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灭巴蜀,看四川的战略意义

中科公益抗白 https://m.39.net/disease/a_5972957.html

秦国与蜀国之间,有秦岭的阻隔,但二者并非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在秦、蜀尚未兵刃相见之时,先民们即通过栈道互通往来,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变身为了西陲实力较强的诸侯国,秦国将蜀、巴吞并后,巴蜀之地从此成为了秦统一华夏的战略要地。

从地域条件上看,巴蜀之地拥有天险屏障,易守难攻的战略优势十分明显;从自然资源来看,后来巴蜀之地成为了秦灭六国的战争主要战略物资供应基地,巴蜀之地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本文将通过分析秦兼并巴蜀之地的战略抉择,试探究巴蜀之地对于秦一统天下的战略意义。

一、秦国统一六国的关键决策——伐蜀

在秦国实现天下一统宏图大业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往往面临不同的抉择。

公元前年,蜀地内乱,此时蜀地处于三国分立状态,综合实力最强的是蜀国、其次是巴国、最后是苴国,此时伐蜀或许是个好时机。

与此同时,秦国还面临着韩国的进攻,东出攻楚也是秦国不得不考量的选择,军事实力有限的秦国必须做出关键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对于国家未来走向至关重要。

1、东出争霸中原还是南下伐蜀?

公元前年的咸阳宫内,秦国统治阶层正在进行着事关秦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争论的主体双方分别为主张伐蜀的大将司马错和主张攻韩的丞相张仪,碍于秦国当时的军事实力不能双线作战,只能二选一。

当时韩国正攻打秦国,而秦国反击正好师出有名,依张仪之计谋,秦国从北面攻打韩国的过程中,可顺带出击洛阳,占领周天子所在领土,达到“挟天子令诸侯”的效果,按预期之谋划,秦国将拥有天下一半之域,为将来东出中原做准备。

张仪认为,蜀地实乃蛮荒之地,再有伐蜀之路异常坎坷,对秦国意义不大。

大将军司马错持不同意见,司马错全面分析了秦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实力,认为秦国的实力尚不能达到第一梯队,提前暴露秦国的野心对秦国而言百害无一利,其他诸侯国也将忌惮秦的一方独大,况且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尚不能支撑秦吞并其他诸侯国。

而蜀国虽然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但其胜在自然资源丰厚,攻占蜀地后可为秦国带来大面积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蜀、巴、苴这三国正处于内乱时期,机会千载难逢,攻打楚国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控制蜀地的机会却失之不再,司马错认为“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听完张仪和司马错的辩论,秦王毅然决定出兵攻蜀。

2、秦伐巴蜀,并之凝之

战国时期,社会正经历从分裂转向大一统的变革时期,原有社会秩序变得混乱,争霸的各个诸侯成为了社会新规则的制定者和新秩序的倡导者。

各个诸侯国之间通过战争碰撞,希望能扩大本国的影响力,和战乱前期的霸权思想有所不同,此时各诸侯国已意识到,仅仅通过武力来兼并土地的做法过于粗暴,也难以长时间实现对新领地的有效治理。

而对于如何将新领地纳入版图后有效地巩固政权,著名的思想家荀况曾评价:“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荀子也曾言,“凝”是实现兼并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如若不能“凝”,则兼并战必然失败告终。

事实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固然能令被统治者迫于威慑臣服,但其不是唯一必然的要素,只有因地制宜,对被兼并的土地实行春风化雨的社会改革,收服民心,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领土的兼并。

公元前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自此,秦将巴蜀吞入自己的版图,这是秦在战国时期兼并较大土地面积的一次战争,故而对于巴蜀之地的治理,秦最高统治集团极为谨慎。

在此之前,对于巴蜀之地的富庶和险阻,秦国早已做了一番深入研究,为了实现秦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必须先统一位居长江上游战略位置的蜀国和巴国。

