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二西周策14宫他谓周君曰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409/i6vdsu2.html

宫他谓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宛亡。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轻近敌也。今君恃韩、魏而轻秦,国恐伤矣。君不如使周最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

宫他:周臣,见《东周策·宫他亡西周》注。又见《燕策一·宫他为燕使魏》,是其人也曾为燕臣。又见《魏策四》。

宛(音原):于鬯云:“此‘宛’当读为‘原’,‘原’、‘宛’叠韵,故得通用。魏策云:‘原恃秦、翟以轻晋,秦、翟年谷大凶,而晋人亡原。’明彼之‘原’即此‘宛’也。”原本姬姓国,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此。前年(晋文公二年)降于晋,晋三分之后,为赵封邑。故城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

饥:高诱云:“谷不熟曰饥。亡,灭也。”宛亡:宛亡于晋。

这句是说,秦国闹饥荒,无暇救援宛,故晋得以灭之。

郑:郑国,姬姓,伯爵,周宣王(前年—前年在位)庶弟友始受封,即桓公,初都棫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武公始徙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郑君乙二十一年(前年),为韩哀侯所灭。

蔡:姬姓,侯爵,周武王封弟叔度于蔡,以监殷。周成王时叔度叛,周公放逐叔度,后立其子蔡仲胡,都上蔡(故城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后迁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后徙州来,谓之下蔡。又徙至今安徽省凤台县。终为楚灭。

这里说的蔡,其实已经是楚国的国土,“攻蔡”谓攻楚之蔡地。

郑亡:自郑桓公至君乙共二十四君,于前年韩哀侯二年,韩国灭郑国。

邾(音朱):相传周武王封古颛顼之裔曹挟于此,初附庸于鲁,春秋时进为子爵之国,鲁穆公(前年—前年)时改为邹,后为楚灭。国都在邹(今山东省邹县)。

莒(音举):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己姓,一说曹姓。建都介根(今山东省胶县西南),春秋初年迁都于莒(今山东省莒县)。《史记·六国年表》“楚简王仲元年(前年)灭莒”,据《韩策》三第十四章于注:“齐以莒地封山阳君,而楚复取之。”

莒也被齐所灭,故齐有其地。其国疑亡而复立,像中山国有先后一样。楚简王所灭,不知和齐国,谁先谁后。

此文郲、莒亡于齐,谓其恃他国援助而亡于齐,并非指恃齐而亡于楚。观下文陈、蔡可知。

陈:西周妫(音龟)姓封国,舜裔胡满之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北一小部。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正义》“楚惠王十年灭陈”,当在前年。

蔡亡:楚惠王四十二年(前年)灭蔡。

这句是说,陈、蔡恃晋援而为楚所灭(《齐策·五》云:“蔡恃晋而亡。”陈常二于晋、楚之间,见《左传》)。

援:助。阴合于赵:暗中与赵国取得联合。

译文:

西周大臣宫他对周君说:“从前宛国依仗秦国而轻视晋国,后来秦国出现饥荒,宛国终被晋国所灭。郑国依仗魏国而轻视韩国,后来当魏国去攻打蔡国时,郑国被韩哀侯所灭。至于邾、莒被齐国所灭,陈、蔡被楚国所灭,皆是依仗援国而轻视邻近的敌国所造成的。现在君王依靠韩、魏两国而轻视秦国,国家恐怕要受到危害了。君王不如派周最暗中与赵国联合,以防备秦国,这样就不会有什么伤害了。”

按:

本文“邾”为“郲”之误,分析如下:

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云:“邾,国于邾,迁于绎。...杜注:‘绎,邾邑。鲁国邹县北有绎山。’...邾至战国时,为楚所灭。楚宣王迁其遗民于弦、黄之间,谓之邾城。”“莒,国于莒。...杜注:‘莒国,今城阳莒县。’共公已后,微弱不复见。战国时楚简王灭莒,而地归于齐。”

邾、莒世系,见《左传·隐公》元年及二年疏。邾不亡于齐,字必有误。疑当作“郲”,“郲”或作(耒阝),形误为“邾”。“郲”即“莱”。《左传·襄公》二年传:“(齐侯)召莱子,莱子不会,故宴弱城东阳以偪之。”六年传:“齐侯灭莱,莱恃谋也。”恃谋者,盖恃其有援国的帮助。

《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章》:“昔者莱、莒好谋,陈蔡好诈。莒恃越而灭,蔡恃晋而亡。”莱、莒、陈、蔡,与此策正相吻合,可证“邾”是“郲”之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