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三卷四第32集

彭洋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29/9249059.html

《幼学琼林》(卷三卷四)

第三十二集

陈愫汎老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8/3

本集经文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讼狱”的部分。资料有拿到了?有,好,OK。第一句是“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世人不平则鸣,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不平”,不平就要鸣,鸣就是叫,鸟叫声。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里边有这么一句话:“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大凡就是总说,大凡物不得其平,任何物不得其平,就是人所遭遇的一些事情感到不平,则鸣,鸣就是发出声音的意思,发出声音、发出不满的声音。所以这边“世人惟不平则鸣”,就是遇到不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声音出来。

“圣人以无讼为贵”,圣人是以无讼,无讼就是没有争讼。我们看到注释第二的地方,无讼为贵,人世间以没有官司可打,这才是可贵的,无讼为贵。我们看一下《论语·颜渊》篇里边有讲到:“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就讲到孔子回答道,他对于听讼,听讼就是判断争讼的事情叫听讼,吾犹人也,犹人就是与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必也使无讼乎,无讼就是没有争讼的心。让别人、犯罪的人,听了有争讼的事情,一定要让那些有争讼的人能够反省,发现自己的不是,自然就没有争讼之心。会有争讼,就是会觉得自己受委屈了,两方有些争执。圣人就贵在于无讼,能够告诉他们一些道理,让他们能够自我反省,然后就发现自己是不对的,不对,自然就没有争讼这样的心。

在《史记·周本纪》里边有记载到一段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这真的是很可贵的一件事情。它记载到说,虞人与芮人争地,虞地有一个人跟芮地这边有一个人,他们在争地。不能决断是非,没有办法决断是非。一同到周,到周那个地方,要请西伯(西伯就是周文王,当时候武王还没有建立周朝的时候,他是西伯,就是周朝这个地方的领导者,西伯)来判决。当时候西伯(周文王)是以礼治周地(周这个地方),所以周人皆互相礼让,周地的这些人都能够互相礼让,耕地间都有很多广阔闲置的地在那边。结果这两个人一到周地之后,发现了,觉得奇怪,问当地人说,为什么你们这个地方空地会这么大?周人就跟他讲:“耻于占人土地”。他就跟他讲,我们耻于占有别人的土地,占别人的土地那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于是两个人就惭愧的说:“我们所争的,竟是周人所耻的。”他们两个在争地,我们所争的竟然是人家周人这边他们觉得很羞耻的一件事情,所以就心想,还有什么面子去请西伯判决?于是就回去,从此不再争地了。

记得在清朝有一个“六尺巷”,很有名,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户人家家里边有当官的在京都,邻居占了他们的地,就因为这样子写了信,去到京都要他的,想说我们家有人在京城里边当大官,怎么让你?结果这么写去,就被痛骂了一顿回来,我觉得那真的是,就是一个当官很有修养的人。我们看到中国历史有贪官的人,但是也有非常明理的人,我们看到这个就很明理的,就骂他说,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邻居听到这样的事情,也觉得竖起大拇指说,人家当官真的也是很公正的,于是也让出了三尺。所以各让三尺,六尺巷就出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形。所以圣人以无讼为贵,世间如果能够这样,那该多好。

我们再看到第二句:“上有恤刑之主,喜见桁杨雨润;下无冤枉之民,欣看肺石风清。”

这边我们先看到第一个,“上有恤刑之主”,上面恤刑,这个恤就是指很慎重的意思。恤,很慎重的用刑罚的这样的君主,就好像“桁杨雨润”。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注释,恤刑:古代用刑慎重不滥用,叫做恤刑。我们这个恤常常会用到体恤,体恤这个词汇。所以恤刑就是指到用刑慎重而不滥。《尚书·舜典》里边就有记载到这么一句话:“惟刑之恤哉”,就是用刑要谨慎。

我们再往下看一下“桁杨雨润”,我们先看一下“桁杨”这个词汇,在注释第二的地方,第三行,第二注释的第三行。我们先看一下桁杨。桁杨是古代一种大型木制的刑具,它是一种刑具,夹在犯人的颈上或脚上边。在《庄子·在宥》这一篇里边,就有记载到这个词汇,“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殊是指断的意思,今世殊,殊就是段。断死就是指斩首的意思,殊死就是斩首的意思,殊是断,斩首。今世斩首的人相枕也,一个挨着一个,互相,就是很多的意思,枕来枕去,就躺着,尸体互相叠在一块那样的意思。“桁杨者相推也”,桁杨就是指犯人被铐上木制的这样一个刑具。相推,相推就是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接着一个。“刑戮者”,就是犯罪被处罚的,“相望也”,相望就是望来望去,就是举目皆然的意思。相望就是很多的意思,抬头起来都看到,相望也,就是举目皆然,抬起头来看到都是,很多的意思。

桁杨雨润,雨润就是说细雨润物,后来就指到说贤明的君主很慎用刑,使得罪犯被感化而向善,就是不会再做坏事。像刚刚那样,这么一去看,发现人家以占别人土地为耻,就觉得自己很羞愧,所以犯罪者能够被感化而向善,就犹如细雨般的滋润万物。桁杨雨润,犯罪的人被感化了这样的一个意思。

我们再看一下,“下无冤枉之民,欣看肺石风清”。我们再看一下“肺石风清”,这个也是专有词,所以要了解一下。肺石风清,这个肺石,我们看到注释第三的地方,肺石很冷清,风清,很冷清。为什么会肺石很冷清?就是指裁判公平,没有受冤枉而告状的人。为什么有肺石冷清这说?我们再看一下肺石,原来肺石是什么?相传古代设在朝廷门外的一个赤石。赤石,红色的石子,石头,颜色赤色,像肺一样,所以叫做肺石。这个肺石的作用是做什么?百姓可以站在石头上边控诉地方官吏。所以地方官吏如果做得不好,他可以站在肺石上边,然后控告。肺石很冷清,代表就是指这些地方官吏裁判都做得很好,裁判公平,没有受冤而告状的这样的人,叫肺石风清。

