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民自己相信,我们是炎黄的子孙。但至于这个故事的由来,却有着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古代诸子百家也争奇斗艳般的发展,我们与外界之间也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没有被历史尘封在角落,而是被文字永远的铭记了下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思想一个名词也以少用为是。盖汉朝人的东西多半可说思想了,而晚周的东西总应该说是方术禹、舜、尧、伏羲、黄帝等等名词的真正来源,我想还是出于民间。除黄帝是秦俗之神外,如尧,我拟是唐国民间的一个传说。舜,我拟是中国之虞或陈或荆蛮之吴民间的一个传说。尧、舜或即此等地方之君。
颛顼为秦之传说,喾为楚之传说,或即其图腾。帝是仿例以加之词,尧、舜都是绰号。其始以民族不同方域隔膜而各称其神与传说其后以互相流通而传说出于本境,迁土则变,变则各种之装饰出焉。各类变更所由之目的各不同,今姑想起下列几件:
(一)理智化
神秘之神成一道德之王
(二)人间化
抽象之德成一有生有死之传。
又有下列一种趋势可寻:
与十师
满意于周之文化尤其是鲁所代表者
不满意于周之文化而谓孔子损益三代者。
举三代尽不措意,薄征诛而想禅让,遂有尧舜的化身此说又激成三派:
(1)并尧、舜亦觉得太有人间烟火气,于是有许由、务光端反背的便是“诛华士”,《战国策》上请诛於陵仲子之论与这极。
(2)宽容一下,并尧、舜、汤武为一系的明王。(《孟子》)
(3)爽性在尧、舜前再安上一个大帽子,于是有神农、黄帝、伏羲等等。
这种和他种趋势不是以无目的而为的。上条中看出一个古道宗思想与古儒宗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为因果。自然儒宗、道宗这名词不能安在孔子时代或更前,因为儒家一名不过是鲁国的名词,而道家一名必然更后,总是汉朝的名词,或更在汉名词“黄老”以后《史记》虽有申不害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的话,但汉初所谓黄老实即刑名之广义,申不害学刑名而汉人以当时名词名之,遂学了黄老刑名。然而我们总可为这两个词造个新界说,但为这一段的用。我们第一要设定的,是孔子时代已经有一种有遗训的而又甚细密的文化,对这文化的处置可以千殊万别,然而大体上或者可分为两项:
一、根本是承受这遗传文化的,但愿多多少损益于其中。我们姑名此为古儒宗的趋势。
二、根本上不大承认,革命于其外。我们姑名此为古道宗的趋势。
名词不过界说的缩短,切勿执名词而看此节。我们自不妨虚位的定这二事为AB,但这种代数法,使人不快耳。造这些名词如尧、舜、许由、务光、黄(这字先带如许后来道士气)帝、华士、神农,和《庄子》书中的这氏那氏想多是出于古道宗,因为这些人物最初都含些道宗的意味。《论语》上的舜南面无为。许行的神农,是并耕而食。这说自然流行也很有力,儒宗不得不取适应之法。除为少数不很要紧者造个谣言,说“这正是我们的祖师所诛”)、外,大多数已于民间有势力者是非引进不可了。便把这名词引进,加上些儒家的意味。于是乎绝世的许由成了士师的皋陶(这两种人也有共同,即是俱为忍人);南面无为的舜,以大功二十而为天子;并耕的神农本不多事,又不做买卖,而《易·系》的神农“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加上做买卖,虽许子亦应觉其何以不惮烦也。照儒宗的人生观,文献征者征之,本用不着造这些名词以自苦;无如这些名词先已在民间成了有势力的传说,后又有道宗手中成了寄理想的人物,故非取来改用不。若道宗则非先造这些非历史的人物不能资号召。
既造,或既取用,则儒宗先生也有别法对付,只有翻着面过来说:“你所谓者正是我们的‘于传有之’,不过我们的真传所载与你这邪说所称名一而实全不同,词一而谓全不同。”反正彼此都没有龟甲钟鼎做证据,谁也莫奈的谁何。这种方法,恰似天主教对付外道。外道出来,第一步是不睬。不睬不能,第二步便是加以诛绝,把这书们加入“禁书录”上。再不能,第三步便是扬起脸来说:“这些物事恰是我们教中的。”当年如此对付希腊哲学,近世如此对付科学。天主教刑了伽利略,而近中天文学、算学在教士中甚发达
我这一篇半笑话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把当年这般物事分为二流,可否?我想大略可以得,因为在一个有细密文化久年遗训的社会之下,只有两个大端:一是于这遗训加以承认而损益之,一是于遗训加以否认。一般的可把欧洲千年来的物事分为教会的趋向与反教会的趋向。
何以必须造这一篇半笑话?
我想,由这一篇笑话可以去解古书上若干的难点。例如《论语》一部书,自然是一个“多元的宇宙”,或者竟是好几百年累层地”造成的。如“凤鸟不至”一节,显然是与纬书并起的话。但所说尧舜禹诸端,尚多是抽象以寄其理想之词,不如孟子为舜象做一篇越人让兄陈平盗嫂合剧。大约总应该在孟子以前,也应该是后来一切不同的有事迹的人王尧舜禹论之初步。且看《论语》里的尧舜禹,都带些初步道宗的思想。尧是“无能名。
舜是“无为”。禹较两样些,“禹无间”一段也颇类墨家思想之初步。然卑居处,薄食服,也未尝达于道宗思想。至于有天下而不与,却是与舜同样的了。凡这些点儿,都有些暗示我们:尧舜一类的观念起源应该在邻于道宗一类的思想,而不该在邻于儒宗一类的思想
尧舜等传说之起,在道理上必不能和禹传说之起同源,此点颉刚言之详且尽。我想禹与墨家的关系,或者可以如下:禹本是一个南方民族的神道一如颉刚说。大约宗教的传布,从文化较高的传入文化较低的民族中,虽然也多,然有时从文化较低的传到文化较高的,反而较易。
小编感悟:这世界上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太多,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着努力,才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