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和种族,她的历史,她的价值观,可以深刻的反映其伟大还是卑微,今天,请允许我,给大家讲一个战国时期,一位华夏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勇气。《战国策》卷二十〈赵策·秦围赵之邯郸〉记载了一段正气凛然的对话。……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观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鲁仲连曰:「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皆非也。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现在我一见到先生的仪容相貌,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世上那些认为鲍焦(周时隐士,嫉世愤时)是不能自我宽容而死去的人,都是错误的。现在一般人不了解鲍焦的死因,认为他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死的。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以权术驾驭臣下,像奴隶一样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今天,我们还经常用到“首功”,当然,其词义,已经演变为“第一功”,但是,它的原意,是如此的血淋淋——杀死敌人,斩下脑袋。我们国家最伟大的时代,对人类伦理,包括战争伦理,有非常高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在先秦文献中都能够看到,比如,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追击逃跑百步的敌人,等等。这些道德规范,西方人在近代,才作了理论阐述,即: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本质上,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解决政治纷争。而赢秦的行为,是典型的向丛林倒退,成为半兽人,人类对人类应有的尊重,人类应有的自尊,荡然无存。所以鲁仲连慨然:如果这种禽兽统治了天下,我,宁可自杀,也不做它的臣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