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奠基者大禹

北京最大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夏禹、帝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出生地一说在汶山石纽地区;一说在石坳。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女志,也叫修己(西羌有莘氏之女)。妻子女娇(涂山氏之女儿,仪容秀美,生性娴雅)。儿子启,夏朝的第二任君主。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但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传说禹与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历经十三年终于治好水患。

舜帝生前,宣布治水有功的大禹为接班人。舜帝死后,大禹也像舜让位给尧帝的儿子丹朱那样,让位给舜帝的儿子商均。由于禹治水有功,威望高,诸侯们不同意商均继位,在诸侯的拥戴下,90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在位10年,享年岁。

夏建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召开诸侯大会。大会中,夏禹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因治水手脚长时间被碱水腐蚀,身患疾病,一跛一颠的在治水工地来回)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大禹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九个大鼎。九鼎象征着九州(即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

禹帝生前宣布辅助他治水有功的皋陶(gāoyáo)为接班人,但是皋陶先禹帝而死,于是禹帝又宣布伯益为接班人。禹帝死,伯益继位,而此时夏部族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其首领禹的儿子启不愿去朝拜伯益,而是自立为帝,宣布建立夏王朝。

拓展知识:

造车鼻祖奚仲。相传其发明了两轮马车。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马车的出现,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古薛国地面上出现最早的、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在薛城区千山头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

《山海经》。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其真正作者,有人认为是禹、伯益、夷坚收录,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山海经》影响很大,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政典》。夏朝时制定有关吏治的行政法规。《尚书·胤征》:“《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夏小正》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它是夏代的历法。

夏篆。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夏禹书》《禹王碑》是文字类型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发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

中国最早的监狱。来自于皋陶造狱。我国最早提出创建监狱的人是皋陶。皋陶,偃姓,又作咎陶、清脸鸟嘴,铁面无私,咎繇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相传皋陶在掌管司法时,“划地为牢”,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我国从此有了监狱。从此,“皋陶造狱,划地为牢”正式流传下来,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全国上下多数监狱立为自己的神灵。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情诗歌。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就是治水英雄禹。现安徽怀远东涂山有望夫石,相传即为涂山氏所化。

三苗。“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三苗与后世的南蛮应是同源。《战国策·魏策》记载了三苗的地望,东面洞庭,西面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三苗趁机在东南作乱,曾与驩兜、共工和治水失败的鲧被四岳合称为天下“四罪”,必惩之方才咸服民众。舜派禹降服苗民,未得结果。舜晚年又亲自南征,途中在苍梧之野病逝。禹继续征苗事业,作誓师词《禹誓》,与苗军展开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克服苗师,平定三苗。

帝女做酒。大禹有一个女儿,名叫仪狄,她酿造出了酒,大禹喝了后,觉得甘美异常,让人有种飘飘然之感,便说:“后世一定有因酒而亡其国的人。”于是,疏远了自己的女儿仪狄,并从此滴酒不沾。

水乡苏州。苏州城里,小桥流水,四通八达。苏州怎会有这么多的水港?这要从大禹治水说起。从前太湖一带,年年闹水灾,大水冲掉屋,吞掉田,黎民百姓被洪水害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年大禹带了两个徒弟,赶来帮老百姓治水。日子过得很快,一年过去了,洪水还是经常泛滥;二年快到了,洪水也不见退让。急得大禹东奔西走,想方设法,南来北往地看地形,摸水路,寻找对策。一日大禹把自己的干粮给了路边一位饥饿的老人,老人吃了饼,说道:“吃你一口饼,助你三卷经,快进林屋洞,取书见分明。”然后就消失了。但老人吞下肚里的饼,又出现在石头上。而且变成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白玉。大禹惊奇不已,反复抚摸着这块美玉,只见两面都刻着几行弯弯曲曲的字迹。左认右辨,一面写的是:“疏之导之,百川归海。”另一面写的是:“至诚所至,金石为开。”大禹这时才明白,是神仙给他指点迷途来啦!于是,他日夜赶路奔向林屋山,林屋山在哪里呢?大禹不知道,只好跋山涉水,到处打听,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座山,而且寻到了一个山洞。洞口黑漆漆的,深不可测。大禹决定下去探一个究竟,深入洞穴,他在石壁上发现两扇紧闭着的石门,门上悬着一具大石锁。正当他犯愁如何打开石门的时候,挂在胸前的那块饼变成的美玉忽然银光闪闪。大禹立刻把美玉当作钥匙,往锁眼里一塞,门渐渐地敞开来了。石门内还有一间巨大的石屋,屋外一边有一只白玉八角亭,亭子当中有一只白玉圆桌,桌上放着一只小小的包袱。解开包袱一看,里面有三卷书,书上有两个醒目大字“水经”。大禹得了《水经》,开了窍,明白了要根治水患,一定要疏蓄兼备。所以他不仅造了一个太湖,还劝人们动手挖河。苏州的地势低,原本就是一个锅底,为了这个锅底能保平安,所以大禹为苏州人出主意,多开“百脚”河道。这样,既利庄稼兴旺,又能防旱防涝。于是,人们在如今苏州城的位置上,开挖了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河道。据说,大禹取《水经》的林屋洞,就在苏州的洞庭西山。

面对先人,我们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对于先人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发扬和传承!

思考一下!你对夏王大禹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又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感谢耐心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