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机应变,巧妙地运用辞令,讲究语言艺术,就成为人际传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战国策》记述了许多成功论辩的事例,可供我们研究。一般来说,成功的人际传播须具备下列条件:文化修养、洞察能力、传播技巧。
文化修养
在论辩中,适当运用一两个妙趣横生、意味隽永的寓言、典故,往往能够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如《齐策》二,在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陈轸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利用画蛇添足这个典故,便说得楚国大将昭阳拔军而去,解除了齐国之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典故的雄辩力是不可估量的。但如何把人人皆知的寓言故事用得恰到好处,对人有所启迪,这需要讲述者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注意知识积累,提高自己对事件的敏感性,从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一鸣惊人。
文化修养的外延很广,而且具有文史哲、政法经等社会科学的知识,这就要求论辩者必须博览群书,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有一天,永乐皇帝想到江西吉安一带游玩,解缙巧妙地借用“峡江峡江,压断手掌”、“吉水急水”等俗语,耸动视听,渲染夸张,以此来说明游吉安、吉水的危险性,结果顺利地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论辩赛以言简意赅的俗语作为我们立论的基础,能增强对方反驳的难度。
比如,在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关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辩中,反方复旦队在论证自己“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观点话雄辩地说明,不仅在前温饱阶段要谈道德,而且在后温饱阶段也应谈道德,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论点。典故和俗语一般属于大众文化范围内的知识,而诗词是一种有着强烈的激情、奇特的想像、精练的语言和鲜明的节奏的文学样式,更具有文化含量,因此作为论辩者更应该注意积累。在论辩中,借助诗词可以使我们的论辩增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曹植七步成诗就是诗词答辩取胜的典型。由于诗歌符合曹丕的要求,曹丕无可奈何,只好放了曹植。听说有一天皇帝在朝廷召集李白等一批翰林学士赋诗,李白称身体不虞不肯吟诗。皇帝的舅子杨国忠便搬弄是非,李白一首七言诗吟罢,却只迈出了三步半,在场众人齐声喝彩:“好诗!”这时,李白又起步吟出七言诗一首,博得众人更高声的喝彩。没容杨国忠开口,李白七步成诗两首,不愧是一代诗圣。
洞察能力
洞察能力亦即高瞻远瞩,贵在主动造势,以此营造一种有利于说服对方的局面,使对方进入自己设置的思维模式。《战国策·赵策一·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中,在楚王欲同秦连横攻三晋时,策士陈轸说赵王合纵拒秦,陈轸在这里首先讲明形势,制造一种急迫气氛;然后进一步说明不合纵之失策,加重游说的危急气氛,强化事态之急;而后再分析形势,诱导赵与韩、魏合纵。通过营造气氛,赵王明白了形势之危急,终于同意与韩、魏合纵拒秦。
传播技巧
传播技巧在人际传播中首先表现为语言技巧。《战国策》中的技巧类型是很多的,我们暂且略举两种来说明问题。
正话反说
《东周策》,苏先生来到西周,对西周国君说:“您的计谋有错误啊!您如果不放水,这正好可以让东周富起来。目前东周的老百姓都种麦子而不种其他作物了。您若是想加害东周,不如给他们放水,淹了他们的麦田。上游放了水,东周只好重新种水稻,待稻子收获时就去夺取。如果这样做,就可以让东周的老百姓完全仰仗西周,而听命于西周国君。”西周国君说:“很好。”于是给东周放水。从论辩的角度来看,这位苏先生运用正话反说的技巧说服了西周国君,并得到了东周和西周两国赠予的黄金。
