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塞①其兑②,闭③其门④;挫⑤其锐⑥,解其纷⑦,和其光⑧,同⑨其尘⑩,湛兮似或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结束门户之见、逾越感性认识、通过抽象而趋向惟(有;为,是;随从,听从,遵从,顺从)道;挫其豪锐(强横凶悍)戾气,化解其纷纠(纠纷;纷扰;祸乱),联合统一无数有限真理的总和(合)就是无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无限真理的成分、微粒,无限接近无限真理,万法归道,万物归道,统合万物,统一尘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是为玄同。是以,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是以,玄同为天下贵。
注释
①塞:(1)遏止,禁,禁止,杜,杜绝。
杜,塞也。——《小尔雅·广诂》
善治者塞民以法。——《商君书·画策》
遏止:阻止,制止。
禁止:不许可;以禁令制止;遇禁令则止息;谓限制受弹劾官吏的行动自由;禁锢,囚禁;制止,阻止;禁忌,应该避免。禁:(形声。从示,林声。本义:禁忌);禁令,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禁止,制止;牵制,约束;监禁,拘禁;阻止,限制;储藏。
杜绝:堵塞,断绝;彻底制止,制止;消灭(坏事);禁止。杜:塞,堵塞;关门,封闭;杜绝,制止;拒绝。
(2)填塞;充满。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红女白婆,填塞门户。——《聊斋志异·促织》
(3)使满足。
如:塞望(满足别人期望);塞职(称职)。
(4)补救;抵偿。
将欲何施,以塞此名。——《汉书·于定国传》
又如:塞咎(抵补罪过)。
(5)答,回报。如:塞别(酬别);塞诘(回答问题)。
(6)安插,给某人安排一个岗位。
②兑:同“脱”;离,脱离;逃,亡;失,失去,散落,缺漏;欺骗;放纵,放任;疏忽,轻漫;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又指中风脱证。
脱:(1)(形声。从肉,兑(duì)声。本义:肉去皮骨)。
(2)同本义。
脱,消肉臞也。——《说文》
肉去骨曰脱。——《尔雅》
(3)离;脱离。
鱼不可脱于深渊。——《韩非子·喻老》
又如:脱道(离道,脱离大道)。
(4)脱落;堕落;掉落。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宋·苏轼《后赤壁赋》
又如:脱羽;脱毛;脱叶。
(5)脱下,取下。
如:脱巾(脱下头巾);脱白(脱去白衣,进入仕途);脱褐(脱去粗衣);脱剥(脱掉;剥去)。
(6)逃。
如:脱去(逃走);脱走(脱身逃走或隐遁);脱免(脱身免祸或免灾);脱命(脱逃得命);脱监(脱狱。越狱);脱樊(逃出樊笼);脱网(漏网,逃脱);脱窜(逃窜);脱归(脱身逃归);脱放(放走;释放)。
(7)失去;散落,缺漏。
脱去章句,是以难知。——《抱朴子·钧世》
又如:脱气(泄气;没出息);脱色(失色);脱简(原指简片散失。后泛指书本有缺页或文字有脱漏)。
(8)欺骗。
如:脱嘴落须(说话不顾事实,胡编乱造);脱天漏网(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事);脱赚(欺骗甩脱)。
(9)指病情突变、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及其症候。
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临证指南医案·脱》
(10)指中风脱证。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医宗必读》
(11)放纵,放任。放任:放纵,不加约束或干涉。放纵:放任纵容;任性而为,不受约束;不守规矩。
(12)疏忽,轻慢。疏忽:忽略,不留意;轻忽,随便。轻慢:对人不尊重;态度傲慢。
③闭:(1)禁绝。如:闭淫(禁绝邪淫);闭钳(禁制)。
禁绝:禁止、杜绝;彻底禁止。
(2)停止;结束。
结束:扎缚,捆扎;约束;拘束;整治行装;装束,打扮;处理;安排;完毕;事至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约束:将丝缠绕成一束的动作称为“约”,缠绕好的丝即为“束”;引申为制约、控制等意;缠缚,束缚;限制,管束;规章,法令。
限制:约束;规定范围,不许超过;规定的范围,不许超过的限度。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处理,意思是处置、安排、加工,快速的解决问题,也泛指低价出售。
处置: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
安排: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妥善布置;犹整治。
布置:分布陈列;分布安置;犹措置,安排;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布局;安排诗文书画的结构;根据某种需要,对环境加以装饰;部署任务或活动;对场所作整理、安排;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
规章:规则章程。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之所以是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规章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法令:法律、政令等的总称;指政权机关所颁布的命令、指示、决定等的总称。
