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秦穆公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A.《十款天条》
B.《原道觉世训》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3.古希腊神话中,常叫过路人猜谜,猜不出就将行人杀害的是()
A.斯芬克司
B.普罗米修斯
C.阿波罗
D.雅典娜
4.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在年,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干支纪年是()
A.乙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5.下列作者、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A.诸葛亮一《诫子书》一汉
B.贾谊一《过秦论》一汉
C.朝愈一《秋声赋》一宋
D.王安石一《捕蛇者说》一宋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古文观止》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
B.《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总集
C.《史记》是司马迁编纂的叙事历史著作
D.《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
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B.《关睢》和《蒹葭》两首诗都选自《诗经》。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为词牌名。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苏轼。
8.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立木取信——商鞅
B.卧薪尝胆——勾践
C.围魏救赵——孙武
D.图穷匕见——荆轲
9.“一丝不苟”中的“丝”的本意是()
A.计量单位
B.丝线
C.丝绸
D.发丝
10..从年元旦起我国政府正式取消了延续年的农业税。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于()
A.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战国时期的商秧变法
C.秦朝的按亩纳税
D.西汉的编户齐民
1.C。解析: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为一代霸主。所以,本题选C选项
2.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资政新篇》,洪仁撰,(咸丰九年)刊行。《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故本题选择D项。
3.A。解析:古希腊神话中,常叫过路人猜谜,猜不出就将行人杀害的是斯芬克司。
4.B。解析:本题考察历史常识。年庚子赔款,年辛丑条约。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六十年一甲子,周而复始。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5.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过秦论》是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A选项:《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C选项:《秋声赋》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D选项:《捕蛇者说》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著,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所以选择B选项。
6.C。解析:《史记》是司马迁编纂的叙事历史著作。本题考察历史常识。编纂即编辑,但《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C选项错误,其它三项正确。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7.D。解析:辛弃疾,自号稼轩。故本题错误。
8.C。解析:本题中国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立木取信,商鞅在国都咸阳城南门,竖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如有人将其搬到北门,便赏十金,但无人敢去,后增至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敢去了,轻而易举地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兑付了五十金,以此表明他决不欺骗百姓,A项正确;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B项正确;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C项中“孙武”错误;《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都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精彩故事,成语“图穷匕见”就来自这个故事,D项正确。所以答案为C项
9.A。解析: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苟:苟且。“丝”的本意是计量单位
10.A。解析:据史料记载,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汉初形成制度。《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秋七月,初税亩。”“初税亩”按照字面来翻译,就是“开始按照土地每亩的单位来收税”,这是文献上最早的税收制度。解答本题时,可依据时间来推算,以年为起点,年前刚好是公元前年,正是鲁国时期鲁宣公十五年,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