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魏国曾经是中原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在魏惠王在位期间(公元前一前年),曾凭借强大的实力一度称霸中原秦国东进之初,首先遇到的强大对手就是魏国,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秦主要是在与魏国交战。有关的内容,上文已多有介绍,兹不赘述。到了战国末期,魏国已经气息奄奄,亡国只是时间早迟的问题了。
王翦请赐
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年),魏景湣王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当时,秦国正准备出兵攻赵,不想分散兵力,于是接受了献地。魏国得以多维持几年残局。等到秦国灭韩亡赵又基本结束燕国境内的战争时,魏国灭亡的日子也就到派去攻魏的秦将是秦国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王贲率兵围了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地势较低,易遭黄河水淹。历史上曾多次有人利用这一点,用水淹的方式来对付魏国,例如公元前年,楚伐魏时,曾决黄河水淹长垣;公元前年,赵攻魏时,也曾决黄河之水来淹魏。这次王也采取了水攻的方式,他令士卒挖掘渠道,引来黄河之水灌淹大梁。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全被浸坍,魏王假无法抵抗下去,只好投降,魏国灭亡了。
▲王贲这一年是公元前年。楚是南方大国,领土辽阔,物产丰富,带甲土卒号称百万。秦立国之初,为了抵抗东郐强晋的压迫,力求与楚国保持友普关系。秦楚携手,形成了彼此策应的互保之势。后来,晋国分裂了,秦楚友善的外在动因减弱了;而秦国日强,秦对外扩张的野心又使秦楚之间的实际利益日益冲突,这样,秦楚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张仪谋楚之后,秦国占了上风。楚怀王被秦国幽囚致死后,秦国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之下,暂时停止了对楚战争。但是仅过了15年,秦又派大将白起攻楚,破国都郢,夷平烧毁了楚先王陵墓,楚国被迫迁都陈地(今河南淮阳)。这一年,是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年)。37年后,楚王室为了避秦锋芒,又于秦始皇六年(公元前年)把都城东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并把寿春更名为郢。
但是,东迁后的楚王室并没有励精图治,反而一直处于内政不振的状态。公元前年,楚幽王死,楚王室成员为争夺王位又发生内讧。继位的楚哀王在位仅两个月就被庶兄负刍的门徒杀死,负刍成为楚王。楚国内部更加分崩离析。秦始皇抓住时机,于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年)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王贲所部秦军南下击楚。王节节胜利,取得楚国十余个城邑。这是灭楚的前奏。在北定赵、燕,中破韩、魏之后,秦始皇决定集中兵力,南下攻楚。他询问秦国的将军们,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攻下楚国。年轻的将军李信回答,只需要20万人就足够了,而老将王翦则说,非有60万人不可。秦始皇欣赏李信年少壮勇,就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决定派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20万人进攻楚国。王翦见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以年老多病为谢辞,回老家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去了。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年),秦军攻楚。起初,秦军连续获胜,李信所部攻下平与,蒙恬所部攻下寝,大破楚军。但由于轻敌,李信贸然孤军深入,结果被楚军击败,七都尉被杀,秦军只好退出楚国。听到李信败归的消息后,秦始皇认识到自己用人失误,立即前往频阳,请王翦重新领兵出战。王翦以老病推辞,让秦始皇另择贤将。秦始皇恳切地说:“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人乎!”王翦说,如果一定要让他出战,必须调集60万兵力,他才能完成灭楚的任务。
▲王翦石像秦始皇立即表示,一切都按王翦的策划去办。于是由王翦率军60万重新攻楚,秦始皇亲自送至灞上。临行前,王翦请求秦始皇赐予他大量的田宅园地。秦始皇说“老将军放心地出征吧,你还怕穷吗?”王翦说:“为大王率兵打仗,有功终不得封侯,所以在大王任用我的时候,趁机请求些田园宅地,作为子孙的产业。”秦始皇听了大笑。王翦行至边关;又五次派使者向秦始皇重申他的请求。有人笑王翦说,这样一再请赏也太过分了。王翦回答说:“不然。秦王自信而不信任;现在倾全国之兵力,交给我率领,我不多请求些田宅作为子孙产业,以此表明我无二心,岂不让秦王怀疑我。”原来,王翦请赐的真实动机是让秦始皇对他放心。
