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时,秦王的剑开始为何拔不出来,

儿童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75.html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出使秦国。明着乞降,实际要刺杀秦王。

《史记》记载: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为什么在性命攸关的时候,秦王的剑拔不出来呢?是平时不常使剑?或是缺乏锻炼身体羸弱?在荆轲持刀追赶下,秦王绕柱跑都让荆轲追不上,看来身体没问题。等剑拔出后,一下就斩断荆轲左腿,并连刺八剑,看来秦王平时也没少练剑。那为什么秦王开始拔不出剑来?一是心慌意乱,你想啊,荆轲手持明晃晃的匕首刺来,一刺不中,还不停追赶,说不心慌是不可能的。二就是佩剑方式,对就是佩剑方式。

秦朝时期剑的佩带方式与现在不同,现在人所常见的宝剑佩带方式称之为吊挂式佩带法,即在鞘口设一只或二只挂耳,以穿绳索或金属链将剑挂于腰带上。而在魏晋以前,中原民族的的佩剑方式主要是璏(zhì)式佩带法,所谓“璏”,就是在剑鞘的上半部镶嵌一个穿贯腰带的方孔状装置,用于以皮带固定佩戴在腰间,供穿带佩系之用。俗称文带,因其侧面看起来很像一个“卫”字,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剑卫。剑璏分为木质、铜质、玉质。玉剑璏是贵族特有的配饰。通过璏式佩带法,使剑与身体平行,与地面呈垂直状态,同时剑与身体贴合紧密,不致晃荡影响行动。但一方面,这种佩带法与吊挂式佩带法相比,缺点也很突出,因为我们知道,吊挂式佩带法拔剑时可以一手持鞘,使剑远离身体,双手可以同时反方向抽拉,双手平伸的距离完全可以拉开1米多的长剑。可璏式佩带法由于剑已经固定在腰部,拔剑时一手只能在腰的部位握剑,抽剑只有单手伸直的距离,这当然就比双手平伸短了许多。

中国春秋时期青铜剑并不长,像著名的越王剑,剑长不过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到了战国时期铸剑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剑越铸越长。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九把青铜剑,最长的达九十四点四厘米,最短的也有八十一厘米。

在秦代非常普遍的衣着,是连身的长衣,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後,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外面再扎上大带,贵族还配有革带,革带佩玉。大带和革带基本在腰部以上,腋下的部位,这样璏式佩剑,剑柄就到人的下巴了。《战国策·齐策六》:齐婴儿謡曰:“大冠若箕,脩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宋代苏轼《武昌铜剑歌》:“君不见凌烟功臣长九尺,腰间玉具高拄颐。”就是形容剑长顶到了面颊。

这样看来,秦王所佩之剑,剑长过膝,剑柄应在下颚之处。而秦王的安全应是护卫的事情,秦王所佩之剑应是仪式感大于剑本身的实际用途,也难怪情急之下,一时拔不出剑。在左右的提醒下,秦王这才把剑推到后背,反手从肩上把剑拔出,一剑就把荆轲的左腿斩断,可见这把剑的锋利程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