④门:门户,指耳鼻口眼等感觉器官,也指门户之见。例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可以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如知觉、记忆、思维)的入门级。感觉器官认识的具体事物的可感部分。具体事物的可感部分是指具体事物中能被人通过感官看见、听见、尝见、嗅见、觉见的各种规定和特征的总和,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全部。具体事物的可见部分具有变化快的特点。人在一定时间点通过感官获得的与事物可见部分各种规定完全相符合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因为事物可见部分的发展变化成为不完全符合事物现实的知识,再经过一定时间就会成为完全不符合事物实际的知识。黑格尔说:一般抽象的普遍的东西,不是感官所能把握的,必须借助思想概念来认识。具体事物的可知部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我们在一定时间点通过理性分析获得的同事物可知部分完全相符合的知识,经过一定时间不会成为与事物现实不符合的知识。
⑤挫:(1)(形声。从手,坐声。本义:折断;摧折)
(2)同本义。
挫,摧也。——《说文》
而未尝有所挫也。——《国语·吴语》。注:“毁折也。”
又如:挫折(劈断,折断);挫顿(摧折损伤)。
(3)失败。
挫我于内。——《战国策·秦策》
又如:挫顿(挫败损伤);挫过(错过);挫北(败北,打败仗)。
(4)挫伤,折伤。
顿兵挫锐。——《淮南子·脩务》
又如:挫动(打击;挫折);挫诎(摧挫贬黜);挫强(挫伤强敌);挫锋(锋芒受挫)。
(5)使减小规模或降低程度。如:挫敌人的锐气,长自己的威风。
(6)弯折,收缩。
久挫于刀笔之前。——《汉书·陈汤传》
(7)屈辱。如:挫屈(屈折屈辱);挫辱(羞辱,凌辱;受羞辱,受凌辱)。
⑥锐:(1)(形声。从金,兑声。本义:芒)
(2)同本义。
锐,芒也。——《说文》。段玉裁注:“芒者,草耑也。”
(3)精锐的军队或士卒。
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战国策》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资治通鉴》
(4)锐气,勇往直前的气势。
武夫奋略,战士讲锐。——蔡邕《释诲》
(5)力量,劲。如:养精蓄锐(保养精神,积蓄力量)。
(6)锐利的兵器。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史记》
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7)豪锐;戾气。豪锐:强横凶悍。强横:亦作“彊横”;强硬蛮横,不讲道理;骄横跋扈;亦指骄横跋扈、强硬蛮横的人。凶悍:凶残强悍,凶暴强悍,凶猛强悍,比喻十分厉害的人或动物。悍:勇猛;凶狠,蛮横;强劲;坚实。如:悍鸷(凶暴、蛮横的性情);悍吏(凶暴蛮横的官吏);悍戾(凶横怪戾);悍坚(刚强;坚强);悍人(刚强固执的人);悍梗(强悍固执而不顺服)。戾气,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也指中医学中有戾气一说,是和正气相反,和邪气相对应的。戾气,在有些用法中可以理解为就是暴戾之气的意思;即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或风气。戾气,可以看做杀心重,或杀气的近义词,但更指向广泛一些,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偏爱杀戮残害,比如动不动破口大骂,往死里骂,或对一些小的坏事偏向于非常严厉处罚;同时所指对象也不一定是一些真正的罪行严重,也可能指心地非常黑暗的人。
⑦纷:(1)(形声。从糸(mì),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
(2)同本义。
纷,马尾韬也。——《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3)祸乱;灾难。唯天轨之不辟兮,何纯絜而离纷!——《汉书》
(4)争执;纠纷;纷争。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史记·滑稽列传》
又如:纷纠(纠纷;纷扰;祸乱);纠纷(纷扰;纠缠;争执的事情;争执不下的事情;不易解决的问题);纷争(争执;争论;纠纷;争端);纷扰(动乱;混乱;纷乱骚扰)。
(5)盛多,各种各样。如:纷委(盛多);纷若(盛多的样子);纷营(众多,杂乱);纷郁(盛多的样子)。
(6)杂乱。如:纠纷(交错杂乱貌;纷扰;杂乱);纷纠(交错杂乱貌);纷腾(杂乱喧腾);纷嚣(纷乱喧嚣);纷错(杂乱的样子);纷纶(乱而多。忙乱);纷罗(排列混乱无序的样子。或指众多并列)。
⑧光:(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2)同本义。
光,明也。——《说文》
(3)色泽;光彩。如:油光(光亮润泽);光色(光彩色泽)。
(4)荣耀;昭著。
如:沾光(事物受到了其他光源的照耀;带有光泽;喻凭借别人或某种事物而得到好处);光宠(光荣;增光);光国(为国争光);光天(光辉达于天下);光隆(光辉隆盛);光晶(光辉);光赫(光辉显赫)。
(5)光阴,时光。
如:寸光(短暂的光阴);光阴荏苒(时光一天一天地逝去。荏苒:[时间]渐渐过去);光景如梭(光阴如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拈指(阳光在弹指间逝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6)景色。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7)恩慧;好处。
