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之三东西周的冲突,那一夜我也曾

一看到这个题目,很多读者可能会一愣:历史朝代歌里说“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周和东周是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朝代是怎么打起来的,莫不是穿越了?

“西周”和“东周”这俩词,在不同的资料环境下含义不一样,大家熟悉的是作为朝代的东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到公元前年犬戎南侵,“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身亡,这一段是西周王朝;此后,从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公元前年秦一统六国,这一段是东周王朝,它分为春秋(前-前年)和战国(前-前年)两段。

不过,在《战国策》里,西周和东周通常指的是战国时期周王室下的两个小封国。

战国时,周王室的子嗣成员之间为了争夺权位,发生了多起互相残杀的惨剧。像公元前年,周考王就是杀了他哥哥周思王才即位的,为了避免事件重演,周考王把弟弟封到了河南,号称“西周桓公”,这可以视为西周小封国的开始;后来西周桓公传了几代,到了西周惠公时,惠公又把自己的小儿子封到了巩,号称“东周惠公”,两个小国自此具备了雏形。

《史记》里记载说,在赵成王七年(前年),赵、韩两个国家通过武力干预,把西周惠公和东周惠公的封地正式分裂成了西周国和东周国,各自的内政外交独立了。这局面有点像当年东西罗马帝国分立,但论势力版图,东西周是无法和罗马帝国相比的。

我们捋一捋这个关系。如果说周王室是个母公司,那么西周国是从周分出去的一个子公司,然后,东周国是从西周国再次分出来的孙公司;此时,名义上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东周和西周是周天子封下的小诸侯国,各自的国君是东周君,西周君;西周封国建都在王城,东周封国建都在巩,但周天子受制于东西周君,只能寄住在成周、王城附近;后来因为战争、迁都等原因,周天子寄人篱下,时不时还得搬家。

在以往的故事里,总是笼统地说“周王室”“周天子”“周君”,大家以为是一个人,其实并不准确;《战国策》里动不动就说“XX攻周”之类的,攻的就是这两个小国——只不过周天子和它们结合得太紧密了,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本身周王室在战国时期就没多大地盘,又被分出去了,因此东周国和西周国的版图很小,在地图上放大了都未必找得到,还被韩紧紧包围着——而韩在战国七雄里就算较小的国家了。

虽然渊源深厚,但东周国和西周国时常发生摩擦,大到兵戈相向,小到农田放水,双方你来我往,总要生出事端。也不知道韩国看到这俩活宝在自己眼皮底下搞事情是什么想法。

有一年,两家又发生冲突了,西周国想要拉拢楚、韩二国逼迫东周国献地。东周的臣子齐明给东周君出主意,西周献宝给楚国和韩国,希望收买它们,我们不妨这么劝楚和韩:

“西周对献宝还是持观望态度的。东周要是不急着攻打西周,它就不会把宝贝献出来”——楚和韩为了得到宝贝,肯定会促使我们出兵。西周献出了宝物,这不就是我们东周为楚、韩谋得的好处吗?这样讨好了他们,西周也被削弱了。

然后,也有个无名说客(可能还是齐明)去游说韩王:

西周国是以前周天子待的地方,有很多知名的器物和珍宝。要是韩国不攻打东周,那既交好了东周,还能拿到西周的宝物。

至于结果怎样,书上并没有说。也许是无功而返,也许是不屑记载。从话术上讲,齐明的说辞不可谓不妙,不去打东周,一举两得,财帛动人心,何乐而不为呢?但韩王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

因为东周国和西周国除了名义上是周的封国外,已经没有资格和实力能与韩国平等对话了。身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还需要讨好东周国么?两个蕞尔小国就在自身的势力范围内,不说予取予求,起码捞好处也不至于瞻前顾后。

可惜的是东周与西周似乎没有认清形势,还以为唇枪舌剑,纵横捭阖,天下大势,握于指掌之内,挑动诸强,尽在唇舌之间。双方的争斗,看起来就像“槐安国”和“檀萝国”的大战

——“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但在实力和现实面前,不过是蝼蚁罢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