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由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创排的大型杂技剧《梦回中山国》在天缘剧场震撼首演。绚丽夺目的舞台效果、气势恢宏的背景音乐、精彩刺激的杂技表演、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带给观众一场别样的视觉盛宴。据悉,这部以文物展示、历史风貌再现为主题的大型杂技剧,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年度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新创作项目的资助。该剧将于11月10日和11日晚在天缘剧场再演两场。
精彩表演震撼人心
昨晚,随着震撼人心的音乐响起,山字形礼器、双翼神兽、四龙四凤铜方案等精美的中山国文物通过投影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随后,“中山王”亮相……该剧以《战国策》中记载的“阴姬江姬争为后”的故事为原型,选取了中山王、阴姬、江姬、司马喜和赵国使臣几个人物角色,设置了序、狩猎、宫宴、大婚、战争、尾声六个分章。通过场景的转换和人物之间关系,讲述了中山王与阴姬之间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揭开了中山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该剧以杂技表演为主,融合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表现中山国特有的慷慨悲歌(音乐)和“跕屣”(舞蹈)等艺术技巧,并以浏览展示的手法,在舞台上再现了中山国重器——山字形礼器、双翼神兽、四龙四凤铜方案、虎噬鹿屏风座等精美的艺术品,再现了战国时代文化风貌。
多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说起创排这部杂技剧的初衷,河北省杂技团副团长魏银拴表示,中山国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数量众多的文物体现了中山国精湛高超的手工技艺和奇思妙想的艺术创造。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深度发掘河北厚重的文物资源,利用杂技这一最传统的、最具河北地域特色的表演艺术,创排大型杂技剧《梦回中山国》,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河北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了解河北、了解中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好“文化+旅游”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文物展现贯穿整部剧的始终,有的以视频或投影的形式出现,在一些道具如中幡、鼓面和伞上的图案都有文物元素。“因为是从发现文物开始挖掘中山国历史的,这部剧也从文物的角度切入,然后具体展现每个场景,甚至从文物角度展现一些细节,让文物活起来。”该剧导演胡雅莉表示,中山国文化是河北尤其是石家庄的一个文化名片,河北杂技历史悠久,也是河北的一个名片,把两种文化相结合,不仅为中山国文化增添了一些色彩,也使杂技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胡雅莉说,为了更好地呈现中山文化,在创作前期查阅了很多中山国的相关资料,多次去河北博物院,跟一些研究中山国文物的专家以及中山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交流,了解中山文化的特征,挖掘出其慷慨悲歌的艺术特性以及独具特色的“跕屣”舞蹈形象等。
此次是河北省杂技团举全团之力打造的大型杂技剧,魏银拴表示,过去杂技表演形式主要是以技巧为主的单个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杂技也包含了多种艺术元素,杂技剧应运而生。通过不断探索杂技技巧表现情节,体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近年来,河北杂技团创排了一些杂技儿童剧也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此次,希望通过《梦回中山国》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山文化。
传统杂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梦回中山国》中包含了绸吊、流星、抖空竹、蹬技、皮条、滚环、晃梯顶技等河北杂技的诸多经典拿手好戏,并融合了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还使用了视频和LED大屏,使杂技传统文化跟现代科技相结合,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胡雅莉坦言,这次杂技剧尝试了戏剧的表演形式,这对于编排和演员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剧中既要表现故事情节又要突出杂技的技术难点,还要考虑演员节目中的换装、化妆的换场时间。演员既要完成杂技技巧,又要有符合人物角色的表演。所以,在演出前一个月一直在加班加点排练,排练到后半夜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周末也不休息。同时排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希望给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史载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跕诸侯”。值得一提的是,《梦回中山国》中展现了中山国有名的“跕屣”舞。胡雅莉告诉记者,“通过史料中相关的描述理解,跕屣就是踮着脚尖轻轻走路的一种舞步。在宫宴这一幕里,阴姬在招待赵国使臣的宴会上表演的‘跕屣’舞,融入了杂技蹬鼓和肩上芭蕾的两个技巧,我们还根据史料专门定制了跳‘跕屣’舞穿的‘跕屣’鞋。”整部剧的配乐大气恢宏,和表演相得益彰。胡雅莉告诉记者,此次专门邀请著名作曲家刘礼民老师作曲,他也是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中山国》纪录片主题歌的曲作者,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体现了中山文化的慷慨悲歌。
(燕赵都市报记者康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