我们看一下《周礼·秋官·朝士》里边有记载到:“左嘉石平罢民焉”,罢(那字念ㄆㄧˊ),罢民。知道我在讲哪一个字吗?知道,罢民。“左嘉石平罢民焉,右肺石达穷民焉”。我们看到两颗石头。这句里边第一块是嘉石,嘉石是什么?嘉则好也,有纹理之石,就是文石。这个嘉石是怎么样?古代是立在大司寇听讼处的门左边。它的作用是怎么样?让罪人坐在石头上边示众,主要就是要让他坐在上边,思其石之文理,坐在这个石头,这个石头是有纹理,很有条理的意思,让他以悔悟自改,就是自己要能够去想想自己为什么会犯错。嘉石是有纹理的石头,它代表的含义就是指有条不紊的意思。就让罪人坐在上边,然后好好思考一下,能够悔悟自改。

所以“左嘉石平罢民焉”,这个平就是成也,就是成之使善。平是成的意思,成什么事情?让他向善的意思。让罢民,罢民是什么?不受教化、不事劳作的老百姓。罢民就是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这样的人就让他坐在嘉石上边,让他坐在那反省,然后悔悟自改,然后向善。

右肺石,门右边就放着一颗肺石,刚刚肺石我们讲到颜色赤色,像肺而得名的。这个是让老百姓心中有冤屈,控诉地方官吏的。所以“右肺石达穷民焉”,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让他们受冤屈有可告之处。所以这边肺石风清,“下无冤枉之民”,下边没有被冤枉的老百姓,断案都非常的公正,“欣看肺石风清”,很开心的,就是很好的。肺石风清,没有人去站在那边抗议的意思,就是肺石非常的冷清,因为做得很公正,所以就没有老百姓去抗议,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

再下来:“谁谓囹圄为福堂,须知画地可立狱。”

“谁谓囹圄为福堂”,我们先看一下注释第一的地方,“囹圄”就是牢狱的意思。《礼记·月令》里边仲春之月这里,“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桎梏,我们后边也会讲到,是手铐、脚铐。囹圄就是牢狱、监狱的意思。命有司,省囹圄,然后去桎梏,让囹圄省,就是比较行德政的意思。去桎梏就是把这些犯人的手铐、脚铐去除。孔颖达疏里边讲到:“囹,牢也;圄,止也”,囹是牢。牢的意思原来是把牛圈在屋子里,就是一个空间里面。圄是止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所以止出入”,止出入就是没有办法自由进出的一个地方,这就是监狱,“皆罪人所舍也”,就是罪人所住的地方,囹圄。

我们再看一下第二个注释“福堂”,福堂是幸福的地方。监狱怎么会是幸福的地方?满怪的,这个是有个典故在这边,我们看一下《资治通鉴·宋纪十五》这个地方。这里记载到:“魏显祖勤于为治”,这个是北魏拓拔弘,在备注这个地方,你们看得到吗?备注这个地方,魏显祖,魏献文,庙号显祖,即拓拔弘,这是北魏时代君王。他勤于为治,就是指治理国家非常的勤谨,“赏罚严明”,赏罚是非常清楚的,“慎择牧守”,牧守就是地方长官,非常谨慎的挑选牧守,“进廉退贪”,就是那些廉洁的人他就取用,那些贪的人就把他去官。“尤重刑罚”,就是指他非常看重刑罚的情形。尤其什么?“大刑多令覆鞫”,大刑就是指死罪,大刑,死罪。死罪,他多令处理的人一定要覆鞫。这个鞫是审问的意思,覆鞫这个词汇就是反复的审问。就要他们要仔细的,碰到死刑,一定要反复的去审问他。“或囚系积年”,因此有一些囚犯、死刑犯被关了一年多。

“群臣颇以为言”,群臣就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感觉上好像不太好,然后就会有话说,就跟皇帝讲。处理这个案件停滞过久,“诚非善治”,实在也不是很好的治理方式,但是“不犹愈于仓猝而滥乎”,在跟仓促而去错杀了人来比较,那不是比它更好吗?这样的一个意思,这句话就是说,虽然这样仔细的去审问,然后会延迟断案,积累好久,但是皇帝他就讲道,这就是非常的谨慎,他说,这虽然不是很好的情形,非善治,但是总比仓促而决刑好吧!因为人杀了,头落地了,还可以再把头接回去吗?接不了。所以这个皇帝算是很好的皇帝,不会随便动不动都要砍人头的。

他就说:“夫人幽苦则思善”,幽苦就是指被关,幽苦,人如果受苦难的时候就会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所以聪明的人还会以被关在监狱为福堂,因为受苦反而能够让人生智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夫人幽苦则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所以我们这边讲到“谁谓囹圄为福堂”,就是指到这样。反而在深受苦难的时候、被关的时候,反而才从中可以获得很多的智慧,长很多智慧出来。“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尔。”他就说朕,就是指他,特别苦之,这个之就是指那一些犯案的人,苦当动词,就是让他们受苦的意思,想让他们能够改悔,然后我之后再宽恕他们,这样的情形。

