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情绪的变化是人的正常表现。
岳飞为了祖国河山而“怒发冲冠”,吴三桂为了红颜而“冲冠一怒”,我们普通人也肯定有被气得鼻孔冒烟的时候。
若一味地压抑自己,从来不发火,一方面会把自己逼出病来,另一方面也无法引起对方的重视。
安哥认为,该发火时就发火,特别是以下3种情况,若不发火,对方都不重视。
一、恨铁不成钢时,要发火
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会让人很舒服,但往往得不到重视,所以,偶尔要来一场暴风骤雨。
老师对学生,倾注全力去教,可有些学生就是不听,甚至玩物丧志,怎么办呢?
除了要循循善诱之外,不妨偶尔也发一发火,让其警醒。
上司对下属,本想全力提拔他,给他多了一点“锻炼的机会”,下属却因为多干活而愤愤不平。
这种情况也要找个时机把他骂醒。
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孩子却误入歧途,多次沟通教育无果,为之奈何?
如果你是从未发过火的父母,此时可以发个火,孩子会更重视并认识自己。
好朋友之间,若朋友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你为了警醒朋友,也可以找机会将其痛骂。
骂跑了,说明不值得深交,骂醒了,又挽救一个失足青年。
恨铁不成钢时,找准机会发一次火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多次交涉无果时,要发火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无奈的事情,你和他好声好气讲道理,他却以为你软弱好欺负。
俗话说:“老虎不发威,还以为是病猫。”
若反复交涉都没有效果,你不该再忍气吞声,而要适当发发火。
就比如一些农民工找老板要工资,走了多少趟,说了多少好话,就是不给兑现。
此时若认倒霉,听之任之,有可能一直都拿不到。
该发火时就发火,只要不伤及别人人身及财产安全,不妨拍个桌子。
若还没有效果,就要化怒火为维权的具体行动,诉诸公权力及法律。
老祖宗告诉我们:“凡事先礼后兵。”
遇到再闹心的事,我们都要先以礼相待,讲道理摆事实,以期让对方明白。
若多次交涉无果,就不能一再沉默了,再沉默,别人还以为你好欺负。
三、别人得寸进尺时,要发火
得寸进尺,指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用来形容贪心不满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战国策》言:“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生活中,很多霸道的人就像是战国时的诸侯一样,想一步一步试探别人的底线,从而不停地索取利益。
工作中,有些人比较仁慈,遇到利益冲突,总是让别人一些。
若对方心存感恩,知恩图报,不再贪心,倒也相安无事。
可是,别人常把你的退让当软弱,得了一次,还要二次、三次、四次,永无止境。
此时,这个人已不值得你再退让了,你应该奋起反击,用怒火告诉对方你并不是不明就里!
别人得寸进尺时,不妨发发火,让其知道你的底线,从而不再进犯。
结束语:
常言道:“君子动口不动手。”
今天和大家提到的“发火”,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让大家用武力解决问题。
冲动是魔鬼,切勿动不动就发脾气。
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以忍让、理解、沟通为主,毕竟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以上只是我从王阳明心学中学到的一知半解!
人的一生就该读一读王阳明
受王阳明影响最大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本的经济飞速增长,当时有人说,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就在一个王阳明!
只可惜,到了现在,中国很少人能记得王阳明。
当他的思想一出现,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应。
曾国藩评价道:“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曾宣称: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虽然已经远去,但他创建的“阳明心学”却风靡海内外,影响至今。近代的曾国藩、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志士,都很推崇他;日本明治时代的“军神”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记载了很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者是民间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当心浮气躁的时候,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读一读王阳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层楼!
我买了两套,一套自己闲来时读一读,净化心灵,一套当礼物送给了朋友。
对于喜欢历史,喜欢文化的人来讲,王阳明是必读之物!
看不懂文言文的也不要担心,这两本是白话文版本的,人生多读一读王阳明,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