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说的是天下之大爱就是父母爱儿子的那种爱,父母是怎么样爱儿子的,他们为儿子的长远考虑,把孩子的未来都考虑好了。
此话延伸到当今时日,很多父母也会这样爱孩子,他们为孩子的长远考虑,将孩子的未来也考虑好了。
不过在现实中,许多孩子常常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孩子不懂得感恩,还是父母的付出并非孩子的所愿?
有没有办法让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感受相匹配,让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正落到实处?
办法当然是有的,我在最近看的一本书里就找到了答案。这本焦虑时代的安心养育指南叫作《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以下简称《从出生到独立》)。
《从出生到独立》书籍封面这是一本由孟馥、姚玉红、刘亮等多名作者共同完成的著作,这些作者均专注于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家庭治疗学组等领域。
在临床工作中,他们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症状、疾病让孩子的身心发展停滞在某个阶段,也更加证实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与其家庭和父母有着巨大的关联。
因此,本书从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出发,以案例的形式呈现问题,通过心理学的层层分析,从而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书中包含7个篇章,有婴幼儿篇、学龄前儿童篇、学龄前儿童篇、青春期篇、离家独立篇、儿童和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篇、特殊家庭父母篇。
下面分享的内容来自学龄前儿童篇里家庭中的规则,我们一起来说说这个阶段里孩子的特点和父母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01父母说话要简洁且有重点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发表长篇大论,但却失去了表达的重点,这就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也难以记住父母所想表达的内容。
因此,父母说话时需做到尽量简洁,抓住重点。这规则对大孩子有用,对小孩子也同样适用。
因为学龄前儿童(3-6岁)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多说话,多表达。
因此,父母说话简洁、有重点,将多说话、多表达的机会留给孩子,是学龄前孩子的需求,也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方式。
02父母要教会孩子有人际边界感
学龄前儿童通常都是手比嘴快,不是自己的东西他们也有可能直接上手。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教会他们重要的一课:想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先要征得他人的同意。
这就是人际边界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想要拿别人的东西,要先经过别人的同意。
父母可以用角色扮演或是经常使用一些句式来帮助孩子学习这个规则,比如:我可以玩一下你的小汽车吗?或是:我能借你的滑板车玩一下吗?
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教孩子产生人际边界感,学会了这个规则,有助于孩子尊重人际关系的界限,也能够让他们与小伙伴相处得更融洽。
03父母要教孩子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
学龄前儿童都喜欢玩游戏,如搭积木、画画等,不过在没有建立规则意识之前,他们总是会把东西乱扔乱放,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每次结束玩耍时要求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当然,孩子并不会那么容易就遵守这条规则,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配合或是大哭大闹,这对父母来说是十分有挑战性的时刻。
当父母坚持好这条规则,孩子发现无论怎么哭闹都没有用时,他们就只好乖乖收拾东西。而孩子完成收拾东西的任务,同样也会有获得感,其独立性也会得到发展。
比如可行性做法是父母一开始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再慢慢过渡到孩子能独立收好,每次收拾完毕对他进行鼓励和表扬,提升孩子的成就感,一步步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04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关于学龄前儿童的三条规则,除了这些,书中按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列举篇章,用案例+分析+解决方案的方式一一呈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共性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解答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众多困惑。
家有孩子,那养育孩子从出生到独立就成了为人父母的一大重要课题,而今天这本书恰恰是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值得父母细细品读,通过本书去学习如何让自己的爱来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