“由是囚系虽滞”,就是那些被关的人虽然迟滞,没有办法那么快审理,“而所刑多得其宜”,最后的判决都能够是最恰当的,宜就是适当、恰当。“又以赦令长奸”,魏显祖他有观察到这一点,他说,以赦,赦就是赦免死刑的意思,以赦,常常会怎样?令就是使,会让长奸,这个长当动词用,就是助长的意思,这样反而会助长那些奸邪的人,随时都在想着皇帝哪一天赦免。“故自延兴以后,不复有赦”,所以延兴年以后,他不再有赦免这样的一个事情,让老百姓知道自己要非常谨慎的去做事情。

他也把那个连坐法给去除掉,他说有一些人真的是很坏,自己做坏事情,明明知道有连坐法,连坐法就是自己犯罪,自己的亲族也要受牵连,他也不管,还是做坏事,那些亲友明明也没有什么错误,还要跟着他陪罪着,陪受罪,所以他后来也把连坐法给去除掉了。

这边就讲到谁谓囹圄为福堂,就这一段话出来。

“须知画地可立狱”,这个“画地”就是指在地上画个圈圈就可以当牢狱。你看那时候多好玩。不过我曾经也听过我们台湾地区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叫黄春明,讲故事很生动有趣,他讲到他成长的故事,就讲到他小时候个性很拗,犯错的时候,阿嬷就在地板上,是阿嬷还是爸爸,就在地板上画个圈圈叫他不能动,他就站在那不动。然后他死也不认,就是说他觉得他没有犯错,就站在那边,都不会出那个圈圈外。我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到他。黄春明先生,他是一个很特别很特别,他成长故事很特别,念师专从北部念到屏东;然后念到屏东师专之后,校长问他再下去哪里?他说巴士海峡;他说,没有学校了,好好在那边毕业,后来在那边毕业。他不是一个叛逆,但是就是说很有自己的想法的人。讲到画地,就站在那边不动,站个一上午一下午都站着。

这边“画地亦可立狱”是讲到,上古时代民风很淳朴,相传在地上画个圈就可以当作牢狱。意思说你犯错了,现在不能移动,就站在那边不会移动。所以古代真的是民风淳朴。

再下来,这个是“与人构讼,则鼠牙雀角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

“与人构讼”就是和别人结怨打官司,打官司叫做“鼠牙雀角之争”。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鼠牙雀角”,这个是怎样的一个情形。我们先看一下这个词汇,这个词我们现在理解就是与人诉讼,比喻因小事而争讼。在《诗经》里边就有用到这个词汇,我们来看一下原文。《诗经·召南·行露》这首诗里边讲到:“谁谓雀无角”,就是说谁说鸟雀没有角,这个角是指鸟喙,就是嘴巴的意思,谁说鸟雀没有嘴巴?“何以穿我屋”,为什么穿我屋?就是把我家屋子给穿破了,穿,穿破的意思,就这么啄啄啄,把它弄破了。“谁谓女无家”,谁说你没有家?没有家在这边指没有妻室,没有妻室就是指没有结婚的,没有妻室。“何以速我狱”,这个速是招致的意思,这边的狱把它解释到有所争讼的意思。“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这边讲到就是说,虽然招致我争讼,因为这样让我有纷争,你可能把我告到衙门里面去,让我必须要去做这样的一个辩驳。“室家不足”就是指,这边的室家就是指结婚,就是说逼婚理由不充足。即使把我抓进了官府,也不足以我跟你结婚这样的一个理由。

这首诗里边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说可能男生已经结婚了,然后又要娶另外一个女孩子,那个女孩子不嫁他;有人是说可能他的聘礼不合礼仪,所以她不嫁他。

我们再往下,“谁谓鼠无牙”,这个牙是粗壮的牙齿,这个牙是后边大臼齿的那个地方。谁说鼠没有牙?“何以穿我墉”,墉是墙的意思,高墙,何以把我家的高墙给穿破?“谁谓女无家”,谁说你没有家?“何以速我讼”,何以逼我,讼就是要上公堂去。“虽速我讼”,虽然即使逼我上公堂,“亦不女从”,就是我也不会从汝的意思。不女从就是不从汝的意思,那个女就是我们现在加上三点水的汝,就是你的意思,那个女,汝,我们现在写三点水的。

这段里边我们就看到鼠牙雀角这个词汇,鼠牙雀角、雀角鼠牙。后来我们就以这个词汇就是指跟别人结怨,打官司、上公堂这样的情形。

“罪人诉冤”,罪人就是犯罪诉讼冤情的人,“有抢地吁天之惨”,则有抢地吁天的这样的惨状。吁天就是呼天抢地的意思。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二的地方,抢地吁天。抢地的意思是指以头触地。地怎么抢?就是头碰地,以头触地。然后吁天就是口呼天。我们这个吁字有常常说呼吁,所以这边的吁天就是口呼天。这个是怎么样?一个人极度悲伤的时候,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叫呼天抢地,呼天抢地就是抢地吁天这个词,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呼天抢地。有冤情的时候,常常人会有这样的一个惨状。

再下来是“狱门画狴犴之形,以其能守;听讼在棘木之下,贵乎不冤”。

这里第一个是“狱门”,就是监狱的门。画上“狴犴”,狴犴的这个形貌,以其能够守。我们先看一下第一个注释,这个狴犴是什么?狴犴又名宪章,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龙生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形似虎,威风凛凛。人就将其装饰在狱门,有的还匍伏在那个官衙大堂的两侧,所以又那种看守。因为狴犴长得非常的勇猛,外形很勇猛,威风凛凛,所以有看守之用。明朝杨慎的《升庵外集》就有写到:“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就是指这样,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所以把它立在狱门做看守用的。“狱门画狴犴之形,以其能守”,因为它非常的威猛。

