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如何?”
对曰:“宜阳必拔也。”
宜阳:韩国城池,今河南省宜阳县东北。当时为韩国战略要地。秦攻宜阳当在秦武王三年。
周君:东周君。
赵累:或作周累,东周之臣。
拔:攻下。秦攻下宜阳,在武王四年。
周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材士:健壮勇武的士卒。
粟支数年:粮食够几年吃的。粟:小米,泛指粮食。
公仲:韩国国相。
景翠:景氏是楚平王之后,属于宗室贵族。景翠为楚国将军。
山:指径山,绵延很远。在楚、韩的交界处,两国皆视为险要。楚国称为北塞,韩国称为南山。
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故臣曰拔。”
甘茂:下蔡人,秦武王时为左相,领兵为将。下蔡属楚国,所以后文说羁旅。
羁旅:离开本乡寄居外地。
周公旦句是说甘茂已为秦相,若攻下宜阳,这份功业之重,可与周公旦相比拟。
周公旦:武王之弟,辅佐成王,对周朝统治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鲁国便是其封地。
削迹:即匿迹之意,此处指不被任用,走投无路之意。
父兄:指秦王宗室大臣。义:通“议”,谋划。
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
对曰:“君为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且:将要之意。且奈何是说将要怎么办?
执圭:依周礼“侯执信圭”,说的是被赐侯爵之位,以圭为凭物。圭:一种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帝王诸侯举行典礼时所用,大小名称因爵位和用途不同而异。当时楚国功臣被封爵之时,会赐于圭,所以说执圭。
柱国:又称上柱国,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相当于将军,是楚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无加:无以复加,意思是官位已至顶点,加无可加了。
背秦援宜阳:上文说秦之必拔,这里又说“不如背秦援宜阳”,稍显矛盾。此处“背”当为“胥”字之误。“胥”字意为等待。这样便通顺了:等待秦攻下宜阳,而后再进兵援助。
乘其弊:趁其疲惫。是说秦刚攻下宜阳,士卒十分疲惫,秦国害怕景翠乘人之危。
事:侍奉。此处为贿赂之意。
公中:“中”通“仲”,即前文的韩国相公仲。
慕:思也,此为以为,揣度之意。
尽:此处为供、献之意。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遽:急,立刻。
效:献出。
煮枣:原是魏国之地,后为秦所攻占,在魏国东部,与齐接壤。这里的献煮枣给楚,是否为一地,还有待考证。有的书中注解为山东的煮枣,或者河北的煮枣,都离秦太远,也并非秦国的土地,所以不准确。
德:动词,有恩于。
按:
宜阳,本为韩国的城池,周君为什么要替宜阳出谋呢?难道不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宜阳为周的外围城池,如同周的皮肤一般,宜阳如果丢了,那么周的城池丢失,继而周的灭亡,还会远吗?
全文翻译如下:
秦国进攻宜阳,东周国君对赵累说:“你认为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军攻破。”
国君说:“宜阳城方圆八里,有十万劲卒,粮食储备可支持数年,韩国的国相公仲还有二十多万的军队,楚国大将景翠又率军从径山居高而下,前去救援,秦军必然无功而返。”
赵累回答道:“甘茂寄居于秦国,如果攻下宜阳,立下大功,足可与周公旦相提;如果无功而返,将无法立足于秦国。秦王不听群臣的意见而执意攻打宜阳,如果宜阳没被攻破,他将会感到耻辱。所以臣认为宜阳必然会被攻破。”
国君说:“先生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
赵累答道:“国君您可以对景翠说:‘将军的爵位已是侯爵,官位已是柱国,位及人臣,就算打了胜仗,也不会加官晋爵了;如果打了败仗,则难逃一死。不如等到秦国攻破宜阳,尔后再进兵援助,此时,秦国将害怕您会乘其疲敝之时攻打他,必会献出珍宝给您;而韩相国公仲则会认为您是为救援韩国而攻打秦军,也必会把珍宝献给您。’”
秦军攻破了宜阳,景翠果然出兵。秦国害怕,马上献出了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了珍宝。景翠既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又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此很感激东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