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云轲
在热播剧《大秦赋》中,赵国公子赵偃钻窟窿打洞、耍尽诡计,将时为太子的赵佾赶到秦国为质子,自己得以上位,进而登上了赵国的王位。以赵偃的资质能力,显然远不如哥哥赵佾,他的上位,导致了赵国败亡速度加快,也为秦国统一天下节省了时间。
一、赵孝成王之子春平侯“赵佾”
赵佾、赵偃,皆是赵孝成王的儿子。从《大秦赋》中赵偃称呼赵佾为二哥可以得知,赵佾、赵偃皆非赵孝成王的长子。这一点是有历史依据的。《史记·赵世家》说,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太子死”。
也就是说,早在赵孝成王十年之前,赵国就已经册立了太子。这位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的太子在邯郸保卫战刚刚结束后不久,死了。这位太子很可能是赵孝成王的嫡长子。其后,才轮到赵佾继立为新一任太子储君。
其实,历史上赵孝成王册立的第二位太子应该是春平侯,也就是后来的春平君。但是,这位在赵国晚期历史上发挥过一定作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春平侯,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具体的名字。剧中人物赵佾的原型,便是春平侯。至于春平侯的名字是不是赵佾,就难说了,《大秦赋》中叫他“赵佾”,只是编剧臆想硬造罢了。
战国时期,列国的封君爵位,有“君”、“侯”二等制,“侯”高于“君”。诸侯国公子们的封爵号,一般情况下是君,而春平侯的封爵,说明他在国内地位不一般。
至于这位春平侯是何时被册立为太子的,无法找到确切记载,可是,应不晚于赵孝成王十八年(前);而且,他不仅是赵国的太子,还做过赵国的相邦。据《战国策》,在赵孝成王十七年(前)的时候,春平侯已经是赵国的相邦了。作为相邦,这年他的年龄应该不会太小,至少也有一二十岁了。第二年,即赵孝成王十八年(前),“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史记》),同时,赵将延陵钧攻伐燕国。赵国避免两面作战,只好同秦国议和,身为太子的春平侯到秦国为质子,紧随其后去的,还有一个赵国王室平国君。
至于春平侯去秦国做质子,是不是如《大秦赋》所演绎的那样,郭开、赵偃定计,毛遂发挥过重要作用,则不可知。剧中所演绎的,很可能只是一种猜测,没有什么具体可信的历史依据。
二、赵偃上位,赵国败亡加速度
春平侯入秦时,赵孝成王的年龄大约四十露头。四十岁,在今天还可以说是年富力强的人,可算比较年轻;可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经算是中晚年了,犹如现今的豫东农村,年过四十岁的男人就是爷爷辈的人了,会被人称呼为“老头儿”的。
赵孝成王继位时大约二十出头,最初由母亲赵威后辅政,母亲辅政二年死了,他才得以亲政,有平原君、平阳君、廉颇、蔺相如、赵奢、虞卿等能臣辅助,国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可是,紧接着,一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加上邯郸保卫战,前后五六年,将赵国予以重创,国势衰落,国力大减。赵孝成王本人也深受其害,不过他并未因此而彻底颓废,而是力图振作,所以晚年在对燕国、秦国的战争中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赵孝成王的祖父赵武灵王活了四十六岁,父亲赵惠文王活了四十三岁。所以,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应该明白自己来日不多了,可是他疼爱的儿子春平侯在秦国为质,公子赵偃又入不了眼。
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可能会想方设法通过外交途径,将春平侯从秦国接回来。可是,赵偃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又岂肯善罢甘休?他肯定会千方百计地阻挠春平侯回国的。这里面,不排除赵偃等人买通秦国吕不韦等人,阻止春平侯从秦国回国的可能,甚至做最坏打算,就算秦国放其回国,也要采取手段,决不让他回到邯郸城。