再看到这个,“听讼在棘木之下,贵乎不冤”。“听讼”就是判案。古代人在判案的时候,在棘木之下,就贵在于怎么样?不冤。不冤就是指没有审判错误,很公正这样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棘木之下这个词汇,古代听讼的地方。听讼知道,就是指在判理案件的地方,判案叫听讼。为什么要在棘木之下?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因为棘木外刺而里直,外边有刺,但是里边它是很正直的,故听讼在棘木之下,然后希望能够就是说,听讼的人能够断案要断公正。

我们来看一下《礼记·王制》里边就有写到:“史以狱成告于正”,史就是官名,以狱成就是断好了,告于正,这也一样官名。“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你看到这个一层一层的、一层一层,听讼就是断一个案子,一层一层的情形。《孔子家语·刑政》里边也有写到:“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参听,一起在旁边听案,这就是古代在听讼判案的情形。我们从这一段里边也看到他们,就是在处理案件是很审慎的。

“乡亭有岸,朝廷有狱,下之人谁敢作奸犯科;死不可生,刑不可赎,上之人自当原情定罪。”

我们先看到第一个,“乡亭有岸,朝廷有狱”。我们先看到第一个注释“乡亭有岸”,乡亭是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亭是秦汉时代的地方治安机构,秦汉时候的地方治安的机构,像我们现在警察局。《史记·李将军传》里边就有写到:“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霸陵亭,让大家特别看一下霸陵亭这个地方。霸陵亭就是指到那个地方,当时候古代基层的这样的一个单位。

第二个,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二岸字,古代称乡亭拘押罪犯的地方就叫做岸。所以这边乡亭有岸就是指,这个地方治制里边,就是基层的行政单位,地方里边,有它的监狱就叫做岸,羁押犯人的地方叫做岸。“朝廷有狱”就是指朝廷的部分,朝廷官府押罪犯的地方就叫做狱。

我们看一下第三注释的那个地方,《诗经·小雅·小宛》篇有讲到:“哀我填寡,宜岸宜狱”。哀我填寡这个是指到,填就是生病的意思,寡就是孤苦无依之人,哀我填寡就是可怜我这孤苦无依、贫病交加的人,又有宜岸宜狱就是指有牢狱之灾。它这边就用到了岸、狱这两个词汇,岸、狱。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里边就有做了这样的解释,“岸”,韩诗作这个犴字,音同,就是一样念作岸ㄢˋ。“乡亭之系曰犴”,乡亭之系,所以乡亭之系,乡亭里边拘押罪犯的一个地方就叫做岸,“朝廷曰狱”。北宋陆佃的《埤雅》也有记载到:“乡序之系曰岸”,乡序就是指乡亭,“官府曰狱”。从这些文献里边我们就看到,“乡亭有岸,朝廷有狱”,就是称呼不一样。

“下之人谁敢作奸犯科”,下之人就是指老百姓,谁敢,乡亭有岸、朝廷有狱,有谁敢再为非作歹?作奸犯科就是为非作歹、做坏事,违法乱纪这样的一些事情。

然后下一句是“死不可生”,就是指人死之后没有办法再复活。“刑不可赎”,就是指你刑罚了之后,也没有办法再赎回来,也收不回来,你打了别人十大板,总不能再还他打十大板吧?没有,被打了就被打了,不可赎。所以“上之人”,这边就对应的下之人。“上之人”就是指那些判案的这些人,“自当原情定罪”,原情这个原字当动词用,就是探求本原的意思。原字有探求本原的意思,就是指要探求背后的真情、实情,然后你才可以定罪,叫原情定罪。要探求,探求背后的实情,然后才可以量刑定罪,要把实情弄清楚。

《汉书·路温舒传》里边〈尚德缓刑书〉有记载到:“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绝者,绝就是断的意思,属就是连接。你把它切断了,也不可能再把它连起来,连了也有痕迹。头砍下来,也连不回来了。所以《书》曰:“与其杀不辜”,《尚书》里边就讲到与其杀不辜,辜是犯罪,罪人的意思;不辜就是无罪之人。不,是否定词,辜是罪,不辜就是无罪。与其杀不辜,与其你杀无罪的人,“宁失不经”,宁失不经就是指宁可失,不经是不合于常规的事。就是说你如果还没有确定他是否有犯罪,你宁可就是要赦免他,你不要刑罚,不要错杀了、错刑了,这样的情形。与其怎么样,宁可怎么样,就是重点是要摆在后边。与其怎么样,宁可怎么样,重点是在后面,做后面的一件事情,与其杀无罪的人,宁可做一些不合常规的事情。

“夏之狱名钧台,商之狱名羑里。”

这边讲到是夏的监狱的名称叫做“钧台”,商朝监狱的名称叫做“羑里”。我们来看一下钧台的历史记录。“钧台”就是夏台,夏天的夏,夏台。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禹县境内,禹县,我们知道夏朝是夏禹。为大飨诸侯之处,大飨就是宴请诸侯的地方。因为商汤地位显赫,当时候商汤地位显赫,而被夏桀囚禁在钧台这个地方。《史记·夏本纪》里边记载夏桀“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就是把商汤抓来关在夏台,囚禁在夏台这个地方,“已而”,过不久之后就把他释放了。所以这边本来是在这个地方,大飨诸侯的钧台,结果变成夏囚禁犯人的场所,所以之后也成为牢狱的一个代称。

第二个“羑里”,羑里故址在今天河南省汤阴县北,这个是商朝,所以在汤阴县,都城所在。商纣当时候听信谮言,就是指说周文王的坏话,于是就将周文王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史记·周本纪》记载到:“崇侯虎谮西伯”,西伯我们刚刚有读到,就是周文王,“于殷纣”,崇侯虎就跟纣王说西伯周文王的坏话:“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就是说西伯积善累德,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德,诸侯都向之,就是指投奔于他的意思,将不利于帝,就是对商纣王您将有不利。“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后来记载到,西伯被关在羑里之后就演《周易》,演《周易》,伏羲的八卦,再继续演《周易》,继续延伸。这边是“夏之狱名钧台,商之狱名羑里”。

