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会陷入这种焦虑:
读了许多书,依然脑袋空空。
每天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老板的重视。
成天忙东忙西,但业务量也没见涨。
明明已经很努力,但人生依然没有什么改变。
周岭的《认知驱动》中提到一个观点,许多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喜欢走习惯养成路线。
比如,每天阅读、早起健身,因为简单易执行,且没有严格的标准和时限。
但真正能让你快速成长的,其实是打造技能,它的好坏全由外界评定。
只有得到外界的反馈,才能知晓这门技能是否被别人所需要。
需要的人越多,价值就越高。
就像学习一样,学的好不好,只有考了才知道。
老话说过,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想要得到什么,先要想想自己能够给予别人什么。
战国策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位国君,不惜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过去了,仍一无所获。
于是,一位侍臣自告奋勇请求去寻找。
不久,侍臣打听到某地有一匹千里马。可是,当他赶到的时候,千里马已经死了。
侍臣觉得很惋惜,但仍用五百金买下了马的尸骨,带回来见国君。
国君大怒,大声斥责他,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这不是白费了五百金吗?
侍臣不慌不忙道,国君请息怒,您重金买下马骨的消息,已经传扬了出去。
大家都知道您是爱马之人,难道还怕没有人送马上门吗?
果然,没过多久,国君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许多人想要达到某个目的时,总是先想到“我想要”,却忽略了“我能给”。
殊不知,只有当你能够给予别人有用的价值时,别人才会回报你。
作者周岭也是受益者之一。
他曾在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免费为读者提供成长咨询。
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积累了大量的案例。
以至于后来写文章时,他能够直击读者痛点,并且给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慢慢积累了自己的影响力。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其实,利他就是利己。
当我们打造技能时,试着以他人之需为出发点,去学习对别人有用的技能。
再通过这门技能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我们才能成为别人需要的人。
需要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
就像存钱一样,在输出的同时,也要大量的输入新的知识。
只有当新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才能让我们越来越有价值。
来自农村的王慧玲,本来应该和许多底层女孩一样,初中毕业,进厂打工,20多岁就嫁人生子,从此和自己的母亲一样,浑浑噩噩的过一生。
然而,倔强的她,并没有走自己母亲的老路。
中专毕业以后,她只身来到上海,起初只能寄居在小学同学的亲戚家里,靠着给别人洗衣做饭换得容身之所。
后来,她来到一家日料店打工,开始自学日语。
25岁拿到了日语一级证书,靠着一口流利的日语,赢得了一个在日企工作的机会。
30岁,她又开始学英语,慢慢的可以和别人用英语交流。
32岁又学了插画,成为一副画可以卖到上千元的插画师。
38岁的她,在网络平台做自媒体,开始自己创业,还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变成了畅销书。
后来,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Peter,两人在上海一起养猫、一起开公司创业、一起环游世界和追寻梦想。
一个来自农村的底层女孩,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的原因,因为“新知”永远是增加价值的有效砝码。
如果我们缺少这种理念,很难获得独特的能力和价值优势。
许多人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工作经验。
但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让我们变得懈怠,错把经验当成了知识,不再主动学习,久而久之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想要在某个专业领域脱颖而出,就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行业的新知,让知识优化,才能为他人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进而在如今残酷的竞争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认知驱动》中提到:
飞机、高铁让人走的更快;手机、电话让人听的更清;互联网则让人的“复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使一个人的价值发生了巨变。
网上有一位宝妈,因为全职带娃没有收入,慢慢变得焦虑。于是决定利用空余的时间去公园给小朋友们画妆。
与其他的化妆师不同,她将孩子们的脸当作画布,用彩绘把她们画成了狐狸、蝴蝶等,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
但每天无论再怎么画,时间和收入也是有限的。于是,她将自己画画的过程拍成视频,放到网上,取名叫“神笔马兰”。
这些视频给她创造了点击量,赢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