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可读之二百六十四期

之二百六十四期

谭天鹏

作品年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秦中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一丘:语出《晋书·谢鲲传》。指隐居山林。

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便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

东林:指庐山东林寺。

黄金燃桂尽:《战国策·楚策》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这里喻处境窘困。

评:这首诗是孟浩然科举失败,困居长安时所写,与《岁暮归南山》《留别王维》应该是同一时期所作,感情大体一致。孟浩然写给居住在秦中的一位法号是远的僧人,他是孟浩然的朋友。表达了诗人在生活困顿情况下,思念家乡和朋友的悲凉心境。

首联,“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诗人表达了隐居的愿望。古人以“一丘一壑”代指隐居之所。黄帝曾经对容成子说:“吾将钓于一壑,栖于一丘。”孟浩然一直想做个山中隐士,但是做隐士也要有生活来源。得有一座山吧,那么买山的钱从哪里来呢?于是,就想出来做官,攒点积蓄,作为买山之资。然而他名落孙山,所以就只能“苦无资”了。首联就颇为凄苦,读起来令人心酸。孟浩然与王维交好,肯定是非常羡慕王维的辋川别墅的,可是一想起买一座山需要昂贵的资金,不禁感叹囊中羞涩了。

颔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承接上文,讲来到长安城本来就不是诗人的心愿,只是来考试看看能不能中个进士,当个一官半职。攒钱买一座山,造一座别墅,过上半官半隐的生活。这就和上面的“三径苦无资”契合了。孟浩然可谓大唐的“北漂一族”,在长安城事事不顺心,就更加思念家乡和远方的朋友。这里用了东晋高僧慧远和陶渊明的典故,东林精舍是慧远的禅修之所,而同是山水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和慧远交好,这里孟浩然将自己比作陶渊明。将自己的朋友“远上人”比作慧远,恰好他们的法号都有一个“远”字。所以这一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组织也很巧妙。

颈联,“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诗人具体描写自己在长安是如何困顿难行的。有个成语叫做“食玉炊桂”,比喻繁华都市的生活费用是如此之高。王维在《送丘为落第东归》也说“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意思也差不多。孟浩然进京赶考,这时候身上带的盘缠可能已经用光了,而在长安生活成本又太高。唐朝诗坛前辈顾况曾经取笑白居易的名字,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长安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其物价水平、生活压力应该不亚于今天的北京、上海。可惜孟浩然落榜了,做官的事情也落空了,原本还有一点雄心壮志,现在一瓢冷水泼来,只好铩羽而归了。

尾联,“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诗人本来就是失魂落魄之人,日暮途穷,再加上凉风吹起,蝉鸣阵阵,怎能不让人更加悲伤?用两句写景,来结束全诗,让那无尽的哀愁在余音袅袅中结束,这样更显得意味无穷。而且这两句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直抒胸臆。我们仿佛能在脑海里想象出一个黄昏,诗人站在晚风中,听着蝉声独自悲伤的情景。这就使得诗人的情感在读者心中具体化了,从这里也能看出孟浩然率真的性格和爽朗的诗风。而这种形象是诗人和读者共同营造的。诗人创造形象,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再还原,这就是诗人和读者跨越千年的交流。这就是读诗的魅力和享受。

这首诗可以和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留别王维》《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并阅读,方便我们增加理解。孟浩然科举失败,困居长安,生活难以维持,只能继续回家隐居。这时想起了远方的朋友,于是寄信表达了心中的愁苦。前四句表达了隐居的理想,他对做官其实并不是特别热衷,进京赶考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一官半职,增加收入以赚取买山之资。并以陶渊明和慧远来比喻自己和这位“远上人”,可见都是高人。接着写自己穷困潦倒的具体情形,盘缠用光了,身体也逐渐衰老,心气也消磨殆尽了。最后用一句白描写景结束全诗,含有无尽的悲哀,显得余味无穷。

到此,第二百六十四期就写到这里,咱们下期再见。

外宣:龚当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