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卷三秦策一10楚攻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20.html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楚攻魏:此事发生于周显王四十一年(前年)。秦王:秦惠王。

与:助,援助。劲:强,加强。

复:服,反。复听:听命,听从。

入:纳,献出。西河之外:指黄河以西、北洛水东和以北地区,在今陕西省东北部合阳县一带。属魏邑。

取:夺取。之:指西河之外。

取皮氏:出兵向皮氏进发。取:通“趋”,向,进。

皮氏:地名,本魏邑,故地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竹书记年》载,梁惠成王后元六年(公元前年),“秦取我汾阳,皮氏”,此时皮氏已入于秦。

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以大军万人,战车百乘,援助魏国。

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名衍,姓公孙氏,在魏国曾任犀首,故号“犀首”。张仪卒,入秦为相。曾佩五国相印,为约纵长,战国时与苏秦、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史记》有其传,附于《张仪列传》之后。

威王:楚威王,名熊商,宣王之子,楚国第三十五君,前年—前年在位。

罢弊:疲惫。“罢”通“疲”。

献:送给。今人缪文远本按:《史记·六国年表》:周显王四十一年(前年),秦国栏书“魏纳上郡”,至是而西河滨洛之地尽入于秦,当即此所云也。

译文:

楚国攻打魏国。张仪对秦惠王说:“您不如帮助魏国,使魏国力量强大起来,如果魏国战胜了,它就会听命于秦国,并一定会把西河之外的土地献给秦国。如果魏国不能取胜,那么魏国就不能守住西河之外,大王您必定也能夺取这片土地。”

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意见,出兵向皮氏进发,以大军万人,战车百乘,援助魏国,犀首率兵战胜了楚威王,此时魏国兵力已经疲惫不堪,魏国惧怕秦国,果然向秦国献出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按:

参考《韩策二·楚围雍氏章》公孙昧对公仲言:“楚威王攻梁(即魏),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劲魏。’于是攻皮氏,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河西之外以归。”与本篇策论完全相符。公孙昧为当时之人,离惠王之世并不久。追述公孙昧的事,应当不虚,则楚威王攻打魏国,确有此事。

陉山之战在楚威王卒之后,且是魏攻楚,与本文楚攻魏,主客之势互易。《秦策四》云:“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上洛,即是史记所记惠王十年,“魏入上郡秦也。”与本策入西河之外地不同。魏楚陉山之战,秦国并未出兵,与此策中以“卒万人、车白乘”帮助魏国不同。则可以知道,这是两次战役,而并非史记中所记载的只有一次——陉山之战。我们不能以史记没有记载,而否定这个事实——两次战役。

犀首:

即公孙衍,战国时纵横家。魏国阴晋人。名衍,姓公孙氏。与张仪不和。张仪因推行连横战略入魏游说,以联合进攻韩国为诱饵,获得魏王信任,被任为相国。犀首遂借韩国之力排挤张仪,获得魏国相位,张仪不得不离魏。又因五国伐秦之时,唆使北方少数民族义渠进攻秦国,大败秦人。张仪死后,犀首又到秦国,任过相国。犀首时而主张连横,时而主张合纵,曾同时佩五国相印,为约纵长。事迹在《史记·张仪列传》中有记载。

一说是武官名。战国时魏国置,秦公子印及魏公孙衍都曾为此官。《七国考》:“《春秋后语》:‘魏以犀首官公孙衍。’”刘向《别录》云:“犀首,大梁官名。公孙衍尝为是官,因号‘犀首’,盖以官号也。”司马彪曰:“犀首,魏官,若今虎牙将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三十六说:“《魏本纪》曰:‘惠王七年(公元前年),公子印与魏战,虏其将龙贾’。《苏秦传》又谓秦惠王使犀首攻魏,取魏之雕阴,盖犀首都冠军之称,秦与魏皆有之,故公子印及公孙衍皆有此号。”以犀首为武官名,取其勇武,正如以“虎牙”用作将军之名而称“虎牙将军”之意。

一说是指称号,主要根据《战国策·赵策二》的高诱注:“公孙衍,魏人也,仕于秦,当六国,号曰犀首。”此说又有犀首是公孙衍的专称和非公孙衍一人所有的统称两种说法。前者有《史记·张仪列传》为证:“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显见,犀首是公孙衍的专称。后者依据《战国策·宋卫策》“犀首伐黄,过卫,……卫君(即卫悼公)惧,……南文子(卫大夫)止之”的记载,认为南文子与卫悼公、智伯同时,当为春秋后期人,文中提到的那位犀首,并不是公孙衍,很明显是一种统称。

《战国策·赵策三》载公子魏牟子访问赵国时,曾对赵王说:“王之先帝,驾犀首而骖马服,以与秦角逐。”这样看来,以“犀首”与“马服”并称,马服是赵奢的称号,犀首无疑是公孙衍的称号了。是否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以“犀首”为称号的人,以公孙衍最为著称,但犀首首先是官名,然后才为称呼,而且是公孙衍专有的称呼。故而许多古籍把这一称号归之于公孙衍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