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是我国古代四大兵种车兵、步兵、水军、骑兵之一。自春秋中后期成为独立兵种至近代,骑兵一直在古代的战场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汉匈之战中,骑兵甚至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兵种。
中原骑兵之渊源及其演进体现了对自身传统的继承、扬弃和对外部事物的借鉴、发展。中原骑射牧御传统,车兵盛衰和固有的作战方式是骑兵诞生和演进的内因,而边疆少数民族骑射习俗催生了中原骑兵,并为其最初的发展提供了范式。
一、骑兵的考源
对于中原骑兵的起源,至今没有形成定论。这是由于骑兵的起源存在着很多种说法,有殷商单骑说,先周“来朝走马”说,秦穆公“畴骑”说,春秋“左师乘马”说,周末“前有车骑”说,“起于春秋之季,盛于战国之初”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正因为骑兵起源问题扑朔迷离,学界便简单地将中原骑兵的诞生笼统地归因于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
但是,排列和细绎先秦与骑兵相关的史料,从“骑射—骑士—骑兵”这一骑兵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即东方部族(商人、秦人、赵人)骑射牧御习俗的传承是中原骑兵诞生的内因。
总体上来说,我国古代骑兵的渊源,既是由于东方部族骑射牧御习俗的传承,又有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此外,车兵的发展状况与骑兵的发展关系密切。
二、骑兵的发展与战法战术
中原骑兵开始是以轻骑兵的形式存在。随着兵器和器具技术的进步,骑兵的战略战术也随之演进,最终形成轻骑兵和重骑兵两个亚种。轻骑兵是持弓、弩、刀剑等轻型武器的骑兵,而重骑兵则是人马皆披全甲,持有戈、戟或矛等重型武器的骑兵。
1.骑兵装备的发展
由于传统的战争形态的影响和长期使用兵器的习惯,使得分化出来的兵种在很长历史时期内都沿用了车兵的复合兵器。随着兵种和兵器的演进,战争形态的变化和外来作战方式的影响,兵种和兵器之间也在不断寻求最优配置,并最终达到完美的结合。骑兵及其兵器的发展正体现着这一规律。
中原地区远射性兵器主要是弓、弩。弓矢与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天然完美的结合,且长期是骑兵的中坚力量。在中原地区,弓矢是骑兵首选的兵器。
然而,在中原骑兵发展早期,弩一度成为与骑兵关系密切的兵器。而边疆骑兵几乎没有用弩的记载,亦缺乏考古发掘之证明。从秦陵兵马俑来看,有的骑俑身旁发现有铜弩。
中原地区长兵器主要是戈、矛、戟。骑兵所用的长兵器主要有戟、矛和长刀,并最终选取了矛作为主战长兵器。
由于骑兵兴起之时,车兵和戈日益衰落,因此骑兵选用戈的时间很短。况且骑兵发展之初以轻骑兵为主,主要是发挥其骑射功能,长兵器所占比重很小。因此,骑兵使用戈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戟,是中原骑兵最早使用的主战长兵器。但是,这一时期骑兵较少用戟,原因在于:中原骑兵发展之初,鞍翰相当原始,马镫似乎还没有使用,骑兵使用长兵器缺乏平衡性和支撑点,因而主要发展以骑射为主的轻骑兵。
自两汉以后,随着马鞍和马橙的发展,骑兵才开始大量的装备戟。由于骑兵在战斗中主要是纵向作战,为了适应骑兵作战的需要,两汉时期,戟在形制上有所变化。随着甲骑具装的发展,戟开始衰落。西晋以后,戟在战场上基本为矛所取代。
东汉中后期以来,矛在中原骑兵中的使用日益广泛,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代戟成为骑兵的主战长兵器。
中原骑兵发展之初,剑是骑兵的主战短兵器。山东平度岳石村战国早期墓中出土了陶马和铜制的剑。西周至西汉前期,中原战场上罕用刀,中原地区刀与骑兵的配合直到西汉中后期才得以完成。
东汉末年以后,重骑兵日益发展,长兵器逐渐成为甲装具骑的主要作战武器,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表明,重骑兵是长短兵器配合使用。
2.骑兵的演进
一般看法认为,我国骑兵诞生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然而,早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秦赵都实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军事变革,在这场变革当中,很多迹象表明骑兵业已诞生。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作战主力部队以车兵和步兵为主,骑兵只起战略配合作用。但在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地区的战争中,则以骑兵为主,特别是汉匈之间的战争,出动的骑兵往往达数十万。至此,中原骑兵由战术骑兵演进为战略骑兵。
轻骑兵的发展主要与中原王朝同北部少数族作战方式和地域特征有关,与边疆少数族轻骑兵作战的地域在漠北广阔的平原地带,这有利于骑兵机动性的发挥。后代统一王朝如唐,在北部平原与少数族骑兵作战中也是以轻骑兵为主。秦汉时期,轻骑兵的兵器以弓、弩、剑为主,其任务大多是高速机动中的奇袭、追击、先锋和游击侧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甲骑具装与欧洲中古时期的重骑兵由贵族构成不同。在北朝,骑兵主要是由少数族部落兵构成,而南朝骑兵则主要是骑马的北方流民和一部分隶属于国家的兵户以及征兵和招募而来的士兵。甲骑具装的成员与这些骑兵的身份大体一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得到极大的发展。然而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重装骑兵都不是占有绝对地位的兵种。这是由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唯一兵种。