如:沾光(指人或事物受到自身之外的因素而得到了利益、好处(有形的或无形的)、优越条件、经济利益、政治地位等等;喻凭借别人或某种事物而得到好处);借光(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接受发光物体射来的光芒;比喻凭借别人的名声、地位或荣誉而得到好处;分沾他人的利益、好处;沾光)
(8)特指日、月、星辰等天体。如:光岳(天地。光:星辰。岳:河山)
(9)光明,明亮。如:光净(明亮洁净);光灯(明亮的灯火);光润(光亮润泽)。
(10)裸露。如:光出溜(光秃貌);光塌塌(光秃秃的样子);光板板(平而裸露的)。
(11)空;净尽。如:光鞑剌(方言。空荡荡;空旷无物)。
(12)通“广”;广大,宽阔。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尧典》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3)照耀。如:光烛(照耀)。
(14)增辉,发扬光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光宗耀祖(为祖先、宗族增添光彩);光国(为国争光);光德(显扬有德之人);光价(显扬其身价);光演(光大延续);光昌(显扬昌盛);光前(光大前人的功业)。
(15)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夸克。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如果能量不足以使其跃迁(jump)到更外层的轨道,电子就会进行加速运动,并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反之,电子跃迁。如果跃迁之后刚好填补了所在轨道的空位,从激发态到达稳定态,电子就不动了;反之,电子会再次跃迁回之前的轨道,并且以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光是一种肉眼可以看见(接受)的电磁波(可见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有时候是指所有的电磁波。光是由一种称为光子的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称为波粒二象性。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由于受到引力场的影响,光的传播路径也会发生相应的弯曲。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物理学上指能发出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包括可见光与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不可见光)的物体。
⑨同:(1)(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
(2)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3)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4)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5)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6)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陆游《示儿》
(7)共同;到一处。
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
(8)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9)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10)联合;和。联合:联络;联系使不分散;结合;结合一起,结合在一起的;共同。
和:调和,调治,调适;和解,息争而归和平;合,汇合,结合;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与;加在一起。
⑩尘:(1)(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尘土)
(2)同本义。
尘埃也。——《庄子·逍遥游》
而游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事物;喻庸俗肮脏或指庸俗肮脏的事物。如:尘物(世俗之物);尘陋(凡俗浅陋)。
(4)道教指现实世界;尘世,人世间,俗间。现实世界又称:尘间;尘浊;尘域;尘堀;尘区;尘海。尘世:道教徒指现实世界;犹言人间;俗世。
尘浊:尘世;凡俗。尘域:尘世,俗世。尘区:犹尘世;尘界。尘海:现实世界;谓茫茫尘世。海:(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大池;大的。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
