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听祝弗,外周最。
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齐,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必不处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外:排斥,疏斥。此句意为:罢了周最的官。
齐王:指齐闵王。
深:甚,急切。取:合,联合。
此句是说要迫切的想和秦结盟。
秦得天下两句:天下:山东诸侯,《战国策》中常以天下称山东诸国。秦国如果争取到山东诸侯,则会狠狠的攻伐齐国。
夫齐合:上文“深取秦。秦得天下”,这里虽没有秦字,意思也明了,即“秦齐合”,“秦”字古书承上文而省略。意秦、齐两国联合。
赵恐伐:赵国害怕秦国、齐国攻伐它。
示:表明。示秦:对秦国表明伐齐之意。
与之:比之,比较
这句是说秦国利用赵国攻打齐国,比较利用齐国攻打赵国,均是于秦有利,没有什么差别。
处:安稳。
必不处矣:必不可以依赖。是说赵攻齐,秦权衡厉害相同,必然不会来救援齐国。
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齐国若听祝弗的,会使赵、魏等山东诸国得利。
译文:
齐闵王听信祝弗的建议,罢免了周最。
有人对齐闵王说:“您所以驱逐周最,听信祝弗任命吕礼为相国,是迫切想和秦国结盟之故。秦国如果争取山东诸侯,那就会狠狠地攻伐齐国。秦、齐两国如果联盟,则赵国就担心自己受攻,所以就急于出兵进攻齐国,对秦国表示联合之意。秦国利用赵国攻打齐国,与利用齐国攻打赵国,其实都是出于同一个目的,即有利于秦国,所以秦国必然无法依赖。因此,听信祝弗的建议,会使赵、魏等山东诸国得利。”
#优质作者榜#按:
本章结合上章,祝弗建议齐国立吕礼为相国,从而罢免周最。这两章均为周最的游说者的说辞。
第一是对孟尝君说的,利用孟尝君的权势,阻止齐王罢免周最,立吕礼。
第二是直接对齐王说的,也是想让齐王改变主意,不要罢免周最。
但是刚愎自用的齐王并没有改变主意,吕礼为秦人,立他为相,可以示好秦国,增进联盟之谊,二是立外人可以树威,可以集权,这一点也是齐闵王非常渴望的,因为齐王很不满孟尝君的擅权。
所以才有后来周最去魏,孟尝君奔魏。
齐闵王初、中期还是很有作为的,前期有孟尝君等人辅佐,国内更是人才济济。他依靠强大的国力,在威、宣二世的基础上,巩固了齐国东方大国、强国的地位,并又进一步扩大,不仅称雄于世,而且一度称帝,威震诸侯。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盐铁论·论儒》讲:“闵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人臣。”上述材料足以说明当时齐国的强大。
试想有这么强大的齐国在,秦国敢正面山东六国吗?
但是,由于齐闵王一意孤行,用人不当,侵伐不断,穷兵黩武,使国力大为减弱。《战国策·燕策》说齐“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
其次,齐闵王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用人思想错误,不仅不接受谏言,反而对犯颜直谏者进行屠杀,致使宗族离心,贤人出走。《战国策·齐策》说:“齐负郭之民有狐狐匾者,正议闵王,新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盐铁论·论儒》则说齐闵王“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侯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可以说是众叛亲离。
也正因为齐闵王成为孤家寡人,无人相助,造成外交上的连连失误,结果受到以燕为首的五国联合进攻,齐国丧失了七十余城,只有莒和即墨还在齐人手里,齐闵王自己也被杀于莒。
齐国几亡于燕,使齐之国力由盛转衰,结束了西秦、东齐两强的对峙局面,成为秦灭齐而统一天下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