3.骑兵的战术
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骑兵有不同于车兵和步兵的特点,也有自己的战法和战阵。
当骑兵登上战争舞台后,作战的方式也随之改变:速度快、纵深线长、阵地广、地形复杂,加以军队人数增加,战争规模扩大,作战时间加长。可以说,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战争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标志就是以车战为主变为以步骑为主,而且骑兵的作用也在越来越重要。
先秦战争中要发挥骑兵的长处,就要注意骑兵的特点,先秦骑兵以骑射为主,不利于阵地交战,所以就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要打运动战,避免打阵地战。先秦骑兵作为轻骑兵,不能像步兵那样步步抗争、涉艰据险,也不能像后世甲骑具装那样结阵冲击。所以一定要注意作战条件。
骑兵在先秦战争中有自己的短处。中心有两点,一是指骑兵作战受地形的限制很大,如林木茂盛之地、沼泽难行之地、涧谷山阜之地、沟坑坎坷之地等,均不利于使用骑兵作战。
二是指骑兵速度快,向前冲击时,容易远离大本营或后续部队,受到敌人从背后的截击,造成有进无退或入而难出的窘境。在以上两个不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地形,就是说,骑兵必须要有高速冲杀的场所,失去这一点,骑兵的优势就不能存在。
所以,作为骑兵将领,必须认真考察地形,掌握时机,尽量避免上述困境。正如《六韬》在分析了所谓“九败”之后所说的:“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敌也。”
战国以来,各国实行普遍的兵役制,服兵役的主要是农民,首先对入伍的士兵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选拔其中优秀者进行加入骑兵的专门训练,而训练的内容包括骑射和战阵。
各兵种在作战时都有自己的队形,每个车、步、骑都有固定的位置。整个队伍行列严整,彼此呼应,然后才是决定战斗胜负的厮杀,这种战斗时组成的队形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阵”。战争不是个别士兵的单兵搏斗,而主要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厮杀。
组织战阵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但是,如果深入考察,那么任何战阵的构成,不外乎位和序两个基本要素。正是由于位和序的不同排列组合,构成了五花八门的阵法和阵形。因此,对战阵的了解必须首先对位与序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战阵形式繁多,但是深入考察可以发现战阵的摆布通常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因时、因地、因人布阵。第二,阵必锋、后俱全,勾连多变。第三,阵必兵杂。即战阵中的兵器要长短相济,攻守兼备。
骑兵的战法包括进攻战法和防守战法。进攻战法主要是利用了骑兵迅捷、灵活的特点,对敌人进行冲击或突袭。防守战法主要因为骑兵受地形影响大,而且突进速度过快,易造成与后续部队脱节,陷入包围。
所以,战争中对骑兵的防守应做到,利用地形或诱敌深入,使骑兵不能发挥自身优势。而骑兵在防守作战当中应注意与其他兵种的配合,联合作战,将自身劣势降到最低。
战争是千变万化、不断发展的,无论战法、战阵的选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要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变化。
总结
古代中国北方的骑马民族文化,自在欧亚大草原的亚洲东部地区孕育兴起后,以其强大的活力,对中国古代社会农业民族的生活、驾车、骑乘、征战、交通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战争的需要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先秦时期已经组建了骑兵。战国时期,骑兵发展迅速,迅速成为中原各国的重要兵种。
从骑兵的起源上看,中原地区自古就有骑马的传统,中原骑兵最早诞生在秦赵两国。中原地区早期的御马技术应来自于北方骑马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适应自身特点的御马技术。然后逐步诞生了骑兵这一兵种,进而随着兵器和骑具的发展而演进。
这表明,中原骑兵的起源主要是自古就有的骑术传承。另外,中原骑兵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吸收了周边的游牧民族的御马技术,战备资源和作战技术,并且加以改进发扬以适应自身特点。
骑兵的兴起主要因为生产力的进步,新兴士阶层的兴起及新战争思想的形成。此外,马匹品种的改进也是重要原因,大量适于骑乘的战马开始被培育,为骑兵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战国策》
《骑马民族国家》
《古代兵器通论》
《中国兵器史稿》
《六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