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赏玩约需4分钟
—本期导读贵宾—————————
马清源,结业于北京大学史籍学系,现就事于山东省典籍馆,从事儒学文明钻研与古籍整治办事。
导读
刘向编订
从曾巩到孙朴
姚鲍分途
顾黄检阅
注解
点击图片可下单
《战国策》
顾校丛刊
顾广圻订正
福建国民出书社
00年6月出书
订价:00.00元
《战国策》一书,多载战国时代各国攻伐之事、谋士游说之辞,叙事奇谲,文辞灵活,惹人入胜,不少纪录均可与《史记》等书相参照。即使书中所载史实和说辞颇多文学成份,不行全以信史对待,但仍为明白战国光阴史实与社会境况的严重典籍。和诸多传世先秦古籍相同,传扬于今的《战国策》迭经西汉刘向、北宋官方的整治检阅,昆裔又有重编改订及恢回复貌的发奋,不管是文本实质仍是版本流变,都较为繁杂。
一刘向编订西汉时代,中秘府藏有一些错落竹素,“或曰《国策》,或曰《国是》,或曰《好坏》,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多纪录“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等实质,既非短暂一人之做,所记也有反复、抵触,并且或者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取材。成帝时,刘向奉诏领校中秘府藏书,把这些史料大体依国别、光阴施行整治,删重补阙,厘为三十三篇,命名《战国策》。
刘向的编订本和原始材料之间容有差别,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誊录本《战国纵横家信》(书名为整治者所定),为比较两者差别供应了能够凭藉的材料。但此种差别是不是因刘向校书形成,则不能必定,也不清除刘向所见材料与帛书不同的或者性。因而,目前多半学者偏向于将两者分辨红不同的系统来议论。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信》部分图版(引自《湖湘文库》)
通过刘向的整治,《战国策》第一次有了通畅的簿本。传扬于今的《战国策》主体实质均以刘向编订本为根底,部份实质或稍有增损,但完全像貌变动不大。刘向编订本以官方定本的身份传扬,传至东汉,即有为之做注者,如延笃《战国策音义》,今已散逸。汉末三国间,高诱做《战国策注》,通畅于世。高注本与刘向编订本从此并见于书目纪录,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均同时著录两者。
二从曾巩到孙朴通过唐末五代的丧乱,典籍多出缺失。宋太宗、真宗朝,官方订正典籍,先以经史要籍为主。仁宗庆历元年(一〇四一)成书的《崇文总目》说起,《战国策》“今篇卷亡缺,第二至十、三十一至三阙。又有后汉高诱注本二十卷,今缺第一、第五、第十一至二十,止存八卷”。可知宋初时不管刘向本仍是高注本,均已不全。
宋人曾屡次对《战国策》施行检阅,此中颇具系统性和影响力者当推曾巩。现存《战国策》均以曾巩校本为根底,卷首皆载有曾巩检阅序言,序中云(所引诸人检阅序跋,如无特别阐明,均据顾、黄校刊本《战国策》):“刘向所定著《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医师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讹谬而疑其不行考者,尔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编校史官竹素臣曾巩序。”曾巩在序言中自称时任“编校史官竹素”一职,则其检阅《战国策》的光阴,大体在仁宗嘉祐末年至英宗治闰年间。与曾巩同时者,有王觉、刘敞等人亦力求于《战国策》的校定。现存姚校本录有王觉等“题词”,称英宗治平初年,王觉取得“钱塘颜氏印本”,但这个簿本脱误较多。治平四年(一〇六七),王觉借“馆阁诸公众藏数本”参校,惟不知所借诸本是不是包括曾巩校本。王觉还自言有求其校本开版印行者,但那时是不是刊印今已无考。除王觉校本除外,《孙元忠书阁本战国策后》中还说起“刘敞手校书肆印卖本”,并记其感慨之言:“吾老当得定本正之否耶?”看来此书的难校难读。
