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讲读唐雎不辱使命

利用时间空隙读读古文,培养点兴趣,增加些积累。

10:33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传统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书中一部分内容缺乏历史依据,与其说是历史,实则只是文学故事,当然,语言以及逻辑相当精彩,有较强的文学性。另一部分则文采稍逊,却依托历史事实,对研究战国历史有着较大的史料价值。

《唐雎不辱使命》文学性强而缺乏历史真实性,古人的评价有同感,例如金圣叹评价“俊绝、宕绝、峭绝、快绝之文”,清代唐德宜评价“慷慨而谈,令人心开爽目”,清代高嵣评价“凛凛有生气,读之快意,不必论其事之有无”,清代余诚评价“妙人妙事妙文。其事之有无,殊不可靠”。

因此,本文的讲读,咱们先对文章有个定位,那就是专注于文学性方面的欣赏。但可以和小朋友们聊聊原因,引导小朋友读书时多一点思考。可以从两个方面稍做解读:

一是大背景——

秦在公元前年灭韩、年灭赵、年灭魏、年灭楚、年灭燕、年灭齐统一天下。唐雎出使是公元前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这个时候秦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易取得安陵,而把重心放在持续两年之久并且先败后胜的灭楚活动中——这就是唐雎出使的背景,大概也是秦王色挠,长跪而谢的真正原因。

二是小细节——

公元前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刺杀秦王,藏匕首于地图中,事败被杀。也就是说在唐雎出使的两年前,秦王已经经历过了荆轲刺杀事件,而且那个时候,荆轲都是不可能允许带武器面见秦王的,所以才把匕首藏在地图中。两年后的唐雎更不可能佩剑见秦王,乃至在秦王面前“挺剑而起”。

说清楚了原因,继续明确本文讲读的切入点,以及阅读方法。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人物对话,文章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本文的讲读定位如下:

文学角度—人物塑造—语言描写。

方法——从对话中揣摩人物心理及形象特点。

同时,强调重方法而结论多样,同样的对话细节引起读者不同的思考感悟是很正常的,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要鼓励大家读书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