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北宋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火爆荧屏,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明兰”在封建礼教中的传奇奋斗经历。这部剧制作精良,十分贴近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情,特别是剧中以“官家”称呼皇帝,出乎很多人意料!
我们古代社会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最常见的是“皇帝”,除此之外还有“大王”“皇上”“陛下”等等,有的是历来通用,有的是流行于某几个朝代,其共同点是都能充分体现出最高统治者俯视天下、疏离于万民的尊贵地位。然而唯独宋朝的皇帝选用了“官家”这个即随和又亲民的称谓,让后世人倍感意外。
一、皇帝都是人上人
我国古代对皇帝的称谓有很多讲究,在每朝每代都有严格的规制,对在位皇帝和已故皇帝称谓大不同。
1.我们常用皇帝的身后名
后世对已故皇帝的称谓大概有四种类型:一是谥号,根据皇帝一生的功过以特定的字眼加以概括定论,始于周代,比如“周武王”“汉武帝”等;二是庙号,是其牌位立在太庙里与祖宗排座次时所得到的“编号”。
盛行于唐至明代,一般开国之君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宋太祖等,建设国家有功的被称为“宗”,比如“唐太宗”“宋仁宗”等;三是年号,明清时期几乎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历史上便以年号指称皇帝,比如“永乐大帝”“康熙帝”等等;四是帝王的名字,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夏商及以前,有“神农氏”“启”“少庚”“帝辛”等等。
2.对面不能呼“皇帝”
对在世帝王的称呼也很多,也会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根据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表明,夏代可能称“后”;商代称“帝”,比如“帝辛”;周朝开始对君主称“王”“天子”,春秋战国改称“天王”“皇王”。秦王嬴政一统天下,从“三皇五帝”中取二字,自称“始皇帝”。
现在我们常说“某某皇帝”,但在古代这是大忌,一般只有太上皇、皇太后可以叫皇帝,臣子百姓普遍只能称“皇上”“圣上”。《战国策》开始将秦王嬴政称为“陛下”,此后到唐代都可当面叫皇帝为“陛下”。西汉还称皇帝为“县官”,东汉至魏晋时期称“国家”,唐代也称“圣人”“主上”,宋朝称“官家”,元朝称“大汗”,明朝称“万岁爷”,清朝前期称“大汗”,入关后称“万岁爷”“主子”。
臣下对皇帝的称谓几乎都彰显着皇帝的至高地位和臣子对皇帝的崇敬与顺服,唯独宋朝的“官家”这一称谓更加世俗化。这样的“接地气”的称谓显然不符合皇家的高贵气派。这样叫是因为宋朝统治不够权威,还是宋朝的皇帝们放下了身段?当然不是,这只是一种“以退为进”“欲扬而抑”的统治策略,被赵宋统治者玩得炉火纯青。
二、世异时移,称谓变矣
用“官家”一词指代政府出现很早,《汉记》《三国志》《晋书》中都有记载。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皇帝更迭频繁,史料多有将割据政权的皇帝称为“官家”的记载。
1.“官家”是怎么叫起来的
陈桥兵变后,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建立宋朝,为曾经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加官晋爵。这些武将并没有完成从“兄弟”到“臣子”的角色转换,表现得既散漫又目无法纪,考虑到还需仰仗这些人稳固政权,赵匡胤一边忍耐,一边放低姿态旁敲侧击:尔辈要做官家者,可杀我而为之。
赵匡胤以曾为武将时时常用的“官家”自称,迅速拉近了与武将的关系,一面玩笑一面威胁,一面指皇位一面指当了皇帝的自己。此后,赵匡胤经常自称“官家”,后宫、群臣也随着逐渐称他为“官家”。
随着政权的稳固,赵氏皇帝坐稳了皇位,文化修养比赵匡胤高了不少的太宗赵光义,对“官家”这种称谓充满质疑:“何故谓天子为官家?”身旁大学者徐铉马上说:“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赵光义听完龙颜大悦,“官家”这种称谓被宋朝皇帝正式接纳,此后在两宋沿用余年。
2.“官家”的秘密内涵
结合词语本意和词语所出现的史料环境,学者吴思研究认为,“官家”有三层含义:一是掌权的皇帝,二是政府朝廷,三是文武官员。可见,不论哪种含义,“官家”代表的都是官方正统和朝廷主流。
三、以退为进巩固统治
宋朝皇帝自称“官家”始于开国皇帝赵匡胤。
被部下推举“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从高级武官一跃成为皇帝,实现了身份的质的转变,然而面对以往的同僚及部属,这位皇帝缺少了“天子”应有的神秘感,再用“上天之子”“君权神授”这样神秘论的舆论工具稳固统治,显然难以站稳脚跟。
