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君免去工师藉的相位,任命吕仓为相,然而,吕仓却得不到国人的认同,周文君为此感到十分烦恼。吕仓也担心自己的相位不保,就找人替自己在周文君说话。
这人对周文君说:“国家所做的一切,总会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忠臣则会让批评和不满落在自己身上,让赞美归于君上。”
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
宋平公占用百姓的生产时间,要他们修筑高台,百姓怨声载道,这是因为没有忠臣替他掩盖过错。子罕就辞去相位亲自担任司空监督百姓筑台,百姓因此不满子罕而颂扬宋平公。
齐桓公在宫内开设七个集市,七百个歌伎,国民都极为不满。管仲故意建造三归之台,用这个办法来掩饰齐桓公的过错,不是让百姓的不满落在自己头上吗?
《春秋》记载了大臣杀害君王的事有上百起,他们都是很受赞誉的大臣。由此可见,重臣享有盛名,并非国家之福。所以常言道,“众多成强,增高成山”。
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
周文君认为此话有理,就没有免去吕仓的相位。
在《战国策》中,有很多的游说和劝说都采用了例证法,本篇吕仓的说客对周文君劝说的策略就是例证法,先讲道理,提出“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的观点;接下来分别列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和一个正面的例子,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达到了自己劝说的目的。
这样劝说,既有观点又有事实例证,是最有说服力的。最后将结论归结到《春秋》所记载的臣子杀国君的事例上来,强调了大臣威望太高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再次为吕仓不得人心辩护。
在整个劝说的过程中,那位说客只字没有提到吕仓的事情,而只是在谈论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君臣关系状况对国家造成的影响。这样就说服了周文君,而继续让百姓不满的吕仓做相国。
当然前相工师藉也不是一个无能之士,《战国策》也记载了他的一个防谗的故事。
故事说吕仓任相国后,向周文君推荐人才。工师藉怕对方会诽谤自己,就先下手为强,因此让人对周文君说:“来人是辩才出众之士,但是他的话不能相信,他喜欢诽谤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