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纸前时代的刻写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s://m.39.net/disease/a_m2ublc4.html

纸不仅可以作为写画的载体,还可以作为遮覆、包装的材料。《汉书·外戚传》中写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要毒死为成帝所幸的宫女曹宫时说:“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颜师古注引应劭的说法“赫蹏,薄小纸也”,有人认为这里是用纸裹药。但纸之所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于它在魏晋以后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纸诞生之前,人们是如何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呢?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存在一个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时期;文字发明之后,人们便开始依托文字来记录和传递信息。《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契刻于龟甲、牛骨的甲骨文,之后有镂铸于钟鼎彝器的金文,再之后有书写于缣帛、简牍的各系战国文字及镌刻于石鼓、石碑的篆籀文。“书写是几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不断的重要方式,甲骨文、金文和典册文是中国早期文献的三种主要书写形态。它们运用不同的书写工具,有不同的书写方式,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文化史上各自具有独特价值。”就写刻工具而言,在纸诞生至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之前,契于甲骨、镂于钟鼎、书于竹帛作为三种主流方式,构成上古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所谓契于甲骨,是在削磨平滑的龟腹甲、牛肩胛骨上,钻或凿一些孔,再用火烤有孔处,使甲骨上出现纵横粗细不同的裂纹,据此判定凶吉,并用刀将结果以文字刻在裂纹附近。

自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据统计目前共出土甲骨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个,殷商历史便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中逐渐明晰起来。所谓镂于钟鼎,是在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用铜、锡合金冶铸青铜器的技术得到很大提升,青铜的使用涵盖日常用具到兵器、礼器,人们将家族名称、铸鼎缘由、历史事件等内容铸于青铜器尤其是钟、鼎之上,形成铭文。这些铭文字数多少不一,少则两三字,多则三四百字,较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盘等,其中何尊因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字,首次出现“中国”的称呼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书于竹帛,是在简牍和缣帛上书写。简牍是竹简和木牍,木牍是将木头断劈、刮削做成能够书写的木板。

竹简的制作稍微繁琐,是将竹子截成一定长度的竹筒,然后剖成竹片,再用火烤杀青,即汗简,这样竹片就变得易写而不易遭虫蛀,可以用于书写了,书写时如果出错,还可以拿小刀刮去一层再写。战国和汉代的简牍尺寸有一定的制度,战国简牍一般高有2.4尺、1.2尺和0.8尺三种,汉代简牍一般高有2.0尺、1.5尺、1.0尺及0.5尺四种。缣帛得益于中国发达的纺织业,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用于写画了,它轻便好用,可以随意裁剪,是高质量的书写材料。现在流传下来的先秦典籍,最初多是写在简帛上的,今天我们还能见到很多出土或市场上流传而来的简帛文献,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战国策》,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图》,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楚竹简,都对当下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比于甲骨和青铜的刻镂,用简帛写字以记事,显然要方便经济得多,但是简帛也有各自的缺点,简牍每片写字不多,连缀成册,体积庞大;缣帛质优却价高,有人通过换算得出一匹(2.2×40汉尺)缣相当于六石(斤)米的价格,非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但毕竟简帛已经能够作为承载文化经典的材料而大量存在了。这便是纸诞生之前,刻写材料的基本情况。甲骨、青铜、竹帛作为书写载体的文化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文化再向前发展,只有更为方便经济的书写材料,才能够满足文化发展传播的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造纸术诞生的文化内因。

制作纸的工具是草席竹帘一类的工具,纸即铺在草席竹帘一类工具上的一层丝絮。然而有学者对段玉裁的解释提出了异议,通过考察《说文解字》中“糸”部字的含义,指出“‘絮字子部’中确有麻的义项”,“敝绵既由拆解旧衣、旧纺织品而得,则丝麻兼有,不独为丝絮也”[6]。这种考察对我们理解早期纸和造纸的历史很有启发,即从文字上来说,在许慎及之前更早的时代,纸的材料不仅有丝还有麻。一般认为纺织术启发了造纸术,漂丝之后,粘连在草席竹帘上的丝絮交织堆积成一层丝絮片,自然形成“丝絮纸”,这种“丝絮纸”原料贵、产量少,于是有人想到拆解破旧纺织物,以获得与丝同样细腻但价格低廉、产量较大的麻絮,就有了“麻絮纸”,于是丝、麻都成为了“絮纸”的材料,当然这些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纸。

漂洗败絮敝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越绝书》中写伍子胥自楚奔吴时,“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这大约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事。《庄子·逍遥游》中有:“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其中,“洴澼絖”便指的是漂絮,这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及以前的事。之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这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的事。由此可见,漂絮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常见的情形,这就为纸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产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