他作为东周的说客,不是正面地请求西周国君的援助,因为西周国君正为截断了东周的水源而自以为得计;这位苏先生利用西周国君想要加害于东周的心理,告诉了他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截断了东周的水源不但没有损害东周,反而帮了东周的大忙。这个结果对他来说倒是始料不及的,这样,他自然而然地掉入苏先生早就设置好的思维罗网里。但是,随着论题的展开,对方的意愿或主张却被夸大到极点以致变荒诞不经。
比如秦始皇饲养珍禽异兽。皇上的命令谁敢不服从。当时有个能言善辩的艺人叫优旃,他有意把鹿的作用夸大到不可能的地步,使秦始皇从这种荒谬性中醒悟到,必须养精蓄锐才能对付来犯的敌人。秦始皇终于收回成命,听从了劝谏。正话反说,必须摸透对方的想法和需要,然后顺着对方的想法加以展开。
对于这种论辩技巧,辩士许绾可谓运用得十分娴熟:魏王要修建天台,许绾说:“我听说天和地之间距离里,大王要建一个半天高的台,就必须有里高。像这样的高台,台基方圆就有里,可是现在拿出大王的全部土地,都不够做台基。如果您一定要造这个台,首先就要出兵讨伐各诸侯国,占领他们的全部土地;这还不够,还需要再去攻打四面边远的国家;积聚一大批筑台劳役和大量的筑台材料,仓库中储备的粮食要以亿为计算单位;同时,方圆里之外,还应当划出大片土地种庄稼,以供造台人食用。
有了这些条件,才能够动土造台。”魏王听着不作声,心里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想法很荒唐,最后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在这里,许绾从表面来看赞成动土造台,而实际上他提出的造台条件都是不现实的,所以能用正话反说的方法揭示魏王造台设想的荒谬性,从而驳倒对方论点。本来,许绾的“正话”是“魏王不可修建天台”,但魏王的禁令很明确:谁敢谏阻,格杀勿论。谁还敢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
所以,许绾不能“正话正说”,只能换个说法,把自己要说的正题反转过来:大王您修天台吧,臣来为您尽点绵薄之力。于是,一番话终于说得魏王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荒唐可笑。
一针见血
在说服别人时,一针见血因为太直截了当,所以要根据对方的个性特点和语言环境有所变通,否则容易弄巧成拙,使双方陷入僵局。因此,齐人举了邻人之女的例子,让来势汹汹的“而愿为役”有一个缓冲,田骈的错误也就在心照不宣中自明了。
这种一针见血的论辩方法,在《战国策》中还有很多运用,据《秦策五》,楚国人献则对秦国大臣公孙消说:“您是各位大臣中最尊贵的一位,屡次征战都有战功。您没有当上秦国相国的原因,是因为宣太后不喜欢您。辛戎是宣太后的同父弟弟,是她所亲信的人。他现在从楚国流亡出来,在东周居住。您何不凭借秦、楚的重要地位,资助他在东周成为相国呢?这样,对楚国也是有利的。辛戎当了东周之相,又有秦、楚作他的依靠,宜太后就一定喜欢您了,您当秦国相国也是必定无疑的了。”
尽管献则是为辛戎去游说公孙消,但提出的条件也有利于公孙消。献则知道公孙消不满于立功而不升,所以首先打出“太后不善公也”,以便于公孙消接受交好于太后的条件。进而他引出太后的弟弟辛戎,引诱公孙消为辛戎卖力,以讨好宣太后。献则与公孙消立场不同,但洞悉公孙消的利益所在,为了说服公孙消,他可以直陈公孙消不得势的原因,取得他的信任,让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辛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面临的都是急于解决的利益问题,因此“一针见血”是一个有效又有力的说服方法。
结语
所以,论辩赛的胜利,从某种角度来说即是读书的胜利。由于典故、寓言和俗语往往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一般属于大众文化范围内的知识,影响比较广,因此,作为论辩者在论辩中应该注意运用。在论辩中恰当地借用俗语,可以使论辩语言幽默风趣,从而增强论辩的说服力。说明形势,洞察事理,是论辩取胜的常法。论辩中运用正话反说的技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在以上故事中,这位机智的苏先生可谓灵巧地运用了这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