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
既讲中国历史,又学了文言文,句短还押韵,关键是小学娃就能读。
有,还真有,而且还是鲁迅先生带的货!
这就是《鉴略》,又称四字鉴略。
我刚好趁促销买了一本,粗略翻了一遍,顿觉自己孤陋寡闻:这书真不错啊,以前咋不知道呢?
《四字鉴略》是一本什么书?
这是一本清代的蒙学读物。
旧时的蒙学读物,大家都是知道一些的,很多孩子也背一些,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笠翁对韵》等等。
而这本蒙学读物,相对名气没那么大,但它有一个很鲜明的内容特征:它讲的是一部简明的中国通史。
它采用四字一句的方式、以易记易诵的风格,来讲各朝各代的更迭,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到明朝末年,只讲关键人物和事件,典故超级多,一路重点捋到底。
这可不是一部帮小朋友梳理历史主线的文言文补充读物么?
这部蒙学历史读物,由清代进士王仕云编纂,流行清末民初的书院、村塾之中,是三百年来史学启蒙读物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
《鉴略》四字一句,一共就一卷,全文并不长,约四千来字。想省事的话,直接去网上下载一个全文,几页A4纸搞定。
可看书的好处又在哪呢?注解和讲解非常详细。
一是对字面上的生词和出现的人物进行详细解释;二是每四句为一小节,进行细节上的讲解,相当于就是一小段历史故事。
一路读下去,可不就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推荐”它?
当然,这个略有夸张,鲁迅先生并没有直接推荐它,但从他的童年亲身经历来看,他对这部书,是肯定的。
在七年级指定阅读书目《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散文《五猖会》,说的是童年的自己,曾无比热切地盼望去参加乡间难得的盛会,可当欢欢喜喜的,一切都准备妥当,即将出发时,却被父亲逮住背书,可怜的小孩儿无比失落,特别扫兴。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文章中所提的《鉴略》,正是这本王仕云的《四字鉴略》,从这本鲁迅先生开蒙时的唯一读物来看,它应该是普及率很高了,而且它讲“从古到今的大概”,这种内容编排还是很受认可的。
我们家长可以怎么用好它?
尽管这本书不错,但毕竟时代不同了,今日的我们有着更多样的教育需求,那么教育资源的使用,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好好利用这本书的价值呢?
个人认为,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小学生的文言文版历史补充读物。
首先,如果只是单纯地想给孩子做一下中国历史的启蒙,我觉得没必要先用这本书。
因为在现代汉语的应用环境下,适合孩子学历史的书和纪录片太多了,而且内容质量都很好,比如《上下五千年》、《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中国通史》等等,细节的描述,观点的主流,事件的分析,都做得更符合当下价值观。
在这些学习资源的推动下,孩子了解历史很容易、很好懂,没有必要非去挑个更难的文言文版先去接触。
第二,建立了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孩子,可以把它作为经典篇章之外的补充,去梳理一下历史主线,加深一下细节认识。
现在的小学,是从三年级开始有文言文内容的,但不少孩子已经在课外接触、背诵过一些经典篇目了。
所以,我建议咱们还是要把经典内容摆在最前面,先把课内指定篇目(可以适当地提前),以及经典篇目(比如《世说新语》、《论语》等,或是综合小选集《念楼学短》、《小古文篇》、《文言文起步》等)学好,先把功夫力气花在这上面。
等以上刷得差不多了,文言文的语言基础也有一些了,那么可以把补充读物搬出来,有时间时多顺几遍,这样做,读起来既没什么语言难度,又可以把之前的历史知识深化理解一遍。
而且,我觉得,没有必要像鲁迅先生小时候一样背下来,押韵的多诵读几轮,流利就行,关键是把注释和讲解看好,把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典故了解清楚,做到“用文言文学习历史知识”的层面。
第三,有文言文底子的大孩子,对历史有兴趣的,就别上蒙学读物了,直接上比较经典主流的史学篇章吧。
而孩子如果上到中学了,有文言文语言底子,又喜欢点中国历史的,就绕开这种蒙学读物吧,毕竟它为了孩子易诵易记而做,内容不免简略,就如同一本历史课的干货笔记。
直接去读一些成熟又主流的史学名篇,比如《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等,挑着看、挑着读,去仔细品味里面的历史细节。
我就打算在我家这么用这本书:
在娃的《中国通史》刷完后,在初中必背文言文收工后,在放假时,领着娃,把一小段一小段的四字原文当早读材料,把每节注解当作课外书看,大致流利的诵读两轮就得了,比清代七岁小孩,差就差点吧。
所以说,古文、现代文、英语,这里面的好书,可多得很呢,但咱们还是得挑着来,看孩子的阶段、看孩子的时间来学。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