故而秦国吞并巴蜀之地后,没有粗暴地压榨掠夺,而是在巴蜀之地推行社会改革,一方面推进巴蜀之地的社会进步,史称“染秦化故也”。

另一方面,巴蜀之地也成为秦统一六国的战略要地,为秦统一大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资支援,秦国对巴蜀之地制定差异化的地方治理之策,并之且“凝”之。

二、巴、蜀、汉中的战略枢纽地位

秦对巴蜀兼并之前,早已对巴蜀两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考量,史书记载:“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秦灭巴蜀,绝非简简单单的土地兼并,而是秦国实现大一统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的和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次决定国运走向的军事决定。

蜀地和巴地对秦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二者在军事上也各具优势:蜀地的富饶可以更好地给予军事补给,巴人拥有强悍的战斗力可加强秦军作战实力,更重要的是,巴地有水域直通楚地,而得楚则天下指日可待。

由此观之,巴蜀之地对于秦实现大一统意义非凡,得之,伐楚有望,进而天下可得。

1、蜀地:取其财、善其民、优其兵

古蜀国“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蜀地,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天然良地。

蜀地农业经历了蚕丛、鱼凫等几个朝代,进入了稻作农业的发展时期,蜀地开明氏治水见效后,进一步推动了蜀地的农业发展,于是蜀国成为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是蜀地农耕文明发展的真实写照,诸葛亮也曾言:“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秦兼并蜀地后,秦国疆域瞬间得以扩大,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从地小民贫的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地广民众的实力强国,在众诸侯国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蜀地丰富的粮食、蜀锦等重要资源,令秦国的经济实力得以进一步丰厚,秦国攻城略地的资本得以提升。

2、巴地:收劲卒、凭地势、以攻楚

关于古巴国的地界,史书《华阳国志·巴志》如此描述:“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也就是说,从巴地顺着长江自上游而下,就可以直接抵达江汉平原,则楚国腹地直接暴露于巴人的攻击范围里。

而巴人的骁勇善战,在武王伐纣时期就已闻名于世,“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

先秦时期,两军交战时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将士的战斗能力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巴地的勇士们具有强悍的作战能力,能极大地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巴地对于楚地而言是易攻难守,拥有高屋建瓴的战略地位。

3、汉中:重要的军事交通枢纽

汉中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汉中之北有秦岭的险峻,西北朝东南向有巴山的天然屏障,“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将汉中极佳的战略地理位置的基本概况,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汉中成为重要的战略枢纽,攻守兼备、易守难攻。

著名的历史地理专家史念海先生曾指出:“汉中一隅的得失,往往影响到其他各处,尤其是南北对立时的都城。”汉中作为秦陇和巴蜀间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是从秦岭以北向南发起进攻,还是从巴蜀之地向北进攻,都必然先夺取汉中这一重要据点。

若贸然越过汉中夺取目标阵地,则往往会失去夺取不久的基地,并很容易被汉中驻军截断后路,陷入十分被动的局势。

据上分析,汉中对于秦蜀双方而言都是关键的军事据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秦蜀双方对于汉中的争夺愈发进入白热化状态,《史记·秦本纪》载:“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公元前年,秦曾经“伐蜀,取南郑”。

秦对于汉中的争夺一直未放松,而将汉中纳入秦地版图,也为以汉中为中心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

在秦国实现天下一统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面临着不同的抉择,每一步的抉择都可能导致秦国的命运朝着非预期的方向发展。

于公元前年时间节点的秦国而言,吞并巴蜀之地可谓是非常正确且关键的一步棋。

将巴蜀之地收入囊中后,秦国并未肆意压榨剥削,而是将其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取其资源充实秦军的战略物资,巴蜀之地也作为秦一统天下的大后方,使得秦国图谋天下的战略在纵深向进一步拓展。

同时,秦国对巴蜀之地实现差异化的治理政策,推动了巴蜀之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了将巴蜀之地打造为一统天下的战略基地目标。

参考文献

1、《史记》

2、《后汉书》

3、《战国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