再下来我们再往下看:“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

这边讲到“桎梏之设”,桎梏就是“拘罪人之具”,铐住罪人的那种工具,我们来看一下注释第一的地方,脚镣手铐,古时刑具。《周礼·秋官·掌囚》里边有记载:“中罪桎梏”,中罪要桎梏,就犯罪,中罪要桎梏。郑玄注桎梏,“在手曰梏”,就是手,铐住手的叫做梏,铐住脚的叫做桎,叫桎。有分别,桎梏。后来我们大概就把桎梏这个词汇后来我们就引申为束缚的意思。犯人被扣上脚镣手铐,行动就不自在,所以后来我们就把桎梏引申为束缚,被什么东西所束缚了。

接下来是“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缧绁”,我们来看一下缧绁是什么,缧是大绳索,古代用以捆绑犯人的黑色大绳索,叫缧绁。缧跟绁都是拘系用的,就是绑人的绳子,又粗又黑的。后来就是引申为监狱,因为犯人就是被捆绑着。《论语·公冶长》篇里边有讲到:“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虽然被关着,也不是他的罪,非其罪也。《集韵》这里就注解到,缧是大索的意思,索就是大的绳索。绁,拘系用的绳索。所以缧绁这个词就是指捆绑犯人的那种黑色的大绳索。“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意思就说被关在监狱的,也很多都是贤能的人被冤枉的,这句话的意思。岂无就是难道没有,监狱里边难道没有贤者的冤屈在里面吗?贤者之冤就是贤者受冤屈,被关在牢狱里边、监狱里面。

再下来这是“两争不释,谓之鹬蚌相持”,鹬蚌相争这个典故也满好玩的;“累及无辜,谓之池鱼被害”,累及无辜叫做池鱼被害。我们先看一下,这也是有讲到两个典故,我们先看到第一个典故。第一个,“两争不释”就是两个在那边争执,不释,释是放的意思,不释就是不放,两个相争不下,这叫鹬蚌相持。鹬蚌,鹬是鸟,蚌是蚌壳。鹬蚌相持是怎么样的情形?战国时代游说之家很厉害,常常会讲故事,很好玩,一些寓言故事。

我们先看到第一个,鹬蚌相持,战国时代赵国想要攻打燕国,当时候的纵横家苏代,就以鹬蚌相持的比喻来劝诫赵王三思而后行,免得渔翁得利。我们常常讲“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就是指赵燕两国在那边打,结果旁边的那个渔翁,就是秦国在那边坐收渔利。所以后来我们常讲到,两个在那边争持不下,结果另外一个就获取利益了。

我们看一下原文的出处,这边,《战国策·燕策二》这段原文:“赵且伐燕”,赵将要伐燕国,且,将要的意思,“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苏代就去告诉赵惠王,代替燕国去游说惠王,“今者臣来”,很好玩,他说今天我来这个地方,“过易水”,经过易水的时候,就看到一只蚌“方出曝”,就是有一个蚌跑出来晒太阳,结果,“而鹬啄其肉”,刚好一只鹬鸟就啄了要吃它的肉,结果蚌就“合而钳其喙”,蚌就大力——鹬要吃它的肉,它就合起来,喙就是鸟的嘴巴。“鹬曰”,鹬就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它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只死蚌。就是指大太阳的意思,大太阳不是就把蚌给晒死、晒干了吗?“蚌亦谓鹬曰”,蚌也跟鹬讲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它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换有一只死鹬。“两者不肯相舍”,两个都谁也不让谁,“渔者得而并禽之”,结果渔夫看到这样子,太好了,两个都抓回去,也抓到了鹬,也抓到了蚌。就做这样的一个譬喻。

所以“今赵且伐燕”,今赵要伐燕国,“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平常大家都还OK,应该要互相支持的,结果现在打起来了,强秦恐怕就是渔父也,就是坐收渔利,就两个都刚好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秦国刚好把两国给兼并。叫“两争不释,谓之鹬蚌相持”的典故,就是来自这儿。

接下来是“累及无辜,谓之池鱼被害”。我们常常讲受池鱼之殃。我们先看一下第二个“累及无辜”,累就是牵连的意思,牵连到无辜。我们刚刚讲无辜之人,不相干的人,没有犯罪,结果被牵连到这样的意思。

再看到第三注释“池鱼受害”,池鱼受害这个典故源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了,结果殃及,这个殃就是指祸害,连累到谁?池中的鱼。我们知道池里边后边有护城河,护城河里边有水。传说春秋时候宋国城门失火,结果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都被汲干了,河中的鱼因此死了。一说是居于宋城门附近的池仲鱼,因城门失火,延及他家而活活被烧死的一个故事。两个的意思都是指无辜受牵连。池鱼受殃就是本来不是你的事情,结果后来被殃及,被别人原来的错所殃及了,叫池鱼受害。有此二说。

接下来是“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入瓮承招,周兴自作之孽”。

第一个典故讲到的是跟夏禹有关的,“下车泣罪”,下车然后泣罪,泣就是哭,罪就是说自己的错。我们来看一下是怎么样情形。刘向,我们看一下刘向的这边记载到,《说苑》里边的〈君道〉记载到:“禹出见罪人”,有一次出巡看到罪人,就下车去问,问说这是怎么回事?一问之下自己也哭泣了,自己也在哭了。旁边的人问他怎么哭泣了,他就说:“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他说尧舜当时候的老百姓,都以尧舜的心做为他们的心;“今寡人为君”,就是指他夏禹,今寡人为君,而“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现在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所以才会犯罪,所以是以痛之,这是我觉得很难过的地方。当即命侍从取一龟板,在上面刻字说:“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就讲到百姓会犯罪,都是因为我一个人的关系,因为我没有好好的教化他们。人家尧舜时代,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而我今天当君王,却百姓各以其心为心,都是我一个人的错,就把那个罪人给放了。后来我们就以“下车泣罪”比喻到广施仁政,自责其失,就是广施仁政,自责自己没有做好。下车泣罪就是夏禹深痛其民,这个典故。

