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的第一集叫做《燕过无痕》。正如这个名字一般,这部被寄予了极高期待的“剧情式纪录片”初亮相的第一个小时,并没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太深的“痕迹”。
不同于《喋血长平》等纪录片选择以历史当事人的视角,呈现一个历史大事件;也不同于《楚国八百年》《复活的军团》等围绕一个国家的发展变迁展开。
《风云战国之列国》(下简称《列国》)试图在每一集里凝缩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并最终以七个国家的图景展现战国时期的整体风貌。
在此基础上,《列国》请来了一批以经典历史角色为人熟知的演员。
比如《大秦帝国之纵横》里的“魏惠王”在这里成了“齐湣王”(李立群饰),“张仪”则成了“商鞅”(喻恩泰饰);曾在高希希版《三国》中饰演关羽的于荣光,此次则饰演开创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专业影视演员的起用,无疑是《列国》的亮点之一,这也与其在宣传时反复提及的“剧情式纪录片”概念紧密相连。
导演金铁木在纪录片领域经验丰富,并且时时有创新之举。去年与B站合作的《历史那些事儿》,在形式、题材、内容上都令人眼前一亮,配合B站深厚的青年文化和网络文化基因,《历史那些事儿》可说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尝试。
《列国》同样也是金铁木的一次尝试。历史纪录片中并不乏情景再现,却很少起用专业的影视演员,也并没有太多让演员以台词、形体、情绪来发挥其“演技”的空间。
但在《列国》中,金铁木加入了更多剧情,让演员去扮演一位历史人物,并试图以60分钟的“故事”,来总结几百年的国史。
然而,这次将戏剧张力与历史史实进行结合的尝试,其结果却仍旧落于“照本宣科”的平庸之中,也隐隐有一种形式大于实际效果的“噱头”感。
首先是戏剧部分,60分钟的时长显然不足以详述漫长历史,也不可能将每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都完整地呈现。
因此,在《燕过无痕》中,进行剧情化改编的部分大多是史书上有着确切记载的事件。
例如,燕昭王与郭槐关于招纳贤才的一段谈话,郭槐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以马骨比喻自己的一段,便与《战国策·燕策》之中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燕过无痕》中的台词都带着明显的“翻译腔”和“文言腔”,让人物的表演都显得相当僵硬。比起“剧作”,更像是在看对历史资料的影视重现。
通过一个个事件,来缀连国家的命运和历史,这种简介式的叙事方式,或许可以出现在教育和科普资料上,但对于一部试图实现“剧情式”叙述的影片来说,则显得支离破碎。
《燕过无痕》以燕王哙禅让王位于子之这一历史事件开头。旁白只交待了燕王哙担心齐国称霸,希望有能人来治理国家。镜头移动,在朝堂上的只言片语,与深夜的一次密会后,燕王哙便一意孤行地决定将王位让给自己的相国。
本来在历史上,这已然是个惊世骇俗的举动。而剧情化之后,更在推进中略去了对几个主要人物在性格、背景上的描写。
无论是燕王哙,太子姬平,还是子之,都像是一个个“工具人”,只承担着让观众理解剧情走向的作用,却无法让观众理解人物的逻辑和行为。若是以影视剧中的人物塑造标准来看,这样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为了完成一集讲一个国家的“任务”,燕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事件,苏秦间齐和荆轲刺秦,都仅得到了十分钟左右的篇幅。
苏秦死间一段的高潮,自然落在王劲松所扮演的燕昭王得知齐国都城被破后,痛哭失声,脚步蹒跚,跪倒在列祖列宗面前的一场戏上。
演员自然贡献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但观众却未必能随其“入戏”。毕竟对于苏秦和燕昭王之间的深厚情谊,剧作并没有时间去进行太多的铺垫,似乎只能寄希望于观众自己的历史知识积累。
荆轲刺秦一段的表现重点,则在燕太子丹的悲剧命运上。或许是史书中对于太子丹言行的切实记载实在不多,以至于太子丹这个重要角色就像一枚标注历史阶段的图钉,在需要其出场的位置扎下一个洞,就迅速地被移到了下一处。
由音乐烘托出的太子丹之死,氛围浓烈,但仅从旁白的叙述中,这一场悲剧的震撼和力度还是小了些。
而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剧情只是辅助,历史才是作品的主心骨。
《列国》的关键词是还原真实的历史,并且是有权威性的“正史”记载,而延续金铁木一向从细节处入手的风格,每一句核心台词都有迹可循,这一份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真实的坚持,的确令人称道。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一向比其他题材要更加艰难。其中一点,就在于史料的搜集、整理、翻译,既是头脑活,也是力气活。
对于战国历史来说尤其如此,数百年历史,七个国家,从朝野到市井,从朝廷上的权谋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在战国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如何取舍,也是对创作者的考验。
到了这一层面,便是“冶史”的能力。对于历史纪录片,尤其是古代史纪录片来说,这是最难的部分。
除了呈现“史实”,更需要以“史观”进行逻辑梳理。如果没有这两点相辅相成,便只是史料的简单堆砌,无法称之为“纪录”
应当说,当我们以现代人的视角回望历史时,我们所看的已不仅仅是停留在“事件”层面上的历史,而是更深一层,藏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层面的历史。
燕王哙为何禅让?面对仅剩两座城池的齐国,燕国为什么打不下来?燕国的悲剧,是做错了“选择”,还是因为“王道”的必然?
应当说,这些历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列国》的主创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进行了回答。
然而,以燕国所谓的“王道”为中心来解释所有的问题,或许是一种从史料记载出发,对当时主流思想的呈现,但毕竟角度过于单一,有可能忽略了其他社会要素对这一结果的影响。在某些事件上,则显得过于牵强。
在本集最后,关于荆轲刺秦可能造成的影响,《列国》给出了一个假设:若是荆轲以刺杀为目标,而没想着生擒,或许秦国统一的步伐会因此放缓,甚至被阻止。
这一假设或许有其自己的道理,但个人的选择是否能改变历史的大势,则依然有待争议。更何况,战国末期,战乱百年,国家一统已成为了必然的历史趋势,而在当时七国之中,拥有一统实力的也只有秦国。
总体来看,“剧情式纪录片”在形式上,的确是一种创新,然而在内容上,只以第一集的呈现来看,在戏剧方面以及历史方面,都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这或许也是因为燕国的确在历史上“存在感”不强,接下来的“赵国篇”是否能渐入佳境,不妨接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