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喝酒的那些事儿

酒是古代皇帝的娇宠,远离其香的皇帝,少若天上的寒星,只有治水的禹王和周文王将酒视为异物;而沉迷于酒色并因此败政的君王,不胜枚举。其中,后世人皆所知的,就有商纣王、周穆王、陈后主、隋炀帝和李后主。

大禹绝旨酒警后世

伴随着酒的产生,禁酒令也成为最古老的法令之一进入了历史舞台,夏代已出现禁酒令。据《战国策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记载:“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当时大禹下了一道手谕,诏令仪狄不要再酿酒了。大禹作为我国第一个王朝夏的高祖,他发布的禁酒令对后世并没有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据记载,夏桀“做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最终因贪杯而丢了天下。

商纣王酗酒丢江山

前世之事,后世之鉴,殷商王朝的覆灭便是没有吸取夏桀贪杯亡国的深刻教训。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好酒淫乐……大冣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韩非子·说林》和《语衡·语增》也记载商纣王“酒池肉林”、“长夜之饮”。

商纣王继位后,早期励精图治、重视农桑、社会发展、国力强盛。他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商纣王后期,荒淫无度。考古专家在商都城河南省偃师商城内发现规模庞大的石砌水池遗迹,证实商纣王池苑确实存在。其“池”,经研究与史籍记载的“酒池肉林”、“长夜之饮”相近,是供商纣王娱乐的池苑。姜太公在申讨商纣王的十大罪状中,其中第一条罪状为“沉湎酒色,弗敬上天”,第七条罪状为“惟污池台榭是崇,酒池肉林是用”,第十条罪状为“在鹿台昼夜宣淫,酗酒肆乐”,足见商纣王的“重酒色”。

周公旦禁酒制《酒诰》

周公认为禁酒令势在必行,于是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的成文法——《酒诰》形成了。因为卫国是原商朝统治核心区域,此地民俗民风大多以酒为乐,所以这篇禁酒的法令是针对新封在卫国的“康叔”所做,告诫他切不可放纵饮酒误国误己。《酒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只有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说的就是饮酒误国的原因是酒后“丧德”,这已经被前代和本朝所验证。第二,饮酒之时需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将无醉”。第三,要减少酿酒,爱护粮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这里说的“土物”就是指庄稼,粮食用来酿酒是一种浪费。

最后,《酒诰》还对商朝遗老和百姓做了告诫,让他们爱护粮食,不要饮酒。从《酒诰》可以看出,这个禁酒令立法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误国,二是保护粮食。惩罚措施也很严厉。《酒诰》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成为以后历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范。

越王勾践“箪醪劳师”

箪醪劳师,“醪”在当时是一种带糟的浊酒。为实现其复国大略,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方面卧薪尝胆,励志图强。另一方面将酒作为一种特殊奖品,鼓励百姓生育,提升国力。《国语·越语》记载:“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勾践时常装出胸无大志,与大夫们举杯饮酒,且经常向吴国送去大量酒,吴军喝完越国送的酒后,酒瓶扔在一处,时间久了,堆得好像小山一般,据说现在嘉兴“瓶山”一地,就是当年酒瓶堆积处的遗址。

后来,勾践乘吴王在黄池召开诸侯大会、国内军力空虚之际,亲自带兵讨伐吴国。出征那天,父老乡亲向他敬酒,他把酒倒在河的上流,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于是士卒感奋,战气百倍,终于打败了吴国。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箪醪劳师”,也称“投醪劳师”。从“生育的奖励酒”、“宫中的韬略酒”到“出师的投醪酒”,越王勾践谱写了一部越国奋发图强、由败转胜的史诗。

刘邦赴会“鸿门宴”

鸿门宴,是指在公元前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队首领项羽及刘邦,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项羽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项羽的悲剧性格,注定了他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可见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孙仲谋“以酒试才”

三国时期,东吴太祖孙权注重“以酒试才”,而且“以酒求教”,千古佳话流传至今。有一位名叫“费祎”的臣子,孙权见他平时很少说话,于是给他“别酌好酒”,等到他将要醉而未醉之时,乘机“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费祎传》有载:“孙权每别酌好酒以饮祎,视其已醉,然后问以国事,并论当世之务,辞难累至。祎辄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又一次,孙权见鲁肃欲言又止,等到众人酒后辞去之时,孙权独自留下鲁肃并且“和踏对饮”,数杯下肚鲁肃便昏沉欲醉,陈时务说:“汉室不可复兴、草草不能卒除,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变,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图天下”,后来孙权派鲁肃代替周瑜率领全军帮助孙权称帝。

此外,孙权还擅长收买人心。曹操大军征濡须,孙权派甘宁夜袭曹军,把酒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权盛赞曰:“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孙权一碗水酒退却曹操大军,堪称以酒收买人心之典范。

李后主怀国饮毒酒

李后主即位之日,正是宋王朝建国之时。李煜在位15年,南唐皆对宋称臣。尽管如此,来自宋朝的威胁依然日甚一日。在这种困苦的政局和忧患的心理背景下,李后主期求借佛教、美酒、诗书音画和美女以排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沉迷于酒色歌舞,不理国事,换来的最终是亡国之痛。

公元年8月13日(农历七夕),当李煜在其42岁生日那天与后妃们聚会,写出脍炙人口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给李煜赐毒酒。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酒局。故事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举办了一次酒宴,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将领们交出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事件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其做法一直为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但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

乾隆帝恩办“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清帝康熙为显示他治国有方,太平盛世,并表示对老人的关怀与尊敬,因此举办“千叟宴”。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康熙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千叟宴上每桌共有十道菜,每道菜与一个乡镇及特产有关,具体为:金玉汤(永福镇)、寿桃(桃城)、麻菇献寿(百寿镇)、果汁鸡球(三皇乡)、佛果酿(龙江乡)、马蹄胶(苏桥镇)、常安宫丁(永安乡)、板峡竹鱼(堡里乡)、锦寿面(罗锦镇)、福敬亲人(广福乡)。盛大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慈禧瀛台种荷制酒

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瀛台种荷万柄,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成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采荷蕊加药料,制为佳酿,慈禧太后可谓会享受,懂得饮酒妙趣;以酒赐亲信之臣,更是善把酒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了。

备注:本文内容和图片综合自网络,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