(5)粒子;实物。实物:现实的具体的东西;实际应用的东西;具有相对静止状态的质量的基本粒子所组成的物质。东西: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人、事、物。实物以间断形式存在的物质形态,包括一切微观粒子、原子、分子、宏观物体、宇观天体、和生命物质形态等。实物是物质的基本形态,在这里实物是指静止质量不等于零的物质。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实物粒子所组成,这些粒子具有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变质量。这就是机械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纲领。原子论纲领坚持实物粒子与虚空的绝对差别,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始表述中,原子等同于存在,虚空等同于虚无,原子的运动是决定论的,排斥任何机遇和偶然性;伊壁鸠鲁把原子论修正为具有偶然自发运动的不完全决定论的新形式。在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坚持月上世界和虚空充满了以太和以太构成的天体,认为真空不空;月下世界的普通物体是土、水、火、气的各种混合物。原子论纲领在近代的复活,对新物理学和化学的诞生起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不同于亚里斯多德的宇宙有机体的理解模式的,新的机械论的自然秩序理想。但是,以太的幽灵仍然萦绕在机械论的宇宙体系中,笛卡儿一方面坚持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必须作出机械论的说明,另一方面追随亚里斯多德,主张真空不空,充满了各种以太旋涡,物质结构是连续的,运动是完全相对的,比力更为基本,没有瞬时穿越虚空的超距作用,天体的旋转动力来源于以太旋涡。笛卡儿的以太物理学在定量描述方面困难,而且在经验事实受到反驳,在与牛顿力学的竞争中很快衰弱,但是因为与牛顿力学一起共同形成机械论的总纲领,他的很多构想在未来的电磁场论中以新的方式复活了。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支持和反驳,从来不是决定性的,一个失败的理论的核心纲领可以成为启发新理论的纽带。在牛顿看来,原子和以太都是假说性的物理概念,他基本上倾向于原子论,而且提出了光的粒子说,但是为了理解光的传播和引力相互作用的某些现象,他有时也求助于以太。提出光的波动理论的惠更斯,当然把以太视为光传播的媒介。牛顿从固体不太会变形这一属性中经过理想化得到刚体概念,而后借助于原子论的类比,引入质点这一数学概念表述力学。质点不像原子那样具有广延性,代表着忽略物质空间结构的数学理想化。质点的概念,同时代表着物质世界绝对无限可分的形而上学理想,以及把连续时空作为物理现象序化手段的数学理想,形成了新的机械论自然秩序理想的逻辑起点。实物的相互作用通过场完成。现代科学认为,场就是能量的海洋。粒子是场的局部凝聚。物质此起彼伏、时散时聚,散之伏之表现为场,聚之起之表现为粒子。场是波,粒子则是可以叫作“波包”的东西。波与“波包”显然是对立的统一,波随时随处形成“波包”,“波包”随时随处汇入波。一般的波是由若干种以至无限多种谐波叠加而成的,往往仍然是非局域性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叠加后的波有可能是局域性的,犹如被某种曲面包裹住那样,这种局域性的波就叫做“波包”。在量子力学里,薛定谔所说的波包是指微观粒子,其尺寸就是粒子的尺寸。如果用波函数来描述它,那么就会发现,波函数在任意大的范围内都不会严格等于零。有的科学家说,物质粒子的存在只不过是场的完美状态在那个位置的扰动,几乎可以说仅仅是一点“瑕疵”。集聚的、大曲率的场和“波包”时空就是实物。
(6)有限。有限:相对于“无限”而言;指有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一定限制的、有始有终的事物。事物: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或现象。事情和物体是事物包含的两个对立统一的组成部分,事情是事物的形式,物体是事物的内容,事物是物体内容和事情形式组成的统一体。大事物和小事物是相互包容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依存于另一个更大的事物之中,都是作为更大事物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小事物;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或多个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包含小事物的大事物。世界是包含全部小事物、中事物和较大事物的最大事物,也是存在于每个较大事物、中事物个小事物之中的最小事物。世界和事物这两个语词表述和界定的是同一个对象,世界就是事物、事物就是世界,事物观就是世界观。
湛:清澈,清澈透明;深,深沉。清澈:清净而明澈。清净:心境洁净,不受外扰;安定,不纷扰;清洁纯净;简明不繁。明澈:清澈明亮。深沉:深刻,沉着;沉稳,不外露;幽深。
玄同:(1)玄德。冀知实物,附知道;既得道,以知实物;既得实物,复守道,是谓玄德。
(2)玄德而同合大道,玄德而同于大道,玄同于大道,大道虚无,大道空无,玄同而空无,玄同而虚无。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清虚之境。空无:指虚无之境,道的代指;谓一切事物的本体与归宿。空无:类空宇宙中,介于绝对的无和有之间的类,是动态的无和静止的有,二者的统一。空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它揭示了世间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一种属性——空无性。广义空无性:没有时空限制,一切事物都处于无(隐价)和有(显价)的叠加态中。
(3)玄德而同于道为,为道为,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为人处世。
不可得:空,空之异名也;空无;虚无;空虚;不可以得到。空:空其所有,引申为没有。空虚;内无所有。空:空虚,虚无,空无。空虚:空无;空旷冥漠;空幻;豁达,没有成见;亦喻朝廷。