南下攻楚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年),王翦率军进入楚境。楚王得知秦军进攻的消息后,立即调集全国兵力,让项燕率领进行抵抗。但是,王翦并不着急发动攻势。而是“坚壁而守之”,楚军多次挑战,他都置之不理。同时,他在军营里致力于改善士兵生活,让士兵修整养息,“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待到楚军疲惫后撤,而秦军士气高昂,斗志旺盛之际,王翦オ下令出击。结果,一鼓作气将楚军打败,楚国大将项燕战死。秦军乘胜攻下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接着,秦军又攻掠平定了整个楚地,并南征降服于楚的百越。
不久,越君降秦,至此,楚国彻底灭亡。这一年,是公元前年。楚国灭亡之后,六国就只剩下东边的齐国了,而此时的齐国,几乎不堪一击。人出。民齐国曾是东方强国,“秦与齐争长”是战国中期形势的主要特点。由于齐国强大,秦国谋楚时要千方百计地折散齐楚同盟,让齐国站在自己一方;由于齐国强大,秦昭王称帝时一定要拉上齐王一道,而在齐王放弃帝号后,也不得不去帝复王。齐国也曾邀集韩、魏一道攻秦,一直打进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也曾勾结秦国,以出卖魏国利益的方式换取秦国对齐国灭宋的默许。这些事例,足以说明齐国在战国中期的国际舞台上,是一支足够强大的力量。
▲秦昭王齐国由强而弱,是在公元前年韩、赵、魏、燕、秦五国伐齐以后,而五国之所以伐齐,又与燕、齐之间的矛盾有关齐国与燕国是世仇,当年,燕王哙信用大臣子之,最后让“子之南面行王事”,而他自己“不听政,顾为臣”,结果导致国中大乱。齐国趁燕国内乱之机攻燕,大胜而归,燕国几乎灭亡。燕太子平被国人共立为王(即燕昭王)后,“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以期有一天“雪先王之耻”。他果然招纳了一批贤能勇武之士,并在二十几年里使“燕国殷富”。齐国灭宋之后,直接威胁到三晋利益,燕昭王趁机同三晋联络,准备联合三晋一同伐齐,经过秘密协商,基本取得共识。秦见联合伐齐的形势已成,削弱齐国对自己又有好处,也积极地参加进来。
公元前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在中阳相会。次年,燕昭王亲自到赵国见赵惠文王,此后五国联军正式组成。公元前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联军攻齐,攻破齐都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烧其宫室宗庙”。齐湣王出逃,后来被楚国派来帮助他的使者淖齿杀死。齐太子法章变姓易名逃往莒地,在太史殷家当家佣。国人四处找他,他担心被杀,不敢暴露身份。很长时间以后,敢承认自己就是齐国太子,国人共立他为王,是为齐襄王。
六年之后,齐国趁燕不备,进行反攻,尽收齐国失地。但复国后的齐国,已失掉了往日的威势了。回随后,秦与三晋及楚混战。齐国获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机会。齐襄王在位的19年里,齐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战事。襄王死后,他的妻子君王后扶助其子建执政。君王后原是太史敫的女儿,太子法章当年隐匿在她家时,她看出法章不是一般的人,给了他许多帮助。后来法章被立为齐王,便娶她做了王后。君王后是一个很能干机智的人,据《战国策·齐策》载,秦昭王派人送给君王后一只玉连环,挑衅地说:“齐国不是有许多聪明人吗?能不能把这只环解开?君王后把环交给群臣,群臣中竟无人能解。
▲齐襄王君王后拿出锤子,当场击碎了这只玉连环,然后向秦国使者表示歉意说:“只好用这种方法解开它了。”君王后就是用这种不失礼节但很强硬的态度回答了秦的挑衅。《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认为君王后在维护齐国的和平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齐国也有很大的失策,其一是君王后在世时的绝齐赵之交,其二是君王后去世后齐王建信用佞臣后胜。先说绝齐赵之交。秦国在秦昭王四十年(公元前年)进攻赵国时,赵孝成王向齐、楚紧急求援。齐国的一些谋士主张援起,认为赵国对于齐国就像是保护牙齿的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可是,齐国统治集团权衡再,终于没有出兵助赵抗秦,也没有支援赵国急需的粮食,坐视赵国被秦国击败。齐国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并未直接受到秦军的威胁,助赵反而与秦结怨,很可能招来秦国报复。另一方面是因为秦王派使者游说齐王,以计谋破坏了“齐、赵之交”,后来,秦始皇用兵六国之时,同样采取了拉拢齐国、打击三晋的策略,即所谓“远交近攻”之策。齐国却无远见,“与而不助五国也”,其结果是“五国既衰,齐亦不免”,秦国在吞灭五国后,终于吞灭了齐国。齐国的另一失策是齐王建一味信用后胜,而后胜又错误地采取了支持秦国的政策。据史书记载,齐王建是一个无能之君,他的母亲齐君王后在世时,他一切仰使母后。