老谋深算的赵匡胤顺势反其道而行之,他与臣下刻意表现出“共享天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平等假象,放下身段仍以“故交”“知己”的身份掌控功臣旧勋。这时期的标志性的决定性事件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延续以往在军营中的语言习惯自称“官家”是这一时期他采用的有效政治手段之一。“官家”这一世俗化、平民化的称呼,一面拉近了渐行渐远的君臣关系,使得君臣交流避免了过多芥蒂。
另一面,他彰显出自己的新身份,以前兄弟们提到的“官家”远在朝堂,如今的“官家”就是眼前的“兄弟”赵匡胤,让旧臣潜移默化中接受现实,逐渐服从管控。这样的政治手段多少显得有些“委曲求全”,但在王朝早期确实有效地维护了尚未稳固的统治,实现了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
随着政权的稳固,平淡普通的“官家”一词明显不符合高踞云端的皇帝气派,但如果利用强权手段扭转,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可行性方案就是为这个词增加新的含义,赋予其独特的身价。
于是当文化修养明显高于赵匡胤的赵光义即位后,他对“官家”这种称谓提出质疑,身边的大学者徐铉灵机一动附会了“三皇五帝”的假史证。史证对不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种解释符合皇帝的身份,皇帝很满意。这样的解释里“官家”超越其本义,被注入新的内涵,与“皇帝”的含义实现对等,被讲究实用主义的宋皇室欣然接受。
北宋中期宰相曾布的从政日记中记载了一件小事:一位6岁的孩童在家中与母亲玩笑时自称“官家”,竟然被乳母告发,甚至传到了皇帝耳朵里,皇帝让官府处理,杖责了教孩子说这话的奴婢。
深宅孺子玩笑竟然被告发甚至有人被杖责,一件小事反映出政治的残酷。这说明当时对“官家”一词的使用已经有了严格的管控,“官家”一词已被公认是皇帝专用,被皇权赋予了的至高无上政治地位。
可见至少到了北宋中期,“官家”这个称谓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语言环境,内涵得到丰富、地位得到提升,成为神圣的政治专有名词,如此内涵的“官家”已等同于“天子”“皇上”“陛下”等等这些神圣的字眼,完全匹配了尊贵皇帝的气派。
“重文轻武”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的“国策”,两宋始终秉持,开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高峰。相应而来,科举取士制度不断完善,据统计两宋通过科举共取士11.5万余人,平均每年人,大量的平民得以通过读书科举进入仕途,甚至走进统治集团内部,形成庞大的文官集团,参与治国理政,左右朝廷内政外交。
两宋文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阶层跨越,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为学为官,具有超高的自信与社会责任感,他们敬重皇帝,但并不再认为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他们需要通过辅佐皇帝实现个人抱负,但不再是为奴为婢,委身“愚忠”,例证就是在两宋历史上文人集团曾几次参与废立皇帝。
在宋朝繁荣的市民文化背景下,比起“圣上”“皇上”,受世俗文化影响的文人更愿意接纳“官家”这样更具有平等气质的称谓。“酒家”是买卖酒水之家,“农家”是从事耕种稼穑之家,“官家”就是出入为官之家,可进也可退。一身傲骨的文人,虽然对“官家”的内涵心知肚明,但表面的平等与颜面也值得维护。
总结
近现代陈寅恪评价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稳定的政局带来繁荣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朝社会富有兼容精神,理性、平等的思潮逐步推进,反映到政治层面,表现在统治者对自身认知的修正,皇帝不再大肆宣扬“君权神授”,而把做“皇帝”也塑造成一种职业,强大的文人集团也给予了皇权相应的制约,因此“官家”这一称谓得以在宋朝沿用多年。
但是,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点毋庸置疑,“官家”这一称谓也被宋朝的统治者赋予新的内涵,使其变成皇帝专用的神圣政治化符号,尽管带着时代的烙印,但这个词依然是“官家”这个新瓶子装下了“皇权至上”的旧酒。
参考文献:
1、“官家”源变与宋代皇权重塑张祎文
2、古代中国称作“官家主义”更合适吴思
3、宋朝皇帝为何称“官家”熊燕军
4、略论“官家”称谓与宋代皇权观念世俗化孙军凯,杨蕤
5、“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以宋太祖朝为例王育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