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中的那些武林高手

汉族缔造者一一汉高祖刘邦

很多同学都喜欢武打电影、武侠小说、功夫卡通,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咱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很多武林高手。不信,这里列举出五名来,让大家见识见识。

第一名,孔子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儒雅、温婉、博学、坚毅、正直,等等,几乎所有读书人的褒义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但是也有人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给人的印象是他只会读书而身体瘦弱,不是蛮武之人似的。

孔子首倡平民学校教育,推行平民子弟在学校学习琴、棋、射、御、书、数六艺,孔子不是去聘请老师,而是自己一人担任所有的课程教学,当然也是校长兼班主任。课程中的射、御就是骑马、驾车,带着武器上战场。

孔子讲学

孔子的箭术是当时最高的,第五级,中左的,即是在战车上能射中左边的靶子。这好像是没有什么神奇的,我们分析下就知道中左的有多难。战车上,将军的位置在右边,中间是驾车的,左边是护卫,前面是三匹拉车的马。孔子射箭,站在战车右边,马车在飞奔,箭要越过飞奔的马,射中左边的敌人,这种难度可想而知。举个例子:孔子因为一个奴隶与权贵季武子闹矛盾,季武子要孔子和他比赛射箭,孔子能中靶心,就不杀奴隶,把奴隶放掉。季武子先射,先后射了三箭,皆中靶心,以此刁难孔子。孔子射箭时,因为靶心有三支箭,很容易不能再射中靶心。孔子一次射三支箭,第一支箭射穿靶心,破靶而过,第二支、第三支接连穿过,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第二名,曹刿

曹刿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一课,情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列论战

这里有一个“登轼而望之”的细节,这个细节体现的是曹刿的细心、严谨的作战思想。但是,如果我们从微语境入手去分析“轼”的意思,就会发现,曹刿不愧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轼”是指古代战车上安装在车前的横木,是人乘车站立时用来握扶的配件。它是圆形的,粗细和我们体育课中的单杠差不多,因为这样才方便手的握扶。不知道我们的体育老师有没有能力站到单杠上面教学,反正曹刿是站到上面观察敌情,而且这个时间不是很短吧?是不是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轻功非同一般的的武林高手?

第三名,秦始皇

秦始皇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高一上册《荆轲刺秦》,文中的秦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文章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文章中的剑客荆轲被称为战国第一大刺客,武功之高可见一斑。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诸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大片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赵国报仇。但他既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操练兵马上,也不精心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杀秦王嬴政的人。太子丹终于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公元前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派出荆轲和荆轲的副手秦舞阳去刺杀秦王。

秦始皇

荆轲剌秦王这—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但是荆轲刺秦毕竟失败了,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准备不足仓卒前往,秦舞阳的临阵胆怯,夏无且(jū)对秦王的帮助,等等,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秦王本身就是一个武功高手。理由如下:

一,当荆轲用带毒的匕首行刺秦王时,秦王徒手相博,而能不被刺中。二,荆轲抓住了秦王的衣袖,秦王奋力挣脱,以至于把衣服的袖子拉断,可见二人力道之大,非同寻常。三,荆轲一刺不中,秦王挣脱逃命,两人环柱走,荆轲追他不上。四,秦王一旦找到机会脱身,一剑就能击伤荆轲,砍断他的左腿,可见武功比荆轲高出很多。

第四名,陶渊明

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有陶渊明的文章,我们都知道他厌官场,远离世俗,安于清贫,隐逸自乐,是一个清高的诗人加文人,仿佛他文质彬彬、手无束鸡之力,然而他其实是一个武功非凡的高人。

看看他的身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外祖父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陶渊明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他的这些亲人个个武功了得,都担任过军职,陶渊明也不例外。而陶渊明最像他的外祖父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无论长相、修为、做派都像。陶渊明还利用自己的武功,为国家做出过赫赫战功。

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

年,桓玄在建康篡夺了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晋安帝幽禁在浔阳。年,刘裕攻打桓玄,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晋安帝带到江陵。这时的陶渊明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夜入桓玄驻地,刺探军情,返回途中击败追击的敌兵,到达建康,把安帝在江陵的情况详细报告刘裕。他在诗中写下了这件事:“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第五名,李白

李白有四奇,以诗养性,以酒养神,以琴养心,以剑养胆,对李白的诗与酒,同学们都已经非常了解,这里只说说他的剑术。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三个儿子中,李建成武功最高,李元霸只是传说。李白可能是李建成五世孙,比唐玄宗晚一辈。因为玄武门兵变,李白家族难以继续从政,但是李白继承了家族习武风尚,九岁于峨眉山学习剑术,十五岁时已经因剑术和诗文名扬川蜀大地。二十四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他遍访名山大川,一边交流诗文,一边切磋武艺。到达长安后,担任翰林学士,是个闲散的文职。他每天喝酒游玩。有一天,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被打,他抱打不平,打跑歹徒,救下那人,那人就是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可见李白武功高过郭子仪,只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被重用。

诗剑走天下的李白

唐朝以前,中国一直几乎是国家强大、百姓强壮。到了宋朝,因为朝廷软弱,国家军事力量消弱,变得不再那么强大,但是百姓依然尚武好斗,很多诗人都是武林高手,比如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辛弃疾,姜夔、岳飞、文天祥等等,就是女诗人李清照也是武功不弱男儿,他的丈夫赵明诚都没有她武功高。到了元朝,统治阶级采取了弱民政策,不让汉人习武,以便控制。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朱隶沿袭并强化了弱民政策,读书人的六艺也变成了四艺,没有了骑马射箭,只有琴棋书画,八旗子弟才能够灭掉原本强大的明朝。可惜的是八旗子弟建立清朝之后,也被沿袭下来的弱民政策弱化,不再骑马习武,这就是横行天下的八旗子弟为什么变得在洋人面前不堪一击的根本原因。有弱化的教育,必有弱小的国家;尚武重民才能有强壮的国民,才有永不被征服的国家。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这难道不是承受了多少惨痛教训之后的呐喊吗?!

我的新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