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有子说:“守信接近于义,因为其言经得起检验;守法接近于礼,因而可以远离耻辱。于是不失和睦,也就可以将以上格言作为本旨。”义:情义,恩义。远(音愿,去声):意为疏远,离去。其如《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因:朱熹《集注》因,犹依也;宗,犹主也。”又说:“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于是后学者将此句译为“依靠亲近的人,也就可靠了。”其实,这是误解。因,在此当作“于是”解,其如《战国策·楚》:“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亲:和睦。其如《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宗:本源,主旨,亦即根本。其如《庄子·知北游》:“直将为人,则反于宗。”《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人类在用兵方面,可以允许采取欺诈的言辞和行动,除此之外,人类是崇尚诚信的,并将诚信视为崇高的美德。守信,则情义、恩义自在其中;无信,则情义,恩情荡然无存。言为心声,食言即为失心,失心之人,岂能荣辱与共呢?人若有辱,势成偷生。如何远离耻辱呢?那就引做人,遵守法则,不失规范(礼:曲料去君子恭敬撙节,“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远耻辱者,必是能恭敬守礼,但是近仁义者有时却不能远耻辱。其如淮阴侯韩信,少年时曾受胯下之辱,建功归来,未杀其人,仁义未失:太史公司马迁曾受“宫刑”之辱,然志气未失,忍辱抱笔乃有《史记》,功在其中。因此而知,有子所说的“远耻辱”只是一种主观愿望,而非人生终结目的。信也好,恭也好,都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而其根本的宗旨是希望杜会和睦相处,其意亦即如同上文有子所说的“和为贵”。作者:天步子校稿:游金地何良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