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第65章触龙说赵太后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好白癜风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触龙说赵太后》

公元前年,赵惠文王死,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赵太后就是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古文观止第四卷第9篇《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赵策

先说触龙这个名字,在过去一直是有争议的,他在各种典籍中的记载也不同,有说触詟(zhé)的,有说触龙的。后来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件帛书,里面有一部分内容和本文高度重合,其中有一句“左师触龙言愿见”,算是把一桩公案了却了,是触龙。这触詟(zhé)是怎么来的呢?大概竹简是竖着写的,龙和言写的太近,就被误认为是詟(zhé)了,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字和字之间距离很远,所以分的比较清晰。赵太后,他是赵惠文王的妻子,赵惠文王大家都比较熟悉,是搞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的儿子,完壁归王、渑池之会、将相和等故事都是他在位时发生的,当时赵国经武灵王的军事改革,战斗力强大,赵惠文王人又靠谱。又有平原君、蔺相如、赵奢、廉颇等一众能臣辅佐,所以国力强盛。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但他命不长,四十多岁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年幼即位,难以服众,所以群臣请求赵太后听政,辅佐孝成王,史称赵威后。注意威不是谥号,而是君的意思,是说赵太后能够行使君权。▲赵太后谱系1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太后刚刚执掌国政,秦国抓紧时间攻击,明显是欺负孤儿寡母。

赵氏求救于齐。

赵国向齐国人求救。这时韩、魏、楚不是被秦国打废就是被秦国打残了,能帮助赵国的只有东方的齐国。赵氏,这里的赵氏并不是指赵太后,这里指赵国。古代妇女称某氏,是娘家姓+氏,比如《郑伯克段于鄢》中姜氏,是从姜国娶来的女子,娘家姓姜,所以叫她姜氏,而郑国是姬姓,没有叫她姬氏。古之氏不仅可指妇女,亦可指一家族。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长安君是赵威后的小儿子,赵孝成王的弟弟。齐国人说:必须让你们的长安君过来做人质,我们才能发兵救援。这倒也正常,本来赵国和齐国是冤家,让我帮你,你是不是要拿出点诚意来呢?齐国为什么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因为他们知道赵太后是很宠爱她这个小儿子,将来不太可能违约,比较有保证。

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谏。

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进谏。赵惠文王四十多岁就去世了,赵太后估计年纪也不大,他们的长子孝成王尚且年幼,长安君年纪应该更小,而且赵国“抑强齐四十余年”,两个国家干了四十多年的仗,那是有血海深仇的,真把儿子送过去,齐国人转头拿小朋友来衅鼓怎么办?所以赵太后不肯,也是出于母性的本能,没什么问题。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三十多岁已经自称老妇了,毕竟那个年代人们十五六就结婚,不到三十可能就当奶奶了,而且人寿命也短,自称老妇也没问题。赵太后和群臣说:谁再说拿长安君做人质的话,我就往他脸上吐唾沫。赵太后也有意思,不说砍头,不说灭族,而说往脸上吐唾沫,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赵太后知道这件事情对赵国有好处,进谏的也都是忠臣,不能杀,所以只能用这种气急败坏耍赖的招数了,这个姐姐还是挺可爱的。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2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这一句就是根据马王堆帛书中内容做的更改了,不再说“左师触詟(zhé)愿见太后”。左师是个官职,在赵国好像是个名誉头衔。左师触龙说:我去见太后,我不怕被吐唾沫。

太后盛气而揖(xū)之。

这里有个问题,揖,作揖,表恭敬的姿态。既然怒气冲冲,而且又是太后,地位比触龙高,而且此时触龙还没有到,怎么还要做出一副恭敬的姿态。揖之应为胥(xū)之,《史记》中解释胥为湏(xū)也,湏(xū)在古语中是等待的意思。《诗经》中说“人涉卬(áng)否,卬须我友”,人家都涉水过河了,我却不过去。我要等待我的朋友。卬是第一人称我,这里的须同湏,等待的意思。

▲揖字可能的演变

揖:应为“胥”。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触龙见赵太后章》和《史记·赵世家》均作“胥”。胥通“须”,等待。赵太后早就知道这老头要来,大概也猜到他是来挨骂的,就在那里气冲冲的等着他,这一句很有画面感,你不要把赵太后当老太太看,人家年纪不大,你想啊,一个身着华美宫装的御姐鼓着腮帮子撅着嘴,气呼呼的等着你,这个画面。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趋,小步快走,这是臣子见国君的礼节。但前面又加了一个徐,慢慢的。蹒跚着小步快走。谢,谢罪。为什么呢?

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

曾是加强语气的,窃是自己的谦称。老臣腿脚有病,实在是走不快,已经很久没来拜见您了,我自己原谅了我自己,毕竟脚有病嘛。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也,故愿望见太后。

但又害怕太后您玉体欠安,所以希望来看看您。

太后曰:“老妇恃(shì)辇(niǎn)而行。”

赵太后说:我腿脚也不太好,出门靠坐车。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平常吃饭怎么样?量有没有减少啊?得无……乎,固定句式,可表反问,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鉴物之情,得无异乎?(能不异吗?);另一种表达推测,如《荀子》:夫少正卯,鲁之门人也。夫为政而诛之,得无失乎?(该不会杀错了吧?)。这里表推测,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曰:“恃粥耳。”

赵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少益耆(shì)食,和于身也。”

触龙说:老臣我近来也没什么胃口,就让自己勉强散步,一天走个三四里地,现在稍微能吃下一点东西了,这对身体有好处。

书上一般注解:少(shāo):稍微,略微,副词。益:增加,动词。耆(shì):同“嗜”,喜爱。耆食:喜爱吃的食物。和:和谐,这里是舒适的意思。我经过锻炼以后,渐渐喜欢吃一点东西了。

少益:稍稍,渐渐。少和益都有渐渐的意思。《史记·西门豹治邺》:城中益空无人。这里的益应该是渐渐的意思,不应该是更加。城里本来就没人了,怎么会更加没有人了。城中渐渐没有人了。所以这里的少益是渐渐的意思,没有更加的意思。

和于身也。书上一般注解,和,和谐,指舒服。和于身,对身体来讲是舒适的。这里应该是知于身而不是和于身。扬雄《方言》: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间,或谓之知。知指身体痊愈的意思,身体恢复好了。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和在这里应该是一个误字,帛书原文作“智于身”,智同知,知,愈也。知于身是说有益于身体,使身体痊愈。

太后曰:“老妇不能。”

赵太后说:我是老太太了,走不动了啊。

太后之色少解。

赵太后面色稍微缓和下来了。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一个老头腿脚不利索,还弯着腰抱着手努力快步往前走,过来挨骂,你要是赵太后是不是本身也会有点于心不忍。结果他还没提你料想的那件事情,而是各种寒暄,关心你的身体,你那一肚子火气还能爆发出来吗?赵太后盛气而揖的气势一下就被打没了。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3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shào),不肖(xiào)。

贱息是称自己的儿子,也是谦称。舒祺是小伙子的名字。触龙接着说:老臣的儿子舒祺年纪最小,没什么出息。息,儿子。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