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叛乱后,始皇帝嬴政是如何处置大秦宰相

吕不韦是战国后期风云际会中的显赫人物之一,是一位具有灵活经营头脑的大富商,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于秦国的社会发展,对秦统一六国事业,作出过突出的贡献,但也犯了政治性的错误,在历史上是一位有争议性的人物。史书并没有埋没吕不韦的功绩。尽管《战国策·秦策》与《史记·吕不韦列传》所记吕不韦事有很大出入,但都没有否定吕不韦的功业,一部《吕氏春秋》流传至今,在客观上也算是对吕不韦一生业绩的赞颂。吕不韦通过帮助子楚回国立为太子,后来又当上了国王,即庄襄王,吕不韦因此当上了丞相、相国,掌握了秦国政权,在他当政的13年期间,根据《史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书记载,办了很多有利于秦国稳定、强大的事情。秦在春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弱国,在秦穆公时虽然一度强盛,并列为五霸之一,但其势力并没有越过关中,不久又衰落下去。直到战国商鞅变法之后,国势才迅速壮大起来,历经惠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四世的武力征服,秦对山东六国已占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商鞅变法时立有“计首授爵”、“尚首功”政策,即在战争中以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以赏军功,这项政策对提高秦军的战斗力,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它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造成秦军在战争中杀戮过重,乃至大屠杀的严重恶果。但吕不韦当政期间,改弦更张,施行“王者之治”,提倡“义兵”。吕不韦所讲的“义兵”,其“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交,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克其国,不及其民,独诛所诛而矣”。“义兵”就是为民除害,而不扰民,更不乱杀人。这样,“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正由于吕不韦提倡“义兵”,放弃了“计首授爵”政策,在他当政的13年期间,除秦王政二年“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外,再没见大屠杀记录,以后尉缭子继续执行吕不韦的“义兵”政策,减少了统一战争中的阻力,使秦得以势如破竹而统一山东六国。古今中外所有国家在制定兴国方略时,都有个收罗人才,重用人才的问题。战国时期形成的养士之风,就是收罗人才,争取人才的体现。所谓战国四公子都是以养士之名而收罗人才的代表性人物。据《史记》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各养客数千人,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各养客三千人。四公子养士既是为培植他们个人的权势,也是为本国收罗人才。吕不韦在当政后很仰慕四公子养士之风,认为以秦国之强,而不养士感到耻辱。于是“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遂组织其宾客,各著其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吕氏春秋》。吕不韦招致宾客三千,不仅仅是为了编一部《吕氏春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一语道破了其真实目的:“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包括编写《吕氏春秋》在内,都是为统一天下服务的。事实上吕不韦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了,如提倡“义兵”扭转了秦统一战争的形势,吕不韦招致的宾客中,有一位荀卿的高足上蔡人李斯,后来当上了秦始皇的廷尉、丞相,他实际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的执行人。据此而说吕不韦是秦始皇统一的奠基人,是并不过分的。至于吕不韦的“大过”就是不该把无德无才的嫪毐[làoǎi]推上政治舞台,扰乱了秦的政治稳定形势,并给秦始皇嬴政独揽政权,打击相权,消灭吕不韦势力找到个绝好的机会。下面贴一段百度百科~嫪毐[làoǎi](?-前年)是我国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吕不韦之托伪为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因而倍加宠信,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假父”。前年,嫪毐发动政变,嫪毐大败而逃。嬴政下令将嫪毐车裂,其宗族被灭绝,死党20人被枭首示众,宾客都被流放蜀地。在谈嫪毐叛乱事件之前,必须先谈一谈吕不韦、赵姬与秦王政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历史上从来就是一大疑案。《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在邯郸结识子楚,并出千金为子楚去秦活动,买通华阳夫人,使子楚归国后得立为太子,后又继位为王(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得以入秦为相,均属史实,无可怀疑。至于吕不韦献赵姬与子楚,这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战国时期,本属平常之事。由于吕不韦与赵姬有过主、妾关系,因此赵姬成为寡居的太后之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也是可以理解之事。但在秦王政年龄渐长之后,吕不韦为避祸,向太后推荐“大阴人”嫪毐。马非百先生在《秦始皇帝传》的注文中,根据《战国策·秦策》没有记载赵姬事,和《史记·吕不韦列传》关于赵姬“至大期时生子政”的记载,根本排除吕不韦献赵姬给子楚(秦庄襄王)及吕不韦是秦王政亲父之说。总之,随着嫪毐叛乱事件的发生,吕不韦的相国大权便被始皇帝剥夺。叛乱的平定,就为秦王政罢免吕不韦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于是秦王下吏治(嫪毐),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至此秦王政收回王权,打击相权的目的已完全实现。秦王政最初处置吕不韦时,大概只想罢相夺回政权,而不想致吕不韦于死地,所以让他回洛阳封地以终天年,但吕不韦回洛阳后余威尚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仍去拜请吕不韦,这是秦王政不能容忍的,于是就给吕不韦下了一道诏书。责问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并逼令吕不韦“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见诏书后,知秦王政已恩断义绝,徙蜀后也难免一死,遂饮鸩自尽,一代名相,以其功高不赏,而含冤九泉。对于吕不韦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宾客们不顾杀身之罪,把吕不韦收葬在北邙山下,至今墓冢完好,仍以岿然的气势,供人瞻仰。名相吕不韦确实是对秦国发展以及国家统一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只要排除某种偏见,吕不韦功大于过是可以肯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6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