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网友提问:妹妹读初中,因为成绩好被孤立了怎么办?
回复: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融入社群,能够融入社群的学识才有社会实用价值,教育需要引导孩子们融入社群、将所学知识用于成长社交。比如,随着孩子的年岁增长,要把他们赶出家门、让他们自己去找伙伴玩儿,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群体性游娱活动。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所有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现代人类社会的主动劳动创造包括但不仅限于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辅助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教育事业......维持基本生存+融入社群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两大核心目标。
学习的生存需求:融入更大的社交群体
人们常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孩子们在学校也会按照不同的成长兴趣形成自己的朋友圈,比如爱学习的、爱打篮球的、爱打乒乓球的、爱跳舞蹈的......当然,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兴趣极少是自发的,孩子们的综合成长兴趣往往和家人对他们的成长管教相关。那么,为什么说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是融入社群呢?
生物学家达尔文很早以前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任何自然生命绝不能单独存活。作为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个人成长发育的本质就是从出生时的个体小我融入社会群体我们。因为,就生理结构而言人类必须通过两性+胎生繁育后代,每个孩子出生之后都必须在获得家人帮助的情况下才能存活、成年之后每个人都必须找到心仪的另一半才能繁育后代、老年之后必须在儿女的帮衬下才能安享晚年。
饿了找食物吃、渴了找水喝、困了找个相对舒适的地方睡、烦闷了找同伴排解忧愁......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核心目标就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就人类维持生存生理需求的使用频率与重要性而言呼吸第一、饮食第二、社交第三、睡眠第四。因此,孩子出生之后综合感知稍有完善就会开始喜欢热闹,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天生具备社交潜能。
生活环境中,可供孩子们自由安全游娱的空间越来越少、学历成为职业身份象征,童年专注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虚拟电子文娱诱惑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孩子沉浸在各式虚拟文娱中“乐不思蜀”、家庭生育综合成本越来越高,家庭兄弟姐妹成为绝对稀缺资源......在各种“威逼利诱”之下,孩子们的综合社交能力被逼到了悬崖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18至34岁青年是成人中最焦虑的群体,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我国古人常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的动物生命力才能持续保持健康活力。同样,孩子的学习成长也不能长时间处于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被束缚状态,长期处于一种或几种特定被束缚状态会让孩子失去综合平衡发展的潜力,比如被管教太严的孩子相对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被放任自由的孩子缺乏规矩法纪意识、被长期限定在班课里的孩子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
《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同样,一朝一夕也不可能导致一个孩子的综合社交能力变化,活泼开朗的孩子形成于常年累月地与同伴亲密互动、被同伴排斥的孩子则必定喝少与同龄人交往。所以,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融入社群,能够融入社群的学识才有社会实用价值,教育需要引导孩子们融入社群、将所学知识用于成长社交。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需要来自家庭的无私陪伴、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谆谆教导。育邻人:探索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以期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建成社区邻里相帮的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