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春申君是战国末年楚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曾经执掌楚国国政长达二十几年。但这位楚国丞相一生经历过几次分封?这些封邑又究竟在哪里?
倘若我们相信《韩非子》的记载,认为春申君乃顷襄王之弟的身份是可信的,那么接下来必须要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和顷襄王骨肉相连的春申君被司马迁称作“黄歇”而非“芈歇”呢?
在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参考一下齐国孟尝君的称谓。孟尝君本出齐国公族,名为文,故称田文。但又因为他的封邑在薛,因此《战国纵横家书》等古籍文献上又称呼他作“薛公”或“薛文”。“田文”是称呼孟尝君的姓,“薛文”则是称呼孟尝君的氏。
宋代学者刘恕的《通鉴外纪》上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纪》
在先秦时期,姓只能表明一个人古早的血统渊源,而氏才能表明他当下的政治地位和贵族身份,因此时人对贵族男子往往称氏而不称姓。参考孟尝君因封于薛而称薛文,春申君叫做黄歇,似乎说明他曾经被封于黄。
但关于这一点,《史记·春申君列传》却没有一字记载。不但没有与封黄相关的记载,而且春申君的受封经历和受封原因在《史记》的记载中还显得混乱难明:
考烈王元年(公元前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公元前年),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呉墟以自为都邑。——《史记·春申君列传》
据《春申君列传》所载,春申君在楚考烈王即位的那年(公元前年)才第一次正式受封,封地为淮北十二县。
因为彼时的淮北并没有被称为“春申”的地名,因此司马迁的叙述很容易让人以为“春申”是不用封邑之名而以功德为封号,比如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一书便将春申君的封号划入了这种类型。但这种理解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日本学者中井积德说:
《吴志》云“建兴二年,有乌见于春申”,春申之为地名决矣。——转引自《史记会注考证》
如果“春申”并非描述功德,而是描述地名,那么这个地址又该在哪里呢?何琳仪《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说:
以春申君命名的地理称谓如“春申”、“春申江”、“春申涧”多在江南。——《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
《史记·楚世家》也说:
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史记·楚世家》
由此看来,“春申君”该是黄歇自淮北徙封于江南之后才获得的封号。
为什么春申君要从淮北徙封江南呢?《史记》给出的理由颇有可疑之处。
太史公说徙封是因为公元前年前后齐、楚关系紧张,春申君主动提出要置换土地,将与齐接壤的淮北地转为国君直属的边郡以加强楚国的边境防御。但是遍检史书,我们却并未发现齐、楚在公元前年前后有爆发大战的迹象。
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说:
燕在攻赵的同时,曾派燕将攻取齐的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燕将因有人进谗言,不敢回燕而坚守聊城,经鲁仲连写信射到城中劝说而退兵。这是公元前二五〇年的事。同时楚国在灭鲁之后继续北进,进攻齐的南阳地区(泰山西南,汶水以北)。魏在灭卫之后继续东进,攻取了齐国的平陆(今山东汶上北,见鲁仲连遗燕将书)(中略)当时齐国正处于燕、魏、楚三国进攻之中。——《战国史》
公元前年之前,齐国因为遭到燕、楚、魏三国的轮番攻击,实际上没有能力南下威胁楚国的淮北地。并且就齐、楚双方的攻守形势来看,楚国已经将战线前推到了泰山南麓,逼近齐长城,淮北甚至都不是齐、楚交战的前线,春申君怎么可能说出“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的话来呢?
因此我很疑心司马迁对春申君徙封江南一事的系年不准确,更有可能的徙封时间当在公元前年。因为在这一年,司马迁写道: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踰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计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鬬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呉,行相事。——《史记·春申君列传》
公元前年,以楚考烈王为纵长,山东诸侯发动了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伐秦之战。
不过楚、赵、魏、燕、韩五国联军才前出到蕞,刚一遭遇秦军的反击即形崩溃。失败如此迅速,秦军如此强大,楚考烈王害怕了,赶紧将国都自陈县东迁到了寿春。司马迁说就是在这个时候,春申君“就封于吴,行相事。”
对战国史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能看出,这个记载存在着明显的纰漏:战国时期的贵族封君只有在失势去官的情况下才会离开国都,回到封邑。例如秦相穰侯魏冉就是在公元前年免相之后,离开关中,前往自己的关东封邑定陶的。
《春申君列传》的记载显示,自楚考烈王即位直至去世,在这长达25年的时间里春申君一直担任楚相,秉政于国,照理说他不可能就封于吴地。假使真的回到封邑,那便意味着春申君失掉了相权,而这同《史记》的相关记载是矛盾的。
因此我怀疑《史记》所说的春申君“就封于吴”,实际上应该是“徙封于吴”——春申君在此年(公元前年)才将自己的封邑迁徙到了吴地,但他本人并未就封,而是留在寿春继续担任相国,执掌朝政。
如果春申君真是在公元前年徙封于吴,那么徙封的原因就不是因为和齐国的战事吃紧,而是秦国的侵略日甚一日。此时,魏国已经奄奄一息,楚、秦之间再无适当的缓冲地带,陈郢就直接暴露在秦军的威胁之下,考烈王和春申君在那儿待不住了。
至于春申君为什么要将封邑前往远在寿春东南的苏州一带,除了拿寿春作挡箭牌的私心之外,春申君同楚考烈王的君臣关系恶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前年的五国伐秦本来是春申君力主发起的,可是联军伐秦虎头蛇尾,以一种极不光彩的方式作鸟兽散,这让楚考烈王对春申君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史记》载:
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疎。——《史记·春申君列传》
考烈王将五国伐秦的失利归咎于春申君,日益冷落于他。在这种情况下,赋闲的虞卿适时建议春申君说:
今楚王之春秋髙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为主君虑封者,莫如逺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后不免杀之;秦惠王封冉子,惠王死而后王夺之。公孙鞅,功臣也;冉子,亲姻也。然而不免夺死者,封近故也。——《战国策·楚策四》
将封邑远徙至寿春东南的吴地,春申君恐怕也是担心,万一有朝一日同考烈王走到翻脸的地步,自己得有条后路了。
藉由上述考证,我们业已厘清了黄歇徙封江南,获号“春申君”的史实。那么徙封江南之前,黄歇的封号又该是什么呢?何琳仪先生根据无锡前洲出土的三件战国青铜器铭文所进行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春申君初封于淮北我阝陵,其封号为“我阝陵君”;改封江东后,其封号为“春申君”。——《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
对黄歇徙封前后的封号变化,何琳仪先生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准确的。但说黄歇“初封于淮北”,恐怕就未必。因为黄歇封于淮北,时间在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年),但是早在楚顷襄王时期,黄歇就已经担任了左徒,在楚国政坛地位尊贵。
作为顷襄王的弟弟,黄歇既然出任了左徒这等重要的职务,不太可能仍以一个闲散公子的身份留在楚国公室之内,而他一旦与大宗分离,便当获得封邑,从“黄歇”的称谓看,春申君的初次受封恐怕应在曾经的黄国故地,所以“芈歇”就此成了“黄歇”。
只不过这段历史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失载,才引来了关于这位楚国公子迷离身世的纷乱猜测。
参考文献:
陈其猷《韩非子新校注》;陈直《史记新证》;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何琳仪《楚我阝陵君三器考辨》;梁玉绳《史记志疑》;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杨宽《战国史》;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赵逵夫《“左徒”新考》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THEEND—
文字
晋公子
排版
奶油小肚肚
图片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