再下来我们看一下“入瓮承招,周兴自作之孽”怎么说?“周兴”,我们来看一下注释第二,“入瓮承招”,这是来俊臣和周兴这两个人,都是武则天的时候有名的酷吏,常以各种酷刑逼人招供。后来有听闻周兴要谋反,武则天就命来俊臣来审问周兴。来俊臣也很厉害,他就请周兴喝酒,然后很假意的问他说该怎么办,他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之意就是说:请君入瓮,再以炭火烤之。他说就让这个人,罪人入瓮,然后再用炭火烤他。于是来俊臣就说:有人告你谋反,请君入瓮。结果周兴就非常的慌忙,叩头认罪。所以这个叫做入瓮承招。我这边写到请公入瓮,就是入瓮承招了,招错了,这个叫做“周兴自作之孽”,因为这个招数是他想的,其实就是要让他进来。所以来俊臣这人也聪明,用这样的方式问他看怎么办,有人犯罪要怎么办?不肯招要怎么办?。

下来再看到“纷争谓之健讼,讦告谓之株连”。

我们再看一下“讦告”这个词汇,我觉得应该上下文不太能够连贯在一块。我们先讲前面好了,“纷争谓之健讼”,“纷争”就是有事情、有争端,叫健讼,健讼就是喜好争讼。我们看一下注释第一个,健讼就是喜好争讼、爱打官司。这个词汇是从《易经·讼卦》里边出来:“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这句话是在上刚下险,这边是指到就是上卦是干,干为刚,我们知道乾为天,干是属于刚的;下为坎卦,坎,上卦是干,下卦是坎,那坎为险,所以上刚下险,险而健,虽遇险仍强健,故必有讼。虽遇险然后还不认输,必有讼,讼就是争讼。后人就将“健”跟“讼”两个字连用,连读起来,所以就以好打官司叫做健讼。《易经》里边,讼卦里边的:“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接下来“讦告谓之株连”,讦告是揭发控诉的意思。株连是指一个人有罪而牵连他人,像砍伐树木,根株相连一般,叫株连。这边应该改为是累,牵累的那个累。

累及

应该是牵累,牵累无辜之人才叫做株连。这个株连是指到就是说,树木一拔起,如果在附近的树木,你如果拔起了一棵,其他的就盘根错节,也跟着会被拔起,也受遭殃的意思。后来有些人就把它写成诛连,这个诛连是比较不适合。因为我们原意,在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写这个株字,它的意思是指就是拔起一棵大树,其他旁边的那些树,就是你一个人犯错被罚,然后旁边的那些亲戚朋友也被你所波及,这样的意思。所以我觉得这边应该是累及,我看其他的版本是写累及,用讦告这个词汇在这边,上下文不太容易连接起来。“讦告谓之株连”,所以我觉得把它改成累及,因为别的版本是写累及。《幼学琼林》有好多的版本,所以我们大概就是,有一些地方如果觉得在解释上不通,大概就是做一下调整。

我们再往下:“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

这个词汇我们现在倒满常用的,所以也不太难理解。“为人解讼”,帮人排解争讼叫做“释纷”。刚刚纷争叫做健讼,现在帮别人排解争讼叫做释纷,释就是释放,放下、解除的意思。被别人栽冤、被人栽冤了叫“嫁祸”,嫁祸于别人,就是别人把祸移到你那个地方去了,这种叫做被人栽冤,被嫁祸了。

再下来是“徒配有城旦之名,流戍即充军之谓”。

“徒配”,我们看一下徒配,之前有跟大家介绍过徒配跟城旦,我们再来看一下,再复习一下。第一个,徒配就是徒流。这个就是发配去做劳役,犯罪然后被发配去服劳役这样的刑罚,叫徒流、徒配。宋朝周密《齐东野语·罗春伯政事》里边有记载:“合从奸罪定断,徒配施行。”徒配这边就是定案,徒配施行就是指发配去服劳役。《宋史·叶清臣传》里边有记载到:“(王达)所至苛虐,诛剥百姓,徒配无辜。”所以我们看到有这些刑罚。王达所至苛虐,就是这个人很苛刻,然后诛剥百姓,就是对百姓非常不好、剥削百姓,徒配无辜,那些没犯罪的人也把他抓去服劳役,这样的意思。我们有看到徒配这个词。

“城旦”,我们在介绍秦始皇的时候有讲到城旦。秦汉时,强制男性罪犯服劳役的一种刑罚,这个是劳役刑中,徒配就是服劳役里边最重的一级,包括筑城工事或制作器物。筑城,当时候一些人被秦始皇抓去盖长城。《史记·秦始皇本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这个在什么地方讲到,大家还有印象吗?令下三十日,如果不烧的话,黥为城旦。黥就是古代会把犯人做黥面,做记号,然后发配去做城旦、服劳役、筑城这样的事情。这在什么时候?焚书坑儒。很好,焚书坑儒。

