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年,西周嬴姓诸侯江国被楚国所灭,距楚宣王(?-前年)在位时近年。江国后人向北方诸国逃难,改为江姓。
有一种说法,江乙有可能是江国后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忌惮被封于江国故地的昭奚恤。
这就是《狐假虎威》背后的故事。
无论江乙与昭奚恤瓜葛,重要的是,楚宣王能人善用,一方面坚持休兵息民,保持实力,不轻易出击;另一方面则洞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攻城略地,开拓疆域,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为楚威王和楚怀王在后来的争霸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