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一书形成与我国战国早期,是如今品评春秋战国各类人物的史料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具备相当不错的文学底蕴。
其中,这部巨制对于战国时代为各个诸侯国出谋划策的策士有着多方面的描写。与人们平日里的印象不同,战国的策士形象多种多样。他们可能是孔武有力的尚武之人,也可能是足不出户的韬略之士。
一、单一型策士形象1、豪侠
战国策士中豪侠们在那个追名逐利的时代绝对是最耀眼的流星之一,如盖聂、荆轲等等,相比于那些在诸侯身边运筹帷幄的智士,他们更多的是这些计策的执行者,往往具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凉。
《战国策》对他们其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文学意味更加浓厚,这就是士人从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期人性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与单一性的这种冲突。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或者说站在道德的评判点,人们往往倾向的是对豪侠侠义的向往,但却忽视侠义背后策士本身的卑微,即为何在功利的时代他们身具才华,却没有用武之地,兼具报国志向却壮志难酬。
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其原因归结于时代,归结于战国本身的动荡,却忽视了豪侠的价值选择,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寄托,而这一点却是豪侠最为闪光的地方。
对豪侠的评价自古就是褒贬不一,但是后世的许多人却十分向往其生活,推崇其不畏生死的壮举,很多的时候人存在的价值不就是体现自己的意义,其无关乎生命的长度,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也是一种价值体现。
2、门客
战国策士中还有一种策士存在,他们就是门客,其实也称之为食客,他们主要是没有固定的收入,只能依托于有权势的贵族,比如战国四公子,吕不韦等人。
这些贵族门下就有不计其数的门客供他们驱使。门客作为策士的一种类型,只是因为其品流比较低,很难有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一旦有合适的机遇他们就会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主上出谋划策,解决难题,在整个策士群体中获得一席之地。
二、策士的阶层不仅如此,战国策士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甚至可以说整个士阶层都有等级,其实典型的例子就是从《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可以得知,冯谖的人生发展轨迹经历了四个过程。
1.孟尝君与冯谖
从刚开始的左右贱之,而让其“食以草具”这是冯谖与孟尝君的第一次交锋,可以大胆推测,当孟尝君问其爱好、才能时,冯谖用“无好、无能”进行搪塞,其实最为主要的是主客之间的一次测试,也是冯谖对孟尝君的品性与人格的窥探,孟尝君用笑而受之的“诺”结束了第一次会面。
一个“笑”字含义无限,最简单的解读其实就是冯谖落魄需要一个收容之地,孟尝君有养客之名,达成收容与被收容的关系;解读深一点,冯谖的无好与无能的回答不卑不亢,其实已经让孟尝君印象深刻,那就先姑且笑之以观后效。
后三次冯谖用三次弹铗而歌的方式进行了有声的表达,食无鱼而歌,结果是“食之,比门下之客”,出无车而歌,结果是“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三歌无以为家,孟尝君给其母保障。
从这四次的交锋可以看出从刚开始的试探,到三次弹铗而歌,食物、出行待遇不断提高,尤其是老母的保障更是解决其后顾之忧,所以才有后面的冯谖不复歌,并为其设计狡兔三窟之策护其周全。
从这个例子可以反映出,门客在战国时期的这种等级差异以及才华与待遇的匹配,说明士人生存处境的艰难,智慧与技能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
2.依附关系
门客与所属的贵族集团是一种依附关系,但精神上则渴求建立知己对等关系。贵族给予其生活上的保障,门客则是用自己的才能为主人尽力,在大多数门客的心中,他们尽忠的对象是单个的个体,国家概念在他们眼中意义不是很大。
此外,假使门客得到某个贵族的优待,门客就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知己情怀,为报答这份知遇之恩而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其中冯谖为孟尝君计划狡兔三窟之计足以说明门客的这种特质。
因此,很多时候士人很难做到理想与现实完美的融合;但是,一旦有机会得到赏识,他们就会迫切地希望与主人建立一种精神上的对等关系,或者说物质上的卑微在精神的赏识下能够协调,进而对这种知遇之恩就会感恩戴德,为其付出一切,其中包括他们珍视的生命。
三、复杂型策士形象1.谋而后动
谋士必然离不开一个“谋”字,善于谋划,有远见卓识,能够运筹帷幄是谋士必须具备的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的分析局势并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就,聪明善辩,工于心计,富有非凡的智慧是谋士的典型特点。
如果说君王是执政者,那他只能是政策的施行者,其背后往往有才智非凡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君王的作用就是拥有选择不同谋士的权利,而谋士才是左右局势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例如田子方、段干木是杰出的人才,但是谋士可以将这样的人才汇聚到一起为特定的君王效力,这就是谋士的厉害之处。
在《战国策》中,这样的谋士很多,比如苏秦、张仪这种一怒天下惧的士人,还有一群谋士同样用自己的智慧搅动战国风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陈轸、公孙衍、范睢。
2.高士
高士,顾名思义,其实就是策士中的部分道德比较高尚之人,主要是他们在名利上的热忱相较于张仪等人会淡一点,他们身上的特点就是看淡名利,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
因此,高士的定义指的是为国家出谋划策,在献策成功之后选择功成身退的这种类型。鲁仲连就是其中的典型,尤其是秦国包围赵国的邯郸这样危急的时刻,其能够挺身而出,足见其品性的高洁。
其事迹主要见于《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公元前年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此时作为同盟的魏国畏惧秦的强大而迟迟没有支援赵国,同时还干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暗中派遣了将军辛垣衍希望赵国臣服于秦国。
此时鲁仲连恰巧游历于此挺身而出去见平原君,并与辛垣衍展开辩论,使其不敢“复言帝秦”,间接增加了赵国抗秦的决心和勇气,最终解决赵国的危机。平原君赐之千金并有封侯之赏,但是鲁仲连却用一句“有所取”乃“商贾之人”拒绝。
在鲁仲连看来,当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天下的士人都应该挺身而出,解决混乱与产生的问题,这种士人胸襟本身就令人佩服,在战国这个尚利的大环境下,他能够轻视金钱与权力,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一类型的策士,他们其实在道德层面上更加的具有闪光点,一方面是他们身上有民族责任感,深明大义具有高尚的情怀,他们可以不出来做官,但是一旦国家有危险有困难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义不容辞的挺身而出,这是一点。
二是他们身具才华,有很高的智谋,对时局的把握很全面,很多时候能够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旦君王向他们请教的时候,他们一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在所不辞。
三是他们还具有当时策士缺少的一种情怀,面对荣华富贵他们可以选择淡然面对,当自己的主张被君王了解后,更多的时候他们把选择权交给了执政者,决策权他们从没有想过去左右,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他们内心十分高兴,最后功成身退。
反之,则是明哲保身的战国策士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气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在这片天空中放肆地渲染,形成新的士人气象,使其更加的丰富有趣。在这个充满机遇与可能的时代,只要拥有才华就有可能占据历史的一席之地,这本身就是一件幸事。
结语在《战国策》中品读这些策士的言行举止,想象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进而学习其语言艺术,这本身就是一场文化上的饕餮大餐。此外,这与当代智囊团有许多相近之处,亦可从中借鉴经验,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对战国策士形象品评就具有了学术性和社会性的双重价值。
《战国策》中描写了几百个人物,其身份各不相同,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且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展现了不同类型人的不同生活,其广度和深度是当时其他著作无法相提并论的。
其中策士是战国最为突出的人物,也是书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有智谋,更有才华;不仅有勇气,更有胆识;不仅有自我,更梦想拥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