曾巩的检阅,使刘向编订本《战国策》三十三篇的旧貌大体复原,高诱注亦复原有十篇之多。但所存高注特地简单,甚于今后的鲍彪指责其“疏略无所稽据”。比较《战国策》高注与《淮南子》《吕氏春秋》两书高注,也会有前者疏略之感,因此清儒钱大昕感慨“似十篇注尚非足本也”。
宋人检阅古籍,终了从写本到刻本的转换,体验一个继续订正的通过。即使雕版印行后,再觉察新题目也会对版片施行改动,现存诸多南宋初年的官版书,每行字数多有不稳固的境况,原版显然有剜改踪迹,便是这类境况的显示。宋人还能看到不少起原不同的写本(这些写本的性质与宋今后源出刻本的钞天性质不同),这是能够继续施行检阅的根底。与之响应,曾巩的检阅办事,可是使《战国策》大体框架得以复原,并不象征着检阅办事的终究终了。
曾巩的校本虽不圆满,但大体能够读通,又带有官定性质,因此广为传扬。姚宏曾言“旧本有未经曾南丰检阅者,错误尤不行读。南丰所校,乃今所行。都下、建阳刻本,皆祖南丰,互有得失”如斯,看来曾巩校本除外的版本多半被淘汰,而曾巩校本又衍生出不同的刻本。元祐元年(一〇八六)孙朴入馆阁订正,得见曾巩三次校本,时距曾巩检阅曾经往日二十年,但孙朴仍前后再历八年,参考苏颂本、钱藻本、刘敞本、集贤院本等,订正数次,终究在元祐八年(一〇九三)告蒇,“遂为定本”。孙朴校本即使称“遂为定本”,但实践上只需还能看到其余写本,终究很难抵达“定本”的状况,加之其校本深藏秘阁,从现有质料也看不出那时有精深传扬的迹象,直至五十余年后,孙朴校本(或校本的传钞本)为姚宏所得。
三姚鲍分途南宋初年,剡川(今宁波奉化)人姚宏从孙朴族后代悫处取得孙朴校本《战国策》,这个校本“似非元书”,或者是展转过录本。姚宏以此校本为蓝本,归纳所见他本,施行检阅和续注。大体今本注文无标记者为高诱原注,标“续”者为姚宏续注,标“曾”“钱”“刘”“集”“一册”等者为孙朴及姚宏所见异文。姚宏自序后题“绍兴丙寅中秋”,即高宗绍兴十六年(逐个四六)。华夏国度典籍馆藏一南宋刊本(即下文第四节所言顾、黄校刊蓝本“高氏本”),半叶十一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宋讳缺笔至“构”字,刻工陈锡、毛昌、徐杲、毛谅、洪先等皆南宋初年杭州地域良工,因而被认定为“绍兴间杭州地域刻本”。[一]此本之刻与姚宏检阅光阴相近,很或者是姚宏亲身垄断刊刻的,但书中版面又有剜改踪迹,阐明刻成今后又有改动。元人吴师道曾录姚宏弟姚宽序,其序编年“上章执徐”,即绍兴三十年(逐个六〇),全文与姚宏序小异大同,惟多“晚得晁以道本”一句,或姚宽在姚宏殁后另有续订(当时姚宏因忤秦桧被害)。又,姚注本非止一刻,吴师道云:“剡川姚宏续校注结尾出,予见姚注凡二本,其一冠以目录、刘序,而置曾序于卷末;其一冠以曾序,而刘次序之。盖先刘氏者,元本也;先曾氏者,重校本也。”看来姚宏本刻成今后亦经重校、改动。
南宋绍兴间刻姚本《战国策》书影(《中华更生善本》影印,即下文所谓“高氏本”)
经宋人曾巩、孙朴、姚宏等检阅,刘向编订本《战国策》得以大体恢回复貌,其文本又一次抵达相对稳固的状况。跟着刻本的风行,其余写本渐次亡佚,宋朝今后再没有前提施行相同的检阅了。但须要指出,客观前提的束缚、主观意识的搀杂,决议了由诸多写本检阅出一个定本特地窘迫。曾巩等人所做的办事,不啻于刘向校书的重现,毫无疑难,检阅出来的簿本不行能十全十美。即使能够必定现存姚本的完全框架与刘向编订本没有太大的差别,[二]但部分仍有疑难。宋夙昔古籍尚引有不少《策》《注》佚文,部份语句也与姚本不投合。姚宏跋语中已说起不少“正文疑逸”之处,近当代学者刘师培《书战国策后》、郑良树《战国策钻研》等对此也有过深入议论。其余,姚本另有一些遗留题目,最显然者如卷三十三《中山策》末有《昭王既息民缮兵》一章,乃秦事,显然不该隶于此。范祥雍师长揣测:“这是曾氏所得高诱注残本如斯。高注本残佚过分,次在卷末,盖校书者续得此一章,不能自力成卷,因附缀于书尾《中山策》后。它的不隶于《秦策》,乃出于校者的立场精密,保管平昔像貌,并非蒙昧。此校者是曾巩或古人,不能妄断。”[三]