君王后临终时告诉他可以委托国事的大臣人选,他竟要求垂死的母亲替他写下来,他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气得君王后说不出话来。君王后死后,他又依靠后胜,任用后胜为丞相。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称:“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后胜未必就如史记所说的那样,拿了秦国的贿赂而替秦出力,因为当秦军近齐国边境而对齐构成威胁时,后胜也采取了关闭边境、不通秦即与秦绝交的行动。但那时,攻灭了五国的秦军已不可阻挡,后胜关闭边境的措施已没有什么意义。
▲田敬仲齐国灭亡秦国统一
公元前年,在辽东扫荡了燕国残余势力的秦将军王责率领秦军,从齐国北部边境突然袭入临淄,齐国上下皆无戒备,立即纷乱瓦解,齐王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以兵降秦”。秦军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就进入临淄俘虏了齐王建。齐国灭亡。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不朽的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2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它像一个分水岭,把它前后的历史截然划作两段,又像一座巨大的里程碑,标志着诸侯分立的战国时代的结束和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开始。为什么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这个问题在继秦而兴的汉代就提出来了,并且从汉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问题进行解答。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被分解为3个层层递进的问题(1)为什么中国能够统一?(2)为什么中国的统一是由秦国来实现的?(3)为什么中国统一的时间是在秦始皇当政期间的公元前年?把这3个问题一层一层地说清楚了,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的问题也就清楚了。
先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够统一?可以这样说,中国之所以能够统一是因为她从来就是统一的。这样说似乎是矛盾的,但是,我们将努力表明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当周王室在公元前11世纪推翻商朝之后,周天子将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周的政治盟友、商朝统治者的后裔和获准保持原有土地的地方势力,让他们在不同的地区建立自的封国,这就是周初所谓的“封邦建国”。封邦建国使后来被称为中国的那一片土地上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即诸侯国。这些诸侯国的内部又分成若干采邑,分别授予国君的亲成或臣属。从政治形势上看,诸侯国基本上是周王室的翻版,也就是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尽管国名不同,但实行着基本相同的政治制度。
▲宰相从统属关系上看,封国之间虽有大小之分,但都是从周天子那里取得了立国的资格,都是周王室之下的次一级权力构成单位。“中国”最初是作为一个文化地理上的概念而出现的,与之相对的概念是“四夷”。中国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诸侯国,而是指华夏文明或华夏文明涵盖的地区。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的范围也在扩大,原来被认为是蛮夷的部族或地区,也逐渐被纳入了“中国”。“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上的统一体在成长,而这个统一体的象征性代表,就是在政治上担当天下共主的周天子。
最初,周天子的共主地位是实在的,后来周室衰弱,某些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日益强大起来,周王室的共主地位就逐渐变成名义上的了。但是,正因为有政治上的“正统”、“共主”的观念,中国一体的观念才得到了加强。如果说,周天子的存在使中国在观念上成为一个整体,那么,从周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进行着的兼并战争则在朝着真正统一的方向前进。周初分封或被承认的诸侯国到底有多少是很难确知的,但在春秋初年,仅见于《左传》的国家,就有多个在春秋时代的二百多年(公元前72-公元前年),兼并战争在不断地扩大,据统计,楚兼并国,兼并24国,齐兼并13国,秦兼并14国(不包括秦穆公兼并的戎族诸部),鲁兼并12国,宋兼并10国,郑兼并6国。
▲周天子结语
到了战国,中原地区只剩下7个大国和几个二等小国。这意味着保存下来的诸侯国实际上控制了比他们原来受封区域大得多的地盘,而他们之间还将继续进行更为激烈的争夺,直到决出最后的胜利者。翻检战国的历史,满眼看到的都是战争,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阶段被称为“战国”。混战的最后胜利者是秦始皇,他凭借秦族先王积累的实力,把原来在观念上一体的中国实实在在地纳入了一个统一的政权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