就这样拖着,干耗着,到赵孝成王二十年(前)发生了一件大事:秦军进攻赵国,占领赵国的故都晋阳(今太原市)。晋阳,在赵国有着重要战略位置和政治地位,它的失陷,让赵孝成王感到愧对祖宗,打击很大,不久就病倒了。
到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赵孝成王赵丹崩殂了,活了大约四十四岁。赵孝成王没有等到太子春平侯回国,便急匆匆地走了,而赵偃可能是在父亲万般无奈之下册立为太子的,也有可能在父亲死后,他自行登位的。无论如何,赵偃继位了,夙愿得偿。
赵偃继位后,信用郭开,又用乐乘去替代廉颇,结果廉颇怒而攻打乐乘而逃离赵国,乐乘从此以后也不知所踪。至此,赵国一下子失去两员战将,损失很大。赵偃又宠信倡女及其所生儿子公子迁,将嫡公子赵嘉废弃,以公子迁为太子,国势日衰,使赵国加速度灭亡。
三、赵国改易太子传统
战国时期的赵国,有改易太子的传统。特别是赵武灵王之后,改易太子几乎成为家常便饭,但是有的是因为太子病死,不换不行,有的则事出非常。
赵武灵王本有太子赵章,是他的结发妻子韩国公主所生,是正儿八经的嫡子。但是,赵武灵王的正妻韩国公主死后,他又喜欢上了一个妃子吴娃,立为王后,生下了赵何、平原君等人,就改立赵何为太子,赵章被废为安阳君。后来,赵武灵王又将王位传给赵何,赵何继位为赵惠文王。见废太子赵章向比自己小许多岁的弟弟赵惠文王行礼,赵武灵王心有不忍,就想册立公子章为代王,将赵国一分为二。分裂国家,是举国上下皆不允许的,是逆时代潮流而行的,注定失败。所以后来才有沙丘宫变,赵武灵王和公子章死于非命,后果何其惨重!
赵惠文王最初有太子赵悝,见于《庄子·杂篇·说剑》篇。太子赵悝见父亲沉迷于击剑术,不理朝政,深感忧虑,请出庄子劝谏。可见,赵悝还是很有智慧的。但是,不知道为何,后来改立公子丹为太子。很有可能是,赵悝在那一年的“大疫”中病死了。公子丹为太子这一年,是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前)。
赵孝成王时期,先后册立二位太子,一个是不知具体名号的长子,于赵孝成王十年(前)时死了。这一年赵孝成王三十多岁,太子应该有十来岁了。太子死后,赵孝成王的儿子春平侯逐渐取代了他的地位,后来被册立为太子。太子春平侯入秦为质后,公子赵偃趁机拉拢群臣,最后取而代之,继位为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有贤公子赵嘉,初为储君,母亲是赵悼襄王正妻。公子嘉母亲死后,赵悼襄王改立倡女为王后,史称赵悼倡后,她生的儿子赵迁被改立为太子,公子嘉被废弃。赵迁继位为赵幽缪王后,母亲赵悼倡后和从秦国回国的伯父春平君(即春平侯,《大秦赋》中的赵佾),还有郭开等人沆瀣一气、胡作非为。最可恶的是郭开,见国家危亡形势无法逆转,竟然甘心充当秦国走狗,当起了卖国贼,大力协助秦国灭亡赵国。春平君,从早年的有志青年,回国后意志消沉,也做起了卖国贼的生意,与秦国勾结,为自己留后路,还自甘堕落,与兄弟媳妇赵悼倡后走到了一起,生成了邯郸城街头巷尾谈论的极大丑闻。
若是确因事出非常,比如太子病亡或太子触犯大法不可赦免,改易太子无可厚非;但是,如赵国的几位国王,特别是赵武灵王、赵悼襄王轻易更改太子储君,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至于赵孝成王是不是改易太子,将春平君(《大秦赋》中的赵佾)改为赵偃,现在存疑,赵悼襄王改易太子公子嘉为公子迁却是实锤。太子以庸易贤,这是赵国败亡的加速器,导致赵国加速度灭亡。
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90余万字。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深读《红楼梦》: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消长图
人性的良知:史上唯一的处女皇后,死后民间为何为她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