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有许多“金句”,这些金句常常被后人活学活用。久而久之,金句变成了典故。有一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形容愿意为赏识自己的人付出一切。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战国策》是西汉贵族刘向组织门客编纂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书中记载了战国年间,七雄混战的历史。
《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赵策》,其中出现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这句话出自战国刺客豫让之口。按照《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载,战国时期有“四大刺客”,豫让就是其中之一。豫让是晋国人,他是晋国贵族智伯的门客。当时晋国的顶级权贵家族还有赵氏家族、魏氏家族和韩氏家族,这三家害怕智氏家族发展壮大对他们三家不利,就私下里结盟,杀死了智伯。
智伯死后,赵氏家族的首领赵襄子觉得还不解气,就把智伯的头颅做成了酒杯。豫让在混战之中逃到了山林野地打算就此隐居,当他听说智伯的遗体受到了赵襄子的侮辱,他决定刺杀赵襄子,替智伯复仇。在行刺赵襄子之前,豫让立下誓言,“男人可以为知己献出生命,女人可以为喜欢的人绽放光彩。我一定要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豫让不是个猛撞的汉子,他在行刺赵襄子之前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他首先改名换姓,然后漆身吞炭。漆身是为了改变样貌,吞炭是为了改变声音,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认不出来他就是豫让。准备工作也算充分,但豫让刺杀赵襄子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赵襄子第一次抓到豫让,觉得他是个义士,有怜才之心就把他放了。第二次抓到豫让觉得他又毁容又吞炭,太不容易了,又把他放了。就这样,豫让行刺一次,失败一次。几次三番下来,赵襄子就受不了了,他最后一次抓住豫让,对他说,“你赶紧留下遗言吧。”
豫让说,“我就是想要为智伯复仇,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既然我杀不死你,你脱下衣服让我刺上几刀。让我无愧于立下的誓言。”赵襄子果真脱下长袍,扔给豫让。豫让刺完赵襄子的袍服就自杀了。
了解了这个典故背后的故事,是不是觉得无法理解。其实这是古人对于信念的坚守。一件事情,一旦成为心中的信条,哪怕客服再多困难也要去做。豫让为了报答知己,不吝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不但感动了“敌人”,也感动了世人。当然了,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作为现代人来讲,需要有信念感,也需要有法治观念。
拓展阅读
兼济天下还是独善其身,看看陶渊明的选择
本末之争与重本抑末
宋代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是暴君还是明主,毁誉参半的清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