我们再看一下第三个,“流戍”,流戍就是发送犯人去守边境,使其效力赎罪的这样的情形,这是犯人被发配到、被发送到守边境、边疆,边境去。这个戍字,戍就是守边卒,守边的这个士卒。这个戍字,从人从戈,那就是指到人荷戈以戍。荷在这个地方念作ㄏㄜˋ,当动词用,就是肩膀扛着,扛着戈驻守在那边。所以这个戍字从人从戈,我们现在写的写法都看不出来,我们都直接这样子写一点,其实笔画应该它下边是一个人,大家这样清楚吗?可以,就是一个人,然后再上边是一个戈。所以这里就是指到这个就是人,人扛着戈戍守边疆。所以流戍就是充军之谓,充军就是流发罪犯到远地服役,叫做充军。“徒配有城旦之名,流戍即充军之谓。”

再下来我们再看一下“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

“三尺乃朝廷之法”,我们先看一下“三尺”这个词汇。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面,所以称法律为“三尺法”。这个有我们的文化历史渊源。《史记·酷吏传》里边,酷吏传就是指那些判刑很严的,就是叫酷吏传,《杜周传》里边它说“客有谓周曰”,有人就跟杜周说,“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他说你帮天子决平,就是解决一些纷争的事情,要让它公平,结果你不循三尺法,不循就是不依照的意思,循,依照。不依照三尺法,三尺法就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而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而以人主的那个意思来判案,狱者固如是乎,这适当吗?当一个狱者这样子适合吗?从这边我们看到三尺,三尺法就是指法律。

“三木是罪人之刑”,这“三木”是指哪三木?我们刚刚也有讲到两木,两个。刚刚只有讲到手铐、脚镣,还有一个脖子的,这三个加起来就叫做三木。这个古时刑具,即项枷,铐脖子的,项枷,叫做枷。所以我们有一个词汇叫枷锁,也是束缚的意思。后来我们就把这些词汇转用一下、引申一下,让它意义更广,原来它是铐犯人的,现在铐住我们的心,也是我们的心被束缚了。手梏、足桎。铐住手的叫梏,铐住脚的叫桎,铐住脖子的叫做枷。《文选》里边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文选》里边选的,“魏其,大将也”,魏其,人名,大将也,“衣赭,关三木”,衣赭,衣就是穿着,穿着赭衣。这个赭衣,赭是红色的,不过那种红不是太漂亮的红,暗红。衣赭就是指穿上犯人所穿的衣服,所以赭衣是犯人所穿的衣服。关三木,关就是指贯,就是指戴上,戴上三木,就是指颈、手、脚全部都被铐住了,“三木是罪人之刑”。

我们再看到“古之五刑”,古代所谓的这个五种刑罚,叫做“墨,劓,剕,宫,大辟”,这五刑;“清之律例”,清朝的律例、法律,叫做“笞,杖,徒,流,死罪”。

我们先看一下古代的五刑,注释第一个,古代的五刑,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墨,墨就是黥面的意思,黥面。劓就是割鼻子,割鼻。剕是断足。宫是男子去势,女子幽闭。幽闭是古代对妇人所用的宫刑,是割去卵巢,以断绝其生殖机能的一个刑罚。男生是去势,女子是幽闭。然后大辟,大辟是死刑,就刚刚有讲到大刑,这个是最严重的,就没有生命了。大辟,大刑,就是死刑。

再看到第二个注释,“清之律例”,这个是清朝的法典的意思,清朝的法典。这个《大清律例》是从一六四四年到一九七一年这边,原名《大清律》,以《大明律》为基础,再加以修改。我们再看一下律例是什么,律例是刑法的正条及成例。律是法律的原文,例就是补充,补充律文所不足而设的条例或案例。

这个是这样,这边就是《大清律例》,我把里边的一小则来让大家看一下。律五刑:我们看到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这边就是律,所写出来的那个律。这个条例,例这个部分,就是对上面的这些所写的,再进一步的给它解说一下。像这边我们看一下条例的里边它就写,写到说凡笞杖罪名折责,概用竹板,长五尺五寸。小竹板,大头阔一寸五分,小头阔一寸,重不过一斤半。这样的就是细则,补充的说明,比较详细一些。所以律例是这样的,“清之律例”。

清之律例就有这五个:笞、杖、徒、流、死罪。其实在我们古代,五刑就是不断在变化,从隋朝到清朝变为就是笞、杖、徒、流、死罪这样的刑罚。《旧唐书》里边指到的五刑,也就是指这五刑。这个笞就是指抽打。杖就是用杖打。徒,我们刚刚有讲到徒配,所以徒是服劳役,劳役。流我们刚刚也有讲到,流,流放的意思,流放边疆,就是流戍、充军这样的一个情形。死罪,死罪这个一样,跟大辟一样,就是死罪。

再下来这个是“上古时削木为吏,而今之淳风安在”。

刚刚那个很好玩,画地可以为狱,这边“上古削木为吏”,削木头做为狱吏,就是管监狱的人。相传上古时代,一样民风很淳朴,结果就把木吏放在犯人的家里边,开庭的时候犯人不需要人来捉拿,官吏、狱吏不用到家里边去把这个犯人给抓过去,他就抱着那个木吏到宫廷。你看古代还是很有趣,不用人抓,就直接带那个去开庭。

“唐太宗纵囚归省,古人之诚信可嘉。”

这边记载到,就是指唐太宗贞观六年,十二月的时候,唐太宗释放死刑犯回家,约其来年的秋天再归狱受死。结果第二年的秋天,犯人果真都按时回来了,都没有逃跑的,后来唐太宗就全部赦免他们了。所以这边“纵囚”就是释放犯人,“归省”就是回家去,最后叫他们第二年秋天再回来接受刑罚,结果大家都很守信用,都回来了,这个叫“诚信之可嘉”。

我们再看一下,往下。

“花落庭闲,草生狱静,歌何公治民之简;吏立冰上,人行镜中,颂卢君折狱之清。”

