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读完《游侠列传序》,既累也喜。
先说番外话。
今天读书,改正了一些小细节,列举如下:
一、原文: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译作:至于乡里民间的侠客,修养品行,磨炼名节,声望传布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他们的)贤明,这更加困难啊。
之前“是为”训释不当,想当然以为是连词,但此处不是,“为”作副词“更”解。改正之。
二、原文: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译作:由于秦朝以前,平民的侠客,埋没消失不见,(所以)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之前把“自”训为介词“从”,误。“自”应作“由于”解。改正之。
三、原文: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译作:(他们的)名声不是凭空建立的,士人也不是毫无根据地依附(他们)。
之前没有把“不…不…”当作一个复式虚词考虑,故无法表示句中的并列关系。“不…不…”应作“不是…也不是”解。改正之。
四、原文: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译作:至于结党营私之人和宗亲豪强,联合贪取钱财役使穷人,强横凶暴地侵犯欺凌势孤力弱的人,放纵欲望图自己畅快,游侠也憎恶他们。
之前训“设”为“安排”,有误。查《战国策秦策四》“设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注:“设,贪也。但见目前之利而问伐,不见后患,故曰易患于后也”。改正之。
下面说回正事。
推荐两本书:《史记斠证》和《国语正义》。
川人王叔岷,任教台大中文系,耗时十七年写就《史记斠证》(斠通“校”)5大本,翻看了一些摘录,觉得买来读,定是一大享受。比如:
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王叔岷校证:关于“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句,从没有人怀疑过。我们想,伯夷逃去,叔齐也逃去,各逃各的,怎么两弟兄随后又在一起,同隐于首阳山呢?我们看,敦煌本“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这句,逃字作追,这就对了,伯夷逃去,叔齐追他,随后自然就一起隐居了。《太平御览》卷五百十四引这句话,逃字也作追,可以证明,到北宋时还有作追的本子。追字作逃,是涉上句“逃去”而误的。
上述这番话,闲闲读来,挺有趣味。日后若读《史记》,必为首选之书。
今天为查证“设利于前”的“设”字,特意又检索了有关《国语》的书,被我翻到《国语正义》。该书是清人董增龄著、郭万青点校。
所谓正义,就是“疏”;所谓疏,就是注的“注”。《国语》一书,韦昭注之后一千五百年间,无有为其书疏证者。
之前读只有杜预注的《春秋左传》,看不懂。后来,无意间买到杜预注、孔颖达疏的《春秋左传正义》,觉得孔颖达真的很贴心,好像知道我哪里不懂一样,不厌其烦地讲解,真搔到了人的痒痒处。自此以后,我对凡带“正义”二字的书就很有好感。
之前读《古文观止》卷三国语选文,买了中华国学文库版《国语集解》,很多地方还是看不懂。
这次知道有《国语正义》之后,等完成卷五重读,再读卷三时,一定买这本书读。该书足足两大本。
要注意到是,巴蜀书社《国语正义》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原来的刻本影印版,这个比较难读,慎买;另一个是郭万青点校版,这个是正常的印刷字体,符合一般阅读习惯,推荐买。
上述王叔岷的《史记斠证》和董增龄的《国语正义》二书,我都还没有真正买到手上。不过,我买过王叔岷先生的《古籍虚字广义》,很好,推而广之,《史记斠证》应该也不错。尤其是,王先生有深厚的虚词功底,相信他看到难解虚词,定然会在文中说明之。这是我粉他的最重要原因。
董增龄的《国语正义》,我看好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是清朝人,我相信清朝人做学问的认真态度;二是因为他是对韦昭注的注,正好我对韦昭的注有很多不理解,相信董增龄的疏,一定非常精彩。
目前,一切的读书计划,仅仅只是为了真正读懂《古文观止》那篇文章。有人觉得大可不必,没有意义;有人觉得太过费事,不求甚解即可;甚至有人上来劝我,背过就能理解,即使现在不理解,以后也能理解云云。我不想反驳。坊间各版本的意译本《古文观止》,实在是乏善可陈,我有时候想,难道现在的孩子不值得读能长字词本事的《古文观止》么?
网络上,很多人一边吐槽今天的孩子们文字功夫差,一边又不愿意花功夫给他们准备些长字词功夫的书。这真是,今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今人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