虚无: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憎;清虚之境;空无所有;指想象或理想。空无,空有。万物因道而生。道生万物,大道派生万物,大道是万物依归的奥主。大道,始有也。万物生于始有,始有曰无。始有,无有也。大道空无。
空无:指虚无之境,道的代指;谓一切事物的本体与归宿。空无:类空宇宙中,介于绝对的无和有之间的类,是动态的无和静止的有,二者的统一。空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它揭示了世间万物,所共同拥有的一种属性——空无性。广义空无性:没有时空限制,一切事物都处于无(隐价)和有(显价)的叠加态中。狭义空无性:在有限的时空中,所有事物都是连续统一的,它们相差若干时空间隔。世间万物,都是空无类对巨像的映射。巨像,宇宙之外,唯一一种不依赖于时空,自在可辨的存在。它们是过去的残影,保存了现有世界全部的意义。对于巨像,你可以这样描述它:一个永远也看不见正面的背影,或者一个永远也不会终结的梦境。如果生命如梦境,那生命本身就如巨像。
豁达,指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豁达是一种品格和美德,豁达是一种乐观的豪爽,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豁达的人,能屈能伸,知进知退,经得起挫折失败。豁达的人,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故能成大功。豁达的人,心胸开阔,处事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现代养生学认为,自然界博大无边。人的欲望若无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物质利益,势必会劳神伤身,损害了健康。因此,为了健康,我们要学会豁达。豁达不仅能保障健康,而且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谁都希望自己生命之树常青,幸福和快乐在身边围绕。那么,请别忘记其秘诀之一,那就是要气量宽宏、豁达、大度。
资料(引自百度百科)
规律: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方面。然而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有马哲中的规律:亦称法则。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规律=真理: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
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各必要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外部表现形态的根据。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该事物的特殊本质。本质与规律性、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综合,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
本质-与现象关系
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的对立表现为二者相互区别:
首先,本质蕴藏于事物的内部,不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对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显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或借助科学仪器观测。其次,本质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的;而现象则是多变的、易逝的。最后,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是事物的根本特征;而现象则是本质的个别的、具体的表现,是事物本质的表面特征。就事物的总体来说,本质比现象深刻、稳定;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它是本质的、多侧面的表现。
本质与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一定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任何现象又都是本质的某一方面的表现,不反映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由于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才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在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质。唯物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为人们提供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唯心主义否认本质和现象的客观性,而形而上学否认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都阻碍人们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