姚本《战国策》著录于南宋初尤袤《遂初堂书目》,后来吕祖谦《大事记》、王应麟《困学纪闻》等均有征引,看来那时传扬尚广。到了元朝,吴师道言“剡川姚宏亦注是书,……而世罕传,知有鲍氏云尔”,则姚本已甚稀见。姚本的渐不风行于世,除了文字仍比较难读外,还在于浮现了通过改编的“鲍本”。鲍本出自姚宏同光阴的缙云(今属浙江丽水)人鲍彪之手。鲍彪自序称绍兴十七年(逐个四七),险些与姚宏同时对《战国策》施行检阅。鲍彪的检阅,除径改文字以便赏玩外,还对篇章布局做了洪量调度和改编。如将原书按国别分为十卷,国别下标君王世次,策文隶下,完全改编暗寓编年之意;还参考《史记》等书另做新注,所注虽有疏忽,较之原有的高注终归为详。鲍彪在没有根据的境况下,但凭己意将《战国策》原文大加变更,已尽失刘向编订根源貌。从此《战国策》版天职为“姚本”与“鲍本”两大系统。
南宋绍熙间刻鲍本《战国策》书影(《中华更生善本》影印)随便变乱古书,目前来看并欠稳健,但鲍本反越过于姚本之上而大行于世,亦有其因为。首先,改编今后的鲍本或者更相符普遍人对《战国策》做为纪录战国时代史实的“史乘”的认知,文字较之姚本也更顺畅。吴师道云:“鲍能分次章条,胪陈注说,读者眩于浮文,时时喜夸奖之,而姚氏殆绝。”这类境况与南宋李焘改编的《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替代《说文解字》素来风行于南宋、元、明颇相同。再者,元吴师道对鲍本做了订正,使之更为圆满。鲍注时有纰缪,吴师道参考众书为之斧正拾补,《四库总目提纲》称“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吴师道校原本仍用鲍本为蓝本,一方面是鲍本较通畅,另一方面“欲从旧本,则不见订正之意”,另将姚本的目录冠于书前。如许既保存了鲍本便读的特征,又斧正了某些疏失,还保存了姚本篇章布局情景,集三种长处于一书,遂成为元明至清朝中期夙昔最风行之本。
元刻明修吴师道重校鲍本《战国策》书影(《中华更生善本》影印)
四顾黄检阅明末清初,大体从汲古阁毛晋开端,发行古书的观念产生了转换,由便利赏玩转为更偏向于保管古书原貌。如上文说起的《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便慢慢为汲古阁重刊宋大徐本《说文解字》所替代。与之相同,《战国策》姚本的运气也因而得以变换。
翌日启年间,钱谦益获宋版《战国策》两部,均为剡川姚氏本,因前后从梁溪(今属江苏无锡)安氏、梁溪高氏处得之,昆裔别离以“梁溪安氏本”“梁溪高氏本”称之(下径称“安氏本”“高氏本”)。钱谦益今后,“安氏本”递经钱曾、季振宜、汪启淑等收藏,素来已不知所终,仅存钞本传扬。
清顺治十五年(一六五八),陆贻典从钱曾处借得“安氏本”钞录一部,后又于叶林宗处取得“高氏本”钞本订正。顺治十六年,陆贻典又借得“高氏本”素来及毛晋目耕楼钞本再事订正。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德州卢见曾以陆贻典所校“安氏本”为蓝本,发行雅雨堂本,很快替代吴校鲍本系统,成为那时最风行之本。陆贻典之校本后归黄丕烈,再归张金吾爱日精庐,张氏书散今后下降不详。
除陆贻典钞本“安氏本”外,清朝另有“安氏本”多种。其一为顾之逵小念书堆所藏,递经汪士钟艺芸书舍、汪振勋修汲轩、杨氏海源阁、齐鲁大学典籍馆等收藏,现藏山东省典籍馆。全书四册,半叶十行二十字,有顾广圻、黄丕烈题跋,均定其从“安氏本”钞出。其二原系吴志忠所藏,亦从“安氏本”影钞,每册有钱曾子钱楚殷之印,自后失传。另国图现藏一清初影宋钞本,曾经清人徐骏以及近人周叔弢收藏,审其行款版式与山东省典籍馆藏本一致,且冠曾序于前,当亦从“安氏本”影钞。
山东省典籍馆藏“安氏本”书影(引自《山东省典籍馆馆藏珍品图录》)
国度典籍馆藏“安氏本”书影
