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春秋时期,有个名叫尾生的年轻人与心爱的姑娘相约于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姑娘没到,河水却涨了起来。尾生为了信守约定,不肯离去,又为了不被河水冲走,紧紧抱住了桥柱,最终溺死于此。
这便是典故“尾生抱柱”的由来,出自《庄子·盗跖》,原文是:“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抱柱”这则典故后来演化为成语“抱柱之信”,用以形容坚守信约。
(尾生抱柱)
据《西安府志》考证,尾生抱柱而死的地方是位于陕西蓝田县兰峪水上的蓝桥,故后人把相爱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这种说法古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并非近代产物。
对于“尾生抱柱”,《论语》、《淮南子》、《战国策》、《史记》、《汉书》、《艺文类聚》等史料均有记载,名家诗词歌赋中也多有引用,比如嵇康《琴赋》:“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陆游《沈园二首》:“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汤显祖《牡丹亭》:“尾生般抱柱正题桥,做倒地文星佳兆。”
在所有记载和引用中,无一例外,都把“尾生抱柱”当做坚守信约、忠于爱情的象征,持肯定褒扬态度。但是,“尾生抱柱”最初出现在《庄子》中,却并非只是个爱情故事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对于“舍生取义”合理性的大讨论。
(庄子)
在《庄子》原文中,讲出这个故事的人名叫盗跖[zhí],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大盗,也有说法说他是当时起义领袖。总之,盗跖其人,充满着反叛精神,“盗亦有道”这个词就是他之口。
盗跖举出“尾生抱柱”这个例子,是为了痛斥孔子,意在揭露儒家道德的虚伪性,他认为,所谓“舍生取义”,就像“尾生抱柱”一样,既愚蠢,又完全没有必要,其本质不过是沽名钓誉,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盗跖斥丘图:盗跖因痛斥孔子而闻名于历史)
试想一下,当那个女子得知心爱的尾生因为自己的失约而死,她会怎么样?无外乎两种结果,要么殉情,要么忏悔终身,再也得不到欢笑与幸福。这种猜想在一些记载里确实也得到了印证。
对于儒家尊奉的核心价值观,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盗跖这样的人提出质疑,直至今日,这种反思与批评也没有断绝。
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事例一:千金小姐
(伍子胥)
公元前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在逃离楚国投奔吴国的途中,伍子胥饥困交加,偶见一位浣纱姑娘手中的竹筐里有饭食,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将饭食慷慨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考虑,叮嘱姑娘一定要替他保密。姑娘闻言后,抱起一块石头投水而死,以此证明自己坚守信义的决心。
伍子胥见状悔恨不已,当即咬破手指,在河边石头上留下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大仇得报,果真回到此处把千金投入到姑娘当年投水自尽的地方。
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事例二:田横五百士
(田横五百士)
司马迁·《史记·田儋列传》里关于“田横五百士”的记载家喻户晓,故事梗概是:
公元前年,齐国被韩信所灭后,齐王田横带领部下五百人逃入海中,暂居于孤岛之上(今山东即墨的田横岛)。刘邦得知后,承诺赦免田横之罪,并召其入朝,许以王侯之爵。
田横处于王者尊严,自刎于途中,五百门客得知后,拒绝了刘邦的纳贤邀请,全部自杀于岛上,以身殉主。
事例三: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3月19日(夏历二月初六)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南宋灭亡,宰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虚岁的少帝赵昺[bǐng]投海自尽,大量忠臣追随而去,另有十万普通军民随之跳海殉国。
据当时的文人笔记记载,第二日早晨,海面浮尸十万,黑压压的一片,谱写了中华历史上最悲怆的一幕。
……
(孔孟之道)
回看史料中的这些记载,首先涌现在你心中的感受是震撼?心痛?同情?抑或是不解?浣纱姑娘因为陌生人伍子胥的一句话投水自尽是不是傻?田横五百士集体自杀是不是愚忠?十万南宋军民自愿跳海殉国是不是小题大做?
从古人宣扬的价值观来看,浣纱姑娘投水自尽是为了兑现个人的“信”,田横五百士自杀是为了兑现对君主的“忠”,十万南宋军民跳海而死则是为了兑现对国家的“义”。
生而为人,守信、尽忠、恪守民族大义,这显然是应该做到的,值得讨论的只是方式问题和程度问题,换言之,也可以说是“性价比”问题。
浣纱姑娘要守信,田横五百士要尽忠,十万南宋军民要恪守民族大义,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是否有必要赔上生命捍卫道德?这样做,是不是过于重名轻生?值不值得?
(儒家道德中的“义”)
笔者云:
笔者的观点是,从个人角度看,浣纱姑娘投水自尽是没必要的,田横五百士集体自杀是不够理性的,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也有些成本过高,毕竟,一个人的生死,背后牵扯的是一家人的终身幸福。但从历史角度看,他们的牺牲又都是有价值的:浣纱姑娘投水自尽,让后世感悟到了守信的可贵,田横五百士集体自杀,让后世领略了忠诚的价值,十万南宋军民投海殉国,更让后世铭记恪守民族大义的重要性。
盗跖认为尾生之死是愚蠢,孔子、庄子、司马迁认为是守信,陆游、汤显祖则将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这不是一个对错问题,而是一个价值观问题。
笔者认为,讨论“舍生取义”合理性之前,必须要弄清“生”和“义”的大小轻重。如果舍了一个人的“生”,可以成就了一个国家的大“义”,那自然是应该的。但是反过来,如果要用多数人的“生”,成就某个人的小“义”,那就是不该的。
以理性的态度看历史,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然接受,时至如今,我们仍然应该恪守心中的道义,以守信、尽忠、爱国为己任,但对于古人的极端方式,我们则既不应该批评,也没必要效仿。对于“舍生取义”的人,我们自然要歌颂,但对于“舍生取义”这件事,则没必要以生命为代价去兑现。
参考资料:《庄子·盗跖》、《史记》等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