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韩非子混职场:春秋战国转折点的晋阳之战中智过到底先见了谁?
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三家分晋还要从公元前年发生的晋阳之战说起。
春秋时期,有十余家卿大夫共同把持着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仅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被称为“六卿”。
公元前年,智氏与韩、赵、魏三家,灭掉范氏和中行氏,并将其私自瓜分,晋国实权完全落到四卿手中。
公元前年,智伯瑶、韩康子和魏宣子讨伐赵襄子,赵襄子退守晋阳,坚守了三年,公元前年智伯瑶水淹晋阳,晋阳岌岌可危,赵襄子派谋士张孟谈用“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说服了韩康子和魏宣子,这样韩康子和魏宣子反过来与赵襄子联手,三家成功打败并瓜分了智氏。
公元前年,周威烈王封韩、赵、魏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前年,赵、魏、韩瓜分晋国残余领土,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庶人。
前年),晋静公被韩国所杀,晋国彻底灭亡。
在三家分晋的典型事件晋阳之战中,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异常举动智过和絺疵都提醒过智伯瑶,智过还建议给予韩康子谋士赵葭与魏宣子谋士段规以重赏承诺来坚定同盟,只是智伯瑶被欲望冲昏了头脑,没放在心上,没有听取智过提出的防范措施,一味地听之任之,想当然地认为没事,最终因盟友反水被杀。
智过只所以察觉到韩康子和魏宣子的异常,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说法,我们来看看。
《韩非子·十过·贪愎喜利》
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君曰:“何如?“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时节也,君不如先之。“韩、魏二君在已约好并遣返张孟谈后,接着就朝见智伯,外出时,在军营门外碰到了智过。智过对他们的反常脸色感到奇怪,就进见智伯说:“韩、魏二君的样子说明将有变故。”
《战国策·赵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君曰:“何如?”对曰:“臣遇张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其行高。”张孟谈又朝拜智伯出来,正被智伯的族人智过在辕门外遇见。智过就进去见智伯说:“魏、韩将有变化。”智伯问:“怎么了?”智过说:“我刚才在辕门外遇到张孟谈,他显得很骛持并且显得很得意。”
智过倒底先见了谁?
《战国策》和《韩非子》说法存在差异,《韩非子》论述说是智过见了刚与张孟谈密谋后的二君,即韩康子和魏宣子,二君不自然的表情为智过敏锐察觉到;《战国策》则认为智过直接见了刚与二君密谋后的张孟谈,张孟谈不自然的表情为智过敏锐察觉到。
另外,《史记》、《智囊》的说法都与《战国策》相同。
个人倒觉得《韩非子》说法要可靠,从两者表述来看,魏、赵、韩和智四方阵营都应该对其各自的主要人员都非常熟悉,毕竟当时还是属于一个国家,四方实际控制领土相互犬牙交错,他们也经常在一起讨论事情,绝对保密很难做到,此判断下,作为赵襄子谋士的张孟谈很容易为其他三方人员所熟知;事以密成,张孟谈和韩魏二君密谋时也反复提到了要保密,张孟谈作为敌对方派出的说客,如果想事密,只能悄悄地潜入潜出,避开各方耳目,至少要避开智氏一方人员侦察到,更不用说让智过直接看到,这违背常识;如果智过看到敌对方的奸细和谋士出入,首要的更会直接安排人拿下,而不是任由其离开,然后再去报告,毕竟智过也是智氏核心成员,有这样的权力,更有这样的决断力;《韩非子》成书早于《战国策》,越早的作品可能会离真实更接近,虽然不排除《战国策》所参考的史料也许不一定要晚;古时存在句读上原因,“二君以约遣张孟谈”一文中,张孟谈紧接着后面的表述,很易让人识认为是张孟谈被智过所看到,其他作品在应用这样的史料时,直接转化为自己的说法。