“高氏本”则于钱谦益今后,展转经张士俊、冯秋寉、毛榕坪、金德舆、鲍廷博等人收藏,于嘉庆三年(一七九八)冬归黄丕烈。黄氏得书今后,即请顾广圻对校他本,于嘉庆八年(一八〇三),影摹重刊入《士礼居丛书》。黄丕烈今后,此书先归松江韩应陛读有效书斋,再归南海潘氏宝会堂,今藏华夏国度典籍馆(即上文所言国图藏南宋绍兴刊本),近已影印入《中华更生善本》。
前已言及,吴师道所见姚本两种,其一目录、刘序在书前,曾序在书末;其一曾序在书前,而刘序接自后。顾广圻夙昔者对应“高氏本”,后者对应“安氏本”,虽无确据,然亦贴合。两者文字略有差别,[四]“安氏本”稍多讹字。又,“高氏本”多剜修之处,顾广圻后记中曾举第六卷第四叶首三举动例。张元济《宝会堂宋本书录》也说起剜修处另有“第三卷第五叶后十一行;第七卷第五叶后七行至十一行;第十八卷第一叶后一行至五行;第二十九卷第三叶后九行至十一行,其下半行且原缺补写;又,《序录》第一叶后二行至八行”。两者行款也不相同,“高氏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而“安氏本”钞本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黄丕烈感慨“高氏本”为原刻,“安氏本”为后刻。今以第三卷第五叶右第十一举动例,“高氏本”剜修增字甚至版面拥堵;“安氏本”钞本文字相同而版式寻常,当是素来即如斯。其余多类此。[五]也或者“高氏本”先刻,后剜版改动;“安氏本”后刻,据以订正后重刊。但重校改动而不注异文,亦失姚校良心。
右图:“高氏本”剜修增字甚至版面拥堵;
左图:“安氏本”钞本文字相同而版式寻常。
在黄丕烈得“高氏本”夙昔,顾广圻就已着意于《战国策》的检阅。雅雨堂本行世后,顾广圻曾取之对校吴师道校注本,觉察雅雨堂本不少文字与改字后的鲍本系统相同,初不解其故。嘉庆二年(一七九七)夏,顾广圻取从兄顾之逵所藏“安氏本”钞本再校雅雨堂本。三年冬,黄丕烈得“高氏本”,嘱顾广圻以“安氏本”钞本参校,顾广圻感慨“高氏本”胜于钞本。四年春,顾广圻又取“高氏本”校雅雨堂本,终究觉察雅雨堂本在检阅之时,参照鲍本系统对素来中某些字句做了变更,已非“安氏本”原貌。[六]顾广圻对此指责道:“传古书而不传古书之真,当得谓之能传古书乎?虽谓显而仍晦可也。”[七]八年(一八〇三),黄丕烈重刊“高氏本”,顾广圻又为校雠一过。看来,从嘉庆二年到八年,顾广圻前后订正此书起码四次。顾氏手校雅雨堂本于“西泠印社二〇一〇年秋天古籍拍卖会”现身,见有书影一叶,有“嘉庆二年四月顾广圻校”“四年仲春椠本覆校”“嘉庆八年黄荛圃重刻此书,为之校雠重读”等字样。二百年后,犹可想见顾氏早年订正情景。
顾广圻批校雅雨堂刻本《战国策》(图片引自西泠印社拍卖公司网站)今观顾、黄覆刻之本,全书三十三卷刊刻精工,行款点画、忌讳阙笔(徵、敬、桓等)、版心刻工等一仍宋本之旧。原书卷首及卷一第一至六叶、书末序第五至六叶原阙钞补,覆刻本则于当叶栏线外刻“宋阙钞补”以明之。书前有嘉庆八年仲冬钱大昕序,卷三十三末有牌记“嘉庆癸亥秋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影摹宋本重雕”。末附《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条记》上中下三卷,前有黄丕烈序,后有顾广圻跋,卷下后有牌记“嘉庆癸亥冬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开雕”。[八]完全而言,可称清朝仿宋刻本中的佳构。但也偶有刻工手误,如卷一第八叶左第一行注文“竖”算做“坚”,卷三第二叶左第一行注文“速”算做“远”,均系形近而讹。