这边讲到的就是“花落庭闲”,我们先看到“何公”这里好了,直接跳到这里讲一下。“何公”就是指何易于。在《新唐书》里边〈循吏传〉,循吏,刚刚我们有一个《循吏传》,还有个《酷吏传》,有没有?酷吏就是比较不好的,循吏就是很好的官员。记载唐文宗太和年间,益昌这边的县令,他担任这边的县令,廉洁爱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诉讼非常的少。百姓曾经就作歌,就说“花落讼庭闲”,花落讼庭,讼庭就是指他断案的衙门闲得很,“草生囹圄静”,草,长满了草,就是长满了草,这个监狱非常的安静。

他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我觉得读到这样子的一个官吏,都觉得令人很竖起大拇指。他就讲到:“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在嘉陵江南,就是县距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当时候的“刺史崔朴”,乘着这个春天的时间自上游,还有好多个宾客,一起唱歌喝酒,泛舟就东下,直出到益昌旁。结果“至则索民挽舟”,就是叫老百姓要去拉这个船。结果何易于就“腰笏引舟上下”,他就把那个笏插在腰间,然后就自己去拉这个船。

刺史惊问他,看到这样的情形,怎么会?怎么你来拉?然后易于就跟他讲:“方春”,刚好,他说正是春天的时候,“百姓不耕即蚕”,不是耕种就是养蚕,“隙不可夺”,这样的时间,你是不能够去夺取人民耕种跟养蚕的时间。“易于为县令”,他就讲,我易于为县令,“当其无事”,我闲闲没事做,“可以充役”。结果刺史跟宾客就跳出船了,一起骑马离开了,这样的情形。读到这个很有趣。

当时候,就是他们来要审核何易于的表现那种情形,结果老百姓非常的生气,就跟当时候中书舍人孙樵,跟他讲说,为什么我们的县令不是打最好的,怎么才得个中上?他说:皇上下诏书,考察各级官员,我们何县令为什么才得个中上而已?然后孙樵就问他说:何县令催缴税赋的情形怎么样?老百姓就回答他说:老百姓不能准时缴税的时候,何县令就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放宽期限。孙樵又问他说:何县令监督老百姓出劳工的工作情形如何?老百姓又回答他说:上级拨款兴修工程,资金不足的,要向老百姓加派,穷人家没有钱,何县令就自掏腰包。孙樵又问他们说:何县令给不给上级送礼?老百姓就回答他说:我们何县令向来秉公办事,根本不做送礼行贿的事情,不做这种事情。孙樵又问:何县令捉捕盗贼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老百姓就回答他说:我们益昌县自从何县令上任以来,多年来没有出过一个盗贼,要抓谁?

结果孙樵听了老百姓的回答,就跟老百姓解释说,他在京都长安,听说考察官员的标准大概有四个:第一个,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催缴税赋;第二个,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征发各种劳工,工就是劳役;第三,是否能够讨得上级长官的喜欢;第四,能否捉拿更多的盗贼。考察县令也就这四点。后来老百姓听了听,就听了孙樵这么讲,就摇摇头,干笑了几声,无可奈何的离开。

这个很特别,何易于,从《史记》到《清史稿》里边,二十六史,到《清史稿》,很少这种县官被写进史书里边,但是他被写进去。当时候修《新唐书》的是欧阳修,可见在他们看来,这个县令的官位虽低,但是他们的作为却事关军国,理涉兴亡,很值得一提的。

然后再看到卢君,“颂卢君折狱之清”,“卢君”就是卢奂,字美轮,唐代滑州灵昌这边的人,玄宗开元很清廉的宰相卢怀慎的小孩。开元二十四年的时候,卢奂出任陕西刺史,玄宗考察卢奂的政绩,大为赞赏,就题词在他的厅堂上讲:“专城之重,分陕之雄”,分陕之雄就是陕州刺史。“人多惠爱,性实谦冲。亦既利物,在乎匪躬”,匪躬就是指不顾自己的自身利益。“斯为国宝,不坠家风”,所以看到这种家风让人很敬佩。

他当时候转任南郡太守,就是在广州那个地方的时候,广州天高皇帝远,但是那个地方奇珍异宝可多了,所以贪吏非常多,肆无忌惮的贪赃枉法。结果卢奂到那个地方之后,严明法纪,大力的整顿。清廉无私,断案非常的公正,所以百姓非常的赞叹他,就讲到了这么样的一句话,他说:“抱案吏从冰上立”,这个我们是讲到后边,“吏立冰上,人行镜中”。“抱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就称赞他和他的下属都很廉洁。站在冰上,就是指非常的像冰一样冰清玉洁,很谨慎小心,然后诉讼的人如同站在镜中,明镜前,会得到公正的审判,这样的意思。所以“颂卢君折狱之清”,折狱就是审理案件的意思,很清明。

最后一句:“虽曰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要知兴平之粱肉,德教为先。”

就讲到,治理乱世的药石以刑罚为重,因为在乱世的时候就是以刑罚为重,乱世的时候,你要再跟他谈仁义道德,大概很难教化。“要知兴平之粱肉”,“粱肉”就是美食,则要以德教为先,以道德教化为先,这样的一个意思。

这段话可以从这边,我们注释第一的“治乱之药石”、“兴平之粱肉”这一句,后汉的崔寔《政论》里边就讲到:“盖为国之法有似理身”,为国的方法就好像理身一样,治理身体一样,“平则养,疾则攻”,平常没事的时候你就要养生,有疾病的时候你就要下猛药,这样的意思,所以做这样的一个譬喻。“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药石就是猛药了,“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粱肉理疾也”,除残,残暴之事,则是以粱肉理疾;“以刑罪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

好,OK。我们这边就讲到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