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以一敌六,实际分为三大战区,王翦王

导语:战国时期,秦国以一敌六,灭国之战是如何进行的?实际上分了三大板块,王翦、王贲、蒙恬谁任务最重秦王嬴政继位之后,秦国因为历代国君的努力已经变得十分强大了,在嬴政继位之后,秦国的国力更是达到了顶峰,于是在公元前二三零年,秦王嬴政发动了灭国之战,以秦国一个国家的力量对他山东六国。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大家都是知晓的,山东六国无力抵抗秦国的攻势,一个接着一个轰然倒塌,最终山东六国被秦国所统一,中原文明与建立起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中国的社会也正式从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文明已经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山东六国虽然在战国末期已经十分衰弱,但是这些国家都是西周所分封的诸侯国,他们都有着一定的国家底蕴和实力,秦国究竟是怎样凭借一个国家的力量对抗六个国家的呢?我们今天就来主要看一下秦国的战略部署,在灭国之战发动之后,秦国举国上下60万兵力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别主战三大战区,并通过三大战区的紧密配合,一步一步完成了灭国之战。第一个是王翦所带领的燕代战区。燕代战区在三大战区当中是战争最为频繁的,也最为困难的一个。其主要面对的是北方的燕国和赵国,之所以说这个战区的形式比较困难,那是因为赵国和燕国这两个国家的特殊性。这两个国家都处在当时中原文明的北方,与匈奴的联系极其密切,地势环境极其复杂,稍有不慎两个国家的势力就极有可能会逃往匈奴之地,如此一来,便不能做到斩草除根,他们甚至有可能寻找另一片土地再度立国,要中原地区的统一受到严重的阻碍。除此之外,其所面对的赵国是一个非常崇尚武力的国家,这个国家虽然在长平之战当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整个国家却没有完全的崩溃,后来赵国王室的赵嘉带领赵国的余部北上又建立了代国,给王翦的计划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三大战区当中,王翦身上的担子可谓是最重的,他的任务也是最难以完成的。但是王翦却没有辜负秦王嬴政的信任,不仅带领着李信,章邯等一班大才消灭了建立起来的代国,又将燕国逼到了辽东地区,切断了他们与匈奴之间的联系,最终将其一举歼灭,整个北方地区得到了平定。之后,王翦又配合蒙恬的部队在中原和匈奴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让秦国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平定南方的楚国。第二个是王贲所带领的中原战区。中原战区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魏国,魏国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出自西周的老牌诸侯国晋国,历史文化底蕴非常的深厚,又因为战国初期的李悝变法,让整个国家有着超出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虽然魏国已经极尽衰败,但是这个国家却比其他的国家更难以对付。除去魏国本身的国家实力之外,它的战略地位也非常的重要,在战国时代,秦国与东部的齐国都是诸侯大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却没有直接相邻的土地,所以两个国家之间的接触非常困难,这中间必须要经过的就是魏国,所以秦国如果想东进消灭齐国,就一定需要拿下魏国。所以,中原战区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魏国,不然秦国的统一计划就没有办法实施,但是为魏国有着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支撑,秦国举国上下也只有60万的兵力,分布在各个战区已经是捉襟见肘,如果进行实打实的正面战场对抗,很有可能会失败。如果对魏的战争失败,那很有可能影响到秦国灭国计划的成功,甚至将秦国历代国君的努力都付诸东流,所以中原战区也是这几个战区当中作战形式最为独特的。当时王贲选择的是水攻,通过水淹大梁的形式来逼迫为国王是投降,进而一举消灭魏国。实际上,这个计划并非是王贲首先提出的,之前的纵横家苏厉和魏国公子信陵君都提到过这种方式,但是无奈魏国国君并没有重视,以至于最后大水决堤之时还处在睡梦之中。因此,虽然王贲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是他的任务却完成得异常完美。这第三个就是蒙恬所带领的九原战区,九原战区实际上没有正面参与灭国之战,其在整个灭国的计划当中,所扮演的是一种后备力量,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震慑北方的匈奴,防止匈奴南下对中原文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也防止在中原文明进行内部争斗的时候被北方的匈奴趁乱而入。除去这方面之外,蒙恬的九原战区部队还承担着后备军的重任,如果其他的战区需要兵力支援,蒙恬就需要配合各个地区的统兵大将进行军力的重新部署和调配,所以,虽然蒙恬没有正面的参与灭国战争,但是他在这场战争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无论中原文明之间如何争斗,那都是中原文化自己的融合和发展,但如果被匈奴所统治,那将是整个中原文化的灾难,因此蒙恬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比王翦和王贲更为重要,他所保护的是整个中原的正统文化,也是整个中原文明的根基。所以,虽然三大战区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在灭国之战当中都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他们之间的紧密配合,秦国最后也不能够倾尽国内60万兵力去对抗南方的楚国,更不能不遗余力的平定百越地区。如果是这样,中原文明的走向将会变得扑朔迷离,中国的历史也很可能会走上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所以王翦、王贲和蒙恬这三个人,他们可能并没有经常的出现在历史当中,但是他们为整个中国历史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人们不能忽视的。参考文献:《战国策》、《左传》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