由顾广圻代黄丕烈所做之《条记》三卷,更看来该本订正的审慎。《条记》先标宋刻原文,注文中对勘雅雨堂本及黄丕烈家藏元至正乙巳吴师道订正鲍本,“详列异同,推原卢本致误之由,订其失,兼存吴氏重校语之涉于字句者,亦下己意,以益姚氏之未备”。既校雅雨堂本(《条记》以“今本”称之),校其误、论其据鲍本改姚本正文之疏;又对勘吴校鲍本,列姚本、鲍本两系统的文字差别;吴师道订正之涉于字句者列于后。再以“丕烈案”标记,引经据典,定文字异同正误,多意见阙疑存古,不尽以文从字顺为是。《条记》一编在手,开卷即明了宋本、雅雨堂本、吴校鲍本之间的差别,文字异同纤细毕列,考据详实博赡,便于行使。其余,《条记》中偶见的疏失,范祥雍师长已言及,其采取元刊吴氏校注本中的鲍注来矫正鲍失,但有些文字并非鲍误,实践上是吴本之误。[九]顾广圻或者未见鲍书单注本,故有此失。是书刻成今后,顾广圻很是自傲,云:“昆裔欲读《战国策》,舍此本其何由哉?”其言不虚,顾、黄目前堪称清嘉庆于今赏玩钻研《战国策》首选之本,其学术价钱不输宋刻素来。
顾、黄校刊本行世后,递有翻刻、翻印本,除百般石印本、付梓本外,另有同治八年(一八六九)湖北崇布告局翻刻本、光绪二年(一八七六)成都尊经学堂翻刻本、光绪三年永康胡氏退补斋翻刻本、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新化三味书室翻刻本等多种。暂时百般点校本虽多以顾、黄所校姚本为蓝本,但原书久未影印出书,学者常引感慨憾。今福建国民出书社取《士礼居丛书》素来及《条记》一并影印,便于学者的赏玩和行使。
注解:
[一]《华夏版刻图录》(增订本)目录一。
[二]一九〇〇年瑞典人文雅赫定在新疆楼兰古城遗迹觉察了汉朝《战国策》残叶(存六行弱),文本与现存姚本《燕策》第一章末考中二章宰相同。其余,何晋师长《战国策钻研》通过考核《战国策》佚文,也感慨今本和刘向编订本差别不大。
[三]范祥雍《战国策传根源头考》。
[四]彭翔生《影宋精手本姚校战国策校记》文及第“高氏本”“安氏本”异文四条,见齐鲁大学文学院《国粹汇编》一九三二年第一期。
[五]惟顾广圻所举第六卷第四叶首三行之例与此不同,此处“高氏本”业已剜修,而“安氏本”仍从未修之文,或“安氏本”改之未尽。
[一]《华夏版刻图录》(增订本)目录一。
[二]一九〇〇年瑞典人文雅赫定在新疆楼兰古城遗迹觉察了汉朝《战国策》残叶(存六行弱),文本与现存姚本《燕策》第一章末考中二章宰相同。其余,何晋师长《战国策钻研》通过考核《战国策》佚文,也感慨今本和刘向编订本差别不大。
[三]范祥雍《战国策传根源头考》。
[四]彭翔生《影宋精手本姚校战国策校记》文及第“高氏本”“安氏本”异文四条,见齐鲁大学文学院《国粹汇编》一九三二年第一期。
[五]惟顾广圻所举第六卷第四叶首三行之例与此不同,此处“高氏本”业已剜修,而“安氏本”仍从未修之文,或“安氏本”改之未尽。
[六]彭翔生曾对校雅雨堂后印本(按雅雨堂本亦有初印与后印之别,本文从略)与山东省典籍馆所藏“安氏本”钞本,详列异同,见彭氏著《影宋精手本姚校战国策校记》。
[七]语出顾广圻嘉庆四年仲春校雅雨堂本跋,今有袁廷梼过录本存国图。
[八]据王欣夫师长言,初印本无钱大昕序及《条记》等,见《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又钱氏撰序光阴及《条记》刊刻光阴均为嘉庆八年冬,晚于正文刊刻之嘉庆八年秋,钱氏撰序及《条记》当为后印时所添入。
[九]见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例言》。
[六]彭翔生曾对校雅雨堂后印本(按雅雨堂本亦有初印与后印之别,本文从略)与山东省典籍馆所藏“安氏本”钞本,详列异同,见彭氏著《影宋精手本姚校战国策校记》。
[七]语出顾广圻嘉庆四年仲春校雅雨堂本跋,今有袁廷梼过录本存国图。
[八]据王欣夫师长言,初印本无钱大昕序及《条记》等,见《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又钱氏撰序光阴及《条记》刊刻光阴均为嘉庆八年冬,晚于正文刊刻之嘉庆八年秋,钱氏撰序及《条记》当为后印时所添入。
[九]见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例言》。
预报
刘心明:《晏子春秋》影印序言
傅刚:《古文苑》影印序言
往期回首“顾校丛刊”第一辑出书
乔秀岩:影印张敦仁影刻抚本《礼记》识语福建国民出书社--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