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今天小胖给大家带来的是《战国策》的第二篇《秦攻宜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周臣赵累准确的预见了秦军的胜利以及通过劝说楚国景翠出兵攻打秦军,逼迫秦军退兵,保下了宜阳的故事。话不多说,咱们往下看:
[原文]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于东周。
[译文]秦派军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下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如何?”赵累回答说:“宜阳城被秦军攻破,指日可待。”赧王说:“宜阳城虽然八里见方,可城内英勇善战的士兵有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另外韩相国公仲的军队屯守在这里,足有二十万,更何况楚国景翠率领的兵士,依山扎寨,占据优势位置,一旦伺机发兵救援,秦国的败局已定。”赵累回答说:“甘茂此时只是寄居在秦国的客将,如果攻打宜阳城有功,自然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失败,势必将在秦国被罢免官职。秦武王既然不听从群臣父兄们的意见,执意要攻打宜阳城,一旦攻城失利,秦王会以此为耻。所以我说宜阳一定能被攻下来。”
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这该如何是好啊?”赵累说:“请大王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也已经是上柱国,这次你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如果打了败仗,那就必定是死罪了。不如见机行事,背离秦国去救援宜阳。一旦你出兵,秦国就会忌惮你三分,他们唯恐你乘秦军疲弊之时,去攻打它,那一定会拿出宝物来贿赂你。公仲也会敬慕你乘虚攻打秦国而使宜阳解了围,也一定会把他的宝物拿来孝敬你。’”秦军一攻破宜阳,景翠果然发兵。秦国畏惧了,赶紧把煮枣割让给了景翠,韩国也果然献出贵重的宝物给景翠。景翠不但获得了秦国的城池,而且还获得了韩国的宝物,更重要的是让东周感激他的恩德。
这篇文章文章比较精短,只是简单的叙述了宜阳之战的过程,对该战役的前因后果都没有进行叙述,可能各位观众摸不清头脑,下面小胖给大家简单的进行讲解。首先来说一下秦国为什么要攻略宜阳,主要是因为宜阳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是秦国东出函谷,一扫天下的必经之地,简单来说,函谷关是秦朝的大门,而宜阳是山东之地的大门,拿下宜阳便已经推开了山东六国的半扇门了。
通过文章大家也都知道了宜阳之战的结果,虽然秦国战胜了韩国攻下了宜阳,但却在楚军的威胁下,不得不吐出已经到嘴里的肉,并且为了自己军队可以安然的撤退,又割弃了煮枣这个地方给楚国,属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但是割让煮枣却是神来之笔,一是煮枣是秦国的一块飞地,在现在的山东省,之前是魏国的领土,对秦国来说就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以此来换出征的将士安全撤退,保留力量完全不亏,二是将魏国的故地割让给楚国,在魏国跟楚国之间埋下钉子,为之后的四国伐楚埋下了伏笔。
反过来我们看楚国,景翠的出兵时机把握的非常得好,选择了秦国于韩国苦战之后,无力招架的时候出兵,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土地、珠宝、名声等等,可谓是大丰收,可是景翠军事上的天才并不能掩盖政治上的愚蠢,先是听信花言巧语贸然出兵,既然已经出兵不趁机扩大战果,消灭秦军的有生力量,反而接收原先魏国的城池,同时为自己的国家招惹强敌,为国家埋下了祸患,看似赢家反而是输的最惨的。这也提醒我们:莫为了眼前的利益,输掉全部。
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大家好我是